第433章

  “老百姓看病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夫不够,大夫紧缺以至于他们收费高,收费高百姓就越发看不起病,这是恶性循环。所以,单单我去开一间医馆,哪怕我分文不收,也只是杯水车薪,依旧改变不了这个问题。”
  赵锦儿很沮丧,她以为凭自己所学,在京城开一家医馆,就能发挥所长,帮助病人,可是听了晋文帝那番话之后,才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
  凭她一己之力,几乎如蜉蝣想去撼动大海,弱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秦慕修低头思考半晌,“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若想从源头解决,还是要增加东秦现有的大夫,大夫一旦多了起来,老百姓看病总归是要方便一些的。”
  “怎么增加呢?”
  这正是赵锦儿头疼的问题。
  自古以来,想要学医,要么就是家族世代相传,要么就是拜师学艺,上一代医者,全凭日常朝夕相处,将自己的医术,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传给下一代。
  而学医的过程,短则三五年,多则十来年,漫长而艰辛。
  这期间,学徒更是一点收入都不会有,只能靠着给师父打下手混口吃的。
  有条件这样去学医的家庭,不愿意让孩子吃这么久的苦,贫困的家庭,更不可能把孩子耽误这么多年不挣钱。
  这就是大夫少的缘故。
  赵锦儿自己,也是因为极有天赋,加极有兴趣,小时候跟着父亲打下了基础,长大后又遇到了鬼医手札这种好东西,还有秦慕修不厌其烦地陪她啃医书,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其他人,哪里会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呢?
  秦慕修问道,“你看呀,再贫苦的人家,只要孩子有念书的劲头,家里砸锅卖铁也会支持,为什么呢?”
  赵锦儿歪头想想,“因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书只要念出来了,加官进爵不在话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秦慕修忍不住笑道,“书没白读,小嘴儿一套一套的。既然书念出来了,就能有出息,那如果医学出来了,也能得到朝廷的认可,经过考核,像秀才那样发放饷银,你说会不会就有人愿意送孩子学医了?”
  赵锦儿点头,“是这么个理儿。”
  “那现在如果朝廷出资,就像办学堂那样,办医堂,让想学医的人上学堂一样上医堂来学习,你觉得可行吗?”
  赵锦儿眼睛一亮,“可行啊!怎么不可行!只要皇上一句话,这事儿就能办成!”
  “想让皇上说这句话,得有万全的准备和计划方案,让皇上也觉得可行,才行。”
  慕懿刚刚上位,年纪小不说,既不是嫡又不是长,其实有很多人暗搓搓地反对,尤其是与庞家和皇后母族站在一列的,表面上不敢忤逆晋文帝,背地里却没少为端王和景王鸣不平。
  想改变这种局面,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慕懿的声誉,让他得到百姓的爱戴。
  而改善全国医疗这种盛举,只要成功,老百姓能不爱戴吗?
  秦慕修决定借这件事,让慕懿在全东秦的百姓面前,露个脸。
  当即就去与他商议此事。
  慕懿略思考一番,就明白了秦慕修的深谋远虑,“老师这个提议实在是个好提议,兴办医堂,可以为东秦批量培养专业、稳定的大夫,一定可以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困难。只是……”
  慕懿叹口气,“这几年匈奴几番进犯,朝廷不断扩张军队,军费陡增,前年又有不少州郡遭了水灾,赈灾也花了不少银子,父皇爱民,不肯增加徭税,国库现在空虚得很;而且,就算朝廷咬牙出了这笔钱,又去哪里找讲学的老大夫呢?大夫与普通夫子又不一样,个人有个人的绝活,一般都是代代相传的绝学,整个家族靠这个绝学吃饭,谁又肯大公无私的教给旁人?民间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俗言……”
  这个问题,来之前秦慕修就想过了。
  “你看你锦儿姐能不能做医堂的师父?”
  慕懿喜出望外,“锦儿姐姐愿意吗?”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用所学帮助更多的病人,与其自己给人看病,不如教会更多人看病的本事。”
  “锦儿姐在泉州和京城都已经小有名气,她若肯,此事成了一半。”
  秦慕修又道,“如果鬼医也能在医堂坐镇,你觉得能成几成?”
  慕懿已经激动了,“如果鬼医也能来坐镇,那就全成了!”
  “你是知道鬼医老人家和你锦儿姐的关系的,你礼贤下士,亲自去把兴办医堂、造福百姓的想法与鬼医老人家详细聊聊,说不定他会同意。”
  这话秦慕修不是随便说的,前几天一起吃晚饭的时候,问松居士表示在一个地方待久,脚底板发痒,又想出去云游了。
  鬼医却说自己不想再像个野猴子似的到处蹿了,这把年纪,也不知哪天就蹬腿儿了,没有外孙女就罢,有个这么乖巧漂亮的外孙女,他想留在外孙女身边颐养天年。
  过几个月,外孙女还要办婚事呢,说不定再不多久,还能抱抱重孙,何必出去吃风霜露宿的苦头。
  问松气得直跺脚,骂鬼医没良心,不讲义气,婆婆妈妈,拖泥带水!
  鬼医却不理他,“老子就不讲义气,婆婆妈妈,拖泥带水,怎么了?你不就是羡慕老子有个这么粉妆玉琢的外孙女么,大方点说出来,老子把孙女借给你疼几天。”
  问松气得连夜就走了,鬼医只道,“自己小气,还说旁人!谁爱云游云游去,老子现在只想守着外孙女。”
  这么年轻的两个孩子,还是得他这种老东西领着过几年才能稳妥,想到上次在街头碰到她的画面,还心惊肉跳呢!
  那次要不是他恰巧在京城,救了皇帝小儿一命,外孙女和外孙女婿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光景呢!
  第601章 没想到父皇在这儿等着他呢
  慕懿很快就亲自到秦府来拜见鬼医。
  鬼医就不是个爱和朝廷中人打交道的,就连晋文帝连连挽留他多在宫中住几日,都婉拒了,不过慕懿毕竟不同,两人在乡下一起住过那么久,到底与旁人不同。
  慕懿礼貌懂事,对他敬重有加,他喊慕懿打个洗脚水、端个早饭,慕懿从未推诿过,倒是柱子时不时犯懒。
  鬼医没有拒绝见他,反而很和蔼的拍了拍他的肩,“几个月不见,小家伙长高不少呀!”
  慕懿咧嘴一笑,仿佛回到了还在小岗村的时光,那段日子,清苦却充满了美好的回忆,那山那人那水,一桩桩一件件,都埋藏在他的心底,和仙去的母妃一样,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鬼医爷爷,我这趟来,是有事相求。”
  鬼医撇撇嘴,“锦儿已经跟老夫说过了。”
  慕懿便拱起双手定定站着,“兴办医堂,乃是利国利民的盛举,鬼医爷爷若是肯牵这个头,这事儿准保就成了。毕竟以您在杏林的名望,无人不服。”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鬼医很痛快就答应了。
  “兴办学堂,培养更多年轻大夫,这也是老夫的愿望,只是老夫年轻时生性散漫,徒有想法,懒于行动,太子既然愿意起头,老夫倒是愿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丑话说在前头,叫老夫去教学生,老夫断断不肯的,不是老夫瞧不起人,老夫年轻时,也想过带徒弟,就没碰到一个合心意的,不是蠢就是懒,实在教不来。”
  赵锦儿忍不住捂嘴笑,软语道,“外公,您别这么说嘛,人家不是蠢也不是懒,是您太聪明太勤奋,人家跟不上您的步子,也不是故意的,毕竟人与人的接受能力不一样。”
  鬼医不以为然,“同样的东西,你怎么就学得那么快呢!老夫不过是记在手札上,你看一遍就懂了,那些孩子,老夫给他们讲了好几遍,还是不能理解,老夫都烦死了,干脆都遣散了,就不是那块料!”
  赵锦儿对秦慕修吐吐舌,依着鬼医的要求,这天下只有他自己和他外孙女能当大夫。
  这么没耐心,确实不适合教学生。
  好在赵锦儿也没打算让他教学生,赵锦儿对他,除了要借用名头,还有更大的打算:
  那就是准备请他亲手编纂一套详细的医书。
  要分科编排,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老人家是天选之子,想学医的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一辈子能掌握一两科,就不错了。
  听了外孙女的话,鬼医摸摸胡子,啧啧嘴。
  “死丫头,你这是把外公安排得明明白白啊!”
  赵锦儿龇牙一笑,赶紧拍马屁。
  “这有什么法子呢,主要是前辈们编的那些书,虽然也很厉害,但是没有哪一个能系统全面的编出一整套全科医书来,这桩有利于千秋万代的大事,大概也只有您能办得到了。”
  鬼医这辈子最没少听的就是马屁,可是外孙女这软软糯糯的马屁,他听了实在是受用。
  “行行行,不过你得把你相公借给外公用用,老夫最讨厌写字画图,老夫编,让他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