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屋外传来的孩童欢笑声吸引了少女的注意力,她放下书本,探头往窗外望去。
  恰逢元宵佳节,四处张灯结彩,人们沉浸在赏灯的欢乐氛围中。
  少女望见凉亭挂上的红灯笼,大脑灵机一动,有了!
  她回头翻找出实验箱,从中拿出了几样工具,来到凉亭中,在亭子梁上用绳垂系了一盏水晶灯当太阳,在桌旁放置了一面大圆屏镜作月亮,然后不断调整它们位置,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行。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天狗食月!”
  百姓们发出惊呼,有些胆子小的连忙往屋里躲。
  虽然先前从张衡那一期故事里了解到月食的形成是自然现象,但面对这种诡异的天象,人们一时半会儿还是改不了心中害怕。
  能人为创造出月食现象的王贞仪,在他们眼中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与百姓们不同,清朝以前的天文学者们狂记笔记。
  “原来如此!我悟了,我悟了!”
  “新月之时,月在日、地之间,地影蔽月,则生月食,故月食常在望!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且三者处于一条直线或接近一条直线时,地球的影子就会遮挡住月球,发生月食!”
  “哈哈!徒儿,快给为师准备像王姑娘手中的器材,为师也要做实验验证!”
  张衡眼尖地注意到王贞仪阅读的《灵宪》,那是他的著作。
  顿时有种微妙的自豪感,自己的思想在千年之后给了后辈帮助,指引她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青出于蓝胜于蓝。”
  王姑娘能学习他的月食理论,并超越他,真是一件大喜事啊!
  宴明婉道:【王贞仪从发光和反射的关系考察月食的成因,写出了《月食解》,解释了月食并非常见天象的原因,虽然每月都有朔望,但并不是每个月都能看到月食,只有月球在黄道与白道交点
  附近,才会发生蚀象。】
  【此外,清朝以前,天文学家们就注意到了天上的五大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称它们为太白、岁星、晨星、荧惑和填星,但一直无法推断出行星运行的正确轨迹。
  王贞仪在观察月球的过程中,记录下无数行星的移动轨迹,写下了《经星辩》,正确推导出了日月五星的移动方向。
  王贞仪在这些文章中并非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罗列与陈述,而是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挖掘、论证。例如她接触了西方学者哥白尼的日心说,在《日月五星随天左旋论》中对该学说进行了概述,并认为“太阳中旋而地球旋转于外”的这一观点很可能是正确的。
  乾隆时期,官方观测天文和制定历法的指导学说基本上是浑天说和地心说,西方的日心说虽已传入中国,却不占支配地位。
  在民间,居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许多人不理解在圆形的地球上人怎么立足生存,不理解月食何以产生,更不了解地球的大小和日、月、行星的实际运行。
  而王贞仪的著作为人们认识星空提供了一本基础手册,使深奥难懂的神仙学问变得易学易用。】
  天幕外,人们望着壮丽的太阳系行星运动视频,惊讶极了,“除了月亮和太阳外,外面还有这么多星球!”
  天文家们迷茫了,北极星不是宇宙中心吗?
  北极星在古代被认为是帝星,众星拱之。《观象》记载:北极星在紫微宫中,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而极星不移。
  原来众星真正拱卫的对象是太阳,太阳才是宇宙中心,所有星辰都围绕着它旋转!
  不过又有人疑惑地嘀咕:“月亮呢?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好像没在里面看到月亮。”
  【王贞仪的天文成就璀璨而耀眼,可以说是重塑中华天文学界的突破性研究,可在那个时代,她并没有得到她应有的荣誉。】
  【当时有老迂腐痛批她身为女子,却不专注女红家务,攻击她吟弄文墨,玩弄学术。
  受时人诋毁,王贞仪的名声在婚嫁市场上不太好听,二十五岁的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龄剩女。】
  什么?
  王母要晕过去了。
  闺女快半老徐娘了,还没有出嫁!
  第81章 墨家与发明篇29人类群星闪耀时
  王母呼吸不畅,肺部火烧火燎,回头一看,王贞仪还置身事外的在那里笑,仿佛天幕说的人不是她一般。
  血压瞬间飙升。
  “你笑什么?”
  王贞仪无辜脸:“没有啊,娘你看错了。”
  王母当场落泪,有些崩溃地说道:“嫁不出去你很高兴是不是?女子总是要嫁人的,我和你爹都老了,你又没兄弟,将来谁来照顾你?还不是得指望你夫君!你从来都不理解我的一片苦心.....”
  王贞仪头疼,娘怎么说哭就哭。“好了好了,不哭了啊,不就是孩子吗,我从族里收养一个好了。”
  “收养比得上你的亲生骨肉?万一碰上白眼狼,你被吃干抹净怎么办!”
  王贞仪闻言,内心默默吐槽,那亲生的也不一定能中头彩啊。
  不想和母亲继续争论这个话题,王贞仪转而道:“娘,您看您跟爹都因为我名留青史了,高不高兴?”
  王母拭泪的动作一顿,面对女儿的嬉皮笑脸,勉力绷紧嘴角,冷哼了一声。
  “贞仪说的没错。”一道窈窕的身影款款走进来,温柔的嗓音说道:“姨妈,贞仪多优秀呀,要我说是那些男人没眼光。”
  王贞仪惊喜:“表姐,你怎么来了!”
  王静姝笑道:“来给你和姨妈拜年。”
  过来的一路上,王静姝听到天幕讲王贞仪的各种天文成就,心里颇感自豪,待见到一群男人嫌弃与王贞仪相看,温温柔柔的江南女子,嘴巴同淬了毒似的大骂:
  “歪瓜裂枣的玩意,也不撒泡尿照照镜子自己长什么样子,瞧不上我妹妹,以为我妹妹能瞧上他们?”
  “老黄瓜刷了漆还想勾搭水灵的嫩白菜,我呸,想得美!”
  “去勾栏做小倌都无人问津的下乘货色!”
  王静姝握住王母的手,向她打包票道:“姨妈您放心,我定给妹妹介绍一位才貌双全的少年郎。”
  王母连连点头,看王静姝的眼神像见到了百年难得一遇的知音。
  王贞仪暗暗拊掌,高,还是她姐高!
  一来就画大饼,安抚住了她娘。
  秦朝。
  嬴政翻过一页书,略微疲倦地揉了揉太阳穴。
  从战国到秦朝,人口问题一直令君主头疼,人口不足意味着劳动力不足,劳动力不足,生产力不足,所以法律往往规定早婚早育,勒令女子十五岁及笄后必须出嫁。
  秦朝的婚姻法规以身高作区分,男高六尺五寸(1.5米)、女高六尺二寸(1.4米)以上为适合出嫁的年龄。
  嬴政没想到,在后世的清朝女子能拖到二十五岁不嫁人,是清朝的人口数量足够多,所以官方不强制百姓婚配,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他回忆起天幕放过的现代医学校视频,里面的女学生面容并不青涩,至少有十七八岁,秦朝本该出嫁生育的年龄,现代仍在读书。
  或许女子晚婚有着比早婚更大的好处,嬴政若有所思,决定之后让太医令研究一下。
  说到婚事,他看向乖巧跪坐在身旁的少年。
  “父皇!”被莫名其妙询问想娶什么样的妻子,扶苏惊得从软垫上跳起来,耳尖瞬间红透了。
  扶苏结结巴巴:“儿、儿臣现在过得很好,不想那么快成家。”
  嬴政:“你作为长公子,该诞下子嗣。”
  扶苏:“(*+﹏+*)可、可我.....”
  他连另一半的外貌都没想象过,更想象不到自己的小孩以后长什么样。
  他不想娶。
  求父皇别再用大龄剩男的目光瞅着他了!
  【婚姻是每位女性人生的重大命题,王贞仪也不例外。】
  【面对嫁不出去的窘境,她怡然自得,不惧外界诋毁,但偶尔,王贞仪也会感到孤独。
  有一种独行人世间,天下无知己的孤单寂寞感。】
  只见天幕中,王贞仪生活在封建礼教的凝视下,来自外界的种种声音使她不得不开始遵从旧时女子的规范。
  写出了作品,她不敢轻易给别人看或发表,无人能与她一起探讨学术,验证书中的真理。
  “同样是人,八经和各种书籍……难道仅仅是为男性准备的吗?”王贞仪失落道。
  见状,乾隆嗤笑出声:“不然呢,女子读什么书,乖乖嫁人相夫教子才是正理。”
  “明明只要嫁人就有了依靠,偏偏爱去追求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和坤一言难尽地瞥向乾隆,皇上这话说的,女子也是人,怎能苛求她们不动一点心思。
  权势如他也会将财务交给善理财的夫人打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