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贾诩想要把她的手扒拉掉,父女俩怎么这么喜欢抓别人手?
“老朽年事已高,女公子不如另觅他人。”
曹穗则是不敢,死死地揪住贾诩的衣摆,“桑,你叫人去把院子里的躺椅拿出来,还有之前收进仓库的遮荫伞,别晒着先生。对了,叫后厨做些新鲜的小食,再把从阿父那顺来的酒呈上。”
桑手脚快,很快就在旁边搭建起一个休息的地方,贾诩甩都甩不掉。
曹穗低声道:“先生莫要害怕,他们又伤不到您,现在您就是军师了,权力可越过曹乌。”
曹乌站在旁边没有任何不满,他有自知之明,所以十分配合曹穗。
“先生放心,我都听你的。”
贾诩已经被摁到了贼船上,而且还有个傻愣子非得把舵给他。
他朝着曹穗示弱道:“女公子为何认为老朽能激发他们的怒气?”
曹穗犹豫一会儿,微微往后退两步,“先生莫要轻看自已,也不用发挥全部的实力,能叫他们知耻而后勇就好。”
贾诩:……
知耻而后勇?
比他想的还要得罪人。
什么情况能叫人知耻而后勇呢?
那自然是被“羞辱”到位了。
只怕到时候一个个都把他当成仇敌了。
但,贾诩瞧着把他围住的男女老少,一个个都好似只有他能当“恶人”的表情,再好的气度都忍不住嘴角抽抽。
“女公子,确定要我来激励他们?”
曹穗右手伸出,拇指和食指之间形成极短的空隙,“先生,不需要你发挥全部功力,半成就好。”
她一副老成、怜悯的口吻,“他们都还是孩子啊。”
贾诩:“……”
贾诩终究是接下了这个让土兵“知耻而后勇”的任务。
曹乌依旧照常训练着,许多人都已经开始懈怠,觉得枯燥无用。
曹穗能理解,毕竟谁军训的时候没偷过懒呢?
要不是实在晕不过去,又怕倒下去的演技不够,很多人都幻想过晕倒这一招。
但在此时的练兵场上,这般懈怠就叫曹穗看不惯了。
差不多是快解散的时候贾诩出场了,他让曹乌站在旁边。
“州牧把你们交给女公子,原来是早已看穿你们的懒惰和劣性,你们是准备来女公子这,像老夫一样养老吗?”
土兵们一声不吭,只是不善第望着冒出来的贾诩。
这不会说话的老头哪里来的?
贾诩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往前走了几步,“唉,入不了州牧的眼是无能也,但到底也不怪你们,毕竟能力天生父母给的;但在女公子这训练懒散,秉持着得过且过的日子,乃无德也。既无能又无德,不知等被赶走,尔等是否要寻父母兄弟啃养?倒是还和畜生不同。”
曹穗:“……”
骂得好狠。
“你这老东西说谁呢?”
瞬间激起了众人的怒火,曹乌立刻派人挡在贾诩前面,心中暗暗叫苦:
女公子不是叮嘱过先生只要发挥半成吗?
“某乃你们的军师,在此处已经正大光明地盯了你们几日。”贾诩摇摇头,一副果然说中了的表情,“尔等居然都未曾打听出来某是谁,果然是无能;冲着我这般知天命的老人如此凶狠,更是毫无仁德之心。一个无仁德之人确实危险,幸亏尔等无能,又造不成多少危险。”
瞬间又被骂了一圈。
“你说谁无能?”在军营里的土兵哪里有真正好脾气的,更何况被贾诩指着鼻子绕圈骂,哪怕知道他是军师也忍不了。
被人怒瞪着贾诩也没有惧意,“自然是训练时偷懒白吃女公子粮食,对军师毫无尊重的莽夫啊。”
曹乌真怕他这张嘴激起哗变,实在是太气人了。
不少人拳头都捏紧作响,想要反驳还没底气。
贾诩还冲着他们笑得慈和,好似刻薄的话不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
“老夫都活到这个年纪了,也不是什么刻薄的人。”
冷笑声此起彼伏。
“老夫向来都照实说而已,若是你们不服或是认为我哪出错了,不如出来指正?”
“……”
“唉……”贾诩叹了好大一声气,“外面的流民若是知晓每日能吃上两顿,还能沾点荤腥,不知该多拼命。”
贾诩一边转身一边摇头,一副心疼喂了粮食没养出肥肉的神情,直接叫一群土兵脚像是长了钉子一样,久久不能挪动。
吵?
贾诩说话刻薄偏生他们不争气地无法反驳。
闹?
一个个没那么勇,还要在这过下去呢。
最后只觉得胸口憋着一股火久久不能散去。
曹穗一见贾诩回来立刻心有余悸道:“先生,明日起我再给你安排六个护卫。”
不然她真担心哪个冲动的莽夫气不过把他打了。
贾诩没拒绝,“唉,经过这一遭,他们怕是恨死老夫了。”
曹穗立刻道:“先生,我那酒差不多可以品尝,正好劳烦先生帮我尝尝是否酿制好。我叫人买了一扇羊排还有香料回来,请先生尝尝烤羊排的滋味。”
忙帮了,恶人也做了,是该得点好处。
贾诩神色满意,这才不亏嘛。
果然,只要他平时不干活,偶尔主动帮女公子解决点难题,她便会对他更好。
第74章 见财起意曹穗:玩突袭的祖父,你是想要我的命
曹穗将练兵之事放心地交给贾诩和曹乌,然后又被戏志才抓着商量济南郡小麦推广一事。
目前小麦高产已经稳定,若不是遭遇重大天灾,产量方面不会再出错。
接下来的重点便是推广小麦,曹穗自然跑不了。
“女公子手里的小麦暂时只能支撑济南郡,还有部分地方要缓一年。”种子依旧不够,但等济南郡的小麦收获,就可以放开手去种。
曹穗不像是和曹操那样讨价还价,农事方面她不会耍小聪明。
“小麦产量虽高,但种植过程与百姓过往还是有所不同,怕是需要命令各县官员来学习。”曹穗补充道。
兖州的农学团这时候派上用场了,总算是不用曹穗自已亲自去教。
枣祇也在此次商议人员之中,他等到两人说完基本内容,便开始屯田之事。
屯田本该要几年后才出现,但命运轨迹不同,有些种子提前发芽了。
“如果是在济南实施屯田,暂时不能动用军队,那么就是之前讨论过的民屯。”
简单的概念在枣祇提出来后,曹穗和戏志才便有所了解。
枣祇显然已经将安排好,布帛上密密麻麻的字还有图。
“将荒芜的无主之地收为官衙所有,按照军队编制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分组管理。”
曹穗发现枣祇居然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她分组的组织结构图画法。
“民屯最好是以50人为一屯,方便管理,设置司马,往上还有典农都尉、校尉、中郎将,收成与官衙分成。”
曹穗没有打断,这些设置都没有问题,分成才是大头。
“屯田本就是为了提供军队所需粮食,屯民本是流民,土地、种子、农具甚至是耕牛都由官衙所出。我的想法是,若是使用官牛,收成便官六民四,若是使用私牛,便对半五五分。”
枣祇的话刚落,曹穗就忍不住了,她还举起手,引来戏志才和枣祇不解的目光。
曹穗淡定地放下手,然后说回正题,“东阿令,屯田是为了更好的向军队提供粮草,是吗?”
枣祇听出来她对刚刚所说是有不赞成的地方,但跟在曹穗身边这么长时间,曹穗其它方面或许有所不足,但在农事上绝对比他更擅长。
“女公子直言便是。”
曹穗笑着给他算经济账,“目前各地小麦亩产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亩产维持在三石左右,甚至因为这几年天灾战争,基本亩产就是在150斤。”
枣祇点点头,他是切切实实在地方工作过,干过实事。
曹穗所说的数字,甚至是已经美化过的。
曹穗继续道:“按照东阿令设置的分成方法,官衙哪怕是得五成,也是70多斤,而百姓只能剩下70多。”
枣祇和戏志才都听明白她的言外之意,这个剩余是无法支撑一家人活下来的。
或者说,会活得十分艰难。
曹穗说出来不是让他们皱眉头的,哪怕这般“剥削”性质的屯田,在混乱时期都是值得称道的一条政策。
曹穗都不想理三国时期各种经济政策的混乱和无用,技能点全点在打仗上面了。
“如果济南郡种植高产小麦,只要不是特大灾荒年月,亩产基本维持在250以上,按照五五分成,官衙一亩地就能收上来120多斤。”
枣祇沉默地算着经济账,戏志才没有轻易开口,农事方面枣祇更加知道实际。
枣祇的嗓子带着些微哑,“我明白女公子的意思,但70多斤的粮食收上来并不足以满足州牧后期军队所需。不过,是我忽视了小麦高产后可以调整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