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杨蕙兰想着儿子黏糊她,怕是不愿意,就问轩哥儿,“你是想留在锦儿姨姨家,还是想跟娘回家?”
轩哥想都没想,“锦儿姨姨家!”
“……”
杨蕙兰只得幽幽怨怨地自己回去了。
赵锦儿校对好医科大典,又拿给鬼医过目一遍,确认没有纰漏之后,就拿到宫里印书局印了五百本,先给花镛送去四十本,让他分发给教书大夫们先过一遍。
花镛自己先翻开看,越看越是惊奇不已。
“奇才,奇才!姬老真真是旷世奇才!他涉猎之广,学术之精,简直旷古烁今,无人能匹!”
人家夸她外公,赵锦儿哪有不乐意的,当即跟着一起拍起马屁。
“那还用说,要不也不会叫鬼医了。这个鬼字,比神医的神字还要传神呐!”
花镛已经没心思继续夸了,而是把剩下那三十九名、最近闲得长毛打屁的大夫,全都喊了过来,“快来看,快来看,这是姬老编撰的医科大典!亏你们之前一个个小气吧啦的,说什么自家本事交出来了,以后要饿死师父,你们看看姬老这本大典!哪一个方子拿出来不是传世奇方?光是这本大典,价值连城呐!”
大夫们纷纷翻阅起来,表情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幸亏留下来了!
要是当初一时任性,因为不服赵锦儿拍屁股走人了,哪有机会见识到这等旷世奇作!
拿着这本大典,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学生,哪里敢去教人!
当有人说出这个想法来,赵锦儿笑着安慰道: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嘛!当老师与继续学习又不矛盾。你们既然能从那么多人中被选拔下来,说明你们都是东秦杏林的佼佼者,你们再不肯往下教,东秦的杏林只会越来越凋零!
鬼医他老人家都肯倾囊相授,将毕生所学编成这本大典,我们就更应该将他的精湛医术传承下去。
老人家就是考虑着大家各有奇招、各有擅长,所以分科编撰。
之所以把全科大典发给大家,是想着大家可以互通有无,哪怕你擅长的是小儿科,你也不是不能去研究研究妇科嘛,你是妇科圣手,你也可以去了解了解跌打损伤科,毕竟有时候,患者的病,不是哪一个方面出问题,可能是很复杂的病灶,到时候,大家甚至可以坐在一起会诊。”
直到这个时候,这些大夫,才真正地意识到什么叫“祖师爷”。
这是真正的“大医精诚”!
接下来的数日,这些大夫一边等着各地学生前来,闲来无事时, 每日就是坐在一起研读大典,一段时间下来,所有人都受益匪浅。
而赵锦儿则是趁着这个空档,将药庐开了起来。
按照之前谈的,柱子每天下午都会出宫来帮忙。
一开始招收的学徒不够用,就从郝老三那里把十一到十六借了过来。
赵锦儿亲自教,孩子们上手很快,几天后,就做出了第一批伤风丸。
正值冬春换季之际,京内很多老人孩子伤风感冒。
这本是个不大不小的病,一般人都是硬扛过去,但难受也是真难受,鼻塞、头疼,更有甚者起热,若硬熬,真的很伤元气。
伤风丸上市后,有些人家小孩子闹得厉害的,父母就买了几粒回去试试,反正也不贵,跟普通汤药比起来,只是个零头的钱。
这一试,效果竟然出奇地好!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整个京城都知道田家庵巷有个药庐,专门卖糖丸的,治伤风感冒有奇效。
一时间药庐名声鹊起,每天一开张竟然都要排队。
十一到十六是不够用了,阿大到阿十也来帮忙,最后连郝老三这个爹也得来打下手。
人们也悄悄打听到,药庐的老板,竟是皇上亲封的一品医女,太后、公主、诰命夫人们都找她看头疼脑热,怪不得医术这么高超!
最最难得的是,她的糖丸真便宜啊!
一般人家基本都买得起,有了这药丸,再也不用生扛伤风感冒了。
也有些人家打听到,这药庐目前还在招收学徒,能学到本事不说,每日还管三顿饭。
这时候,每天开张后,门口就排着两队,长的那队是来买药的,短的那队,则是想把自家孩子送来当学徒的。
第627章 端午至
赵锦儿没想到,小小的药庐,竟然比大张旗鼓的医堂还要火爆,只好暂且将医堂的事儿全权交给花镛,而她先坐镇在药庐。
一则加班加点带着孩子们做药丸,另一则便是仔细挑选学员。
跟医堂不一样,那边除了提供学生吃喝住,是没有其他补贴的,毕竟医堂不是盈利性质,所有开支都靠富商莫子林资助的那二十万两,光是修建医堂那么多房子和场地,就已经花去一半,剩下的十万两,还要维持师生们的日常开支,怎么算怎么吃紧。秦慕修和慕懿已经在盘算继续出去化缘。
所以,能来埋头苦学三年、什么收入都不求的学生,也是要一番决心的。
药庐这边就不一样了,虽然赵锦儿定价很便宜,只盈薄薄一层利,但胜在走量大,总的算下来,就有不错的收益。
赵锦儿打算按个人产量给学徒们按月补贴月钱。
这点是多么地吸引人!
闻讯的父母们,立刻把自家适龄的孩子都领了过来。
只要被选上,省了饭钱,学了本事,还能领钱,何乐而不为!
眼看着送来的孩子越来越多,赵锦儿不得不定下招收规则:
年龄必须在十到十四岁之间;
最好识字;
不求聪明伶俐,踏实勤奋的最好;
女孩优先!
药庐的活计相对轻松,又比较精细,很适合女孩子干。
赵锦儿想趁此机会,培养一些贫苦人家的女孩子,让她们不必像她当初一样,早早就面临嫁人换聘礼的命运。
她命好,能遇到老秦家这样一家人和秦慕修这样一个好男人,不是每个女孩子都有这样的好命。
很多家庭为了给儿子娶媳妇,甚至不惜把女儿卖给七老八十的老头子续弦,卖到窑子,卖给有钱人家做小妾。
总之,贫苦的女孩子们,是很可怜的。
几天下来,赵锦儿收了二十个小姑娘,其中破格收了一个十五岁的,一个九岁的。
十五岁的那个,叫阿蛮,脸上有一块铜钱大小的痦子,为了这块痦子,打小就被亲爹亲娘不知打骂多少次,因为知道她嫁不出去,恨不能把她当牛使,她实在被打怕了,骂怕了,也累够了,就想来试试运气。
九岁的那个,叫福儿,爹娘爷奶都死了,跟着舅舅舅娘过活,日子过得跟小时候的赵锦儿一样一样儿的,粗活累活全要干,还要带下面四五个表弟表妹,顿顿都吃馊馒头冷水。刚开始跟赵锦儿说她九岁的时候,赵锦儿都不敢相信,因为她又瘦又小一头黄毛,看起来顶多六七岁。
这两个孩子,都让赵锦儿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于是收了她们。
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到她们。
好在她的选择没有错,阿蛮虽然脸上长个大痦子看着凶巴巴的很吓人,但是真的很能干!又很照顾底下年纪小的妹妹们,才来几天,俨然成了药庐的小管家,学习也很快,都能带着一个小分队独自完成炮制了。
福儿年纪小,身子骨又弱,却也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一点不比旁的姑娘们差。
药庐这边安顿好,医堂也陆陆续续接收了两百多学生,在花镛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入住进医堂,已经开始上课了。
为了让学生们掌握更多医学知识,除了上自己选的科目,赵锦儿也会抽空去给他们上大课,把全科的知识笼统地讲一讲,这样有助于在接诊的时候,判断病人的病根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是自己擅长的,就转给其他专科大夫。
时间如水,忙忙碌碌很快就要到端午了。
秦老太回老家的日子也越来越近,这日,赵锦儿百忙中抽了空,单独陪秦老太逛瓦市,准备给她买些东西带回老家。
秦老太笑道,“浪费那个银子作甚?”
赵锦儿笑道,“您难得上京城一趟,老家的老太婆们不知多羡慕您,回去肯定要拉着您问东问西,问京城好不好,到时候您怎么说?”
秦老太笑道,“我肯定说好啊,京城怎么能不好呢!”
“那您空口无凭啊,怎么的也得带点儿礼物给大家开开眼,人家才信您的话。”
秦老太一听有道理,就高高兴兴跟赵锦儿逛去了。
赵锦儿买了一些绢帕、珠花和一些好吃能久放的蜜饯、糕糖,打包成好几大包,让秦老太带回去分给村邻。
又买了四匹布料并两个金锁,分成两份儿,一份儿给刘美玉,一份儿给佟小莲,她们的孩子快出生了,她这个做三婶/堂姐的没法回去,只能准备点礼物给小家伙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