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这一次, 朱志远依旧是上午才到的家,还是背着他那厚实的小书袋。
  每每冉佳仪看到朱志远总是会感觉十分怪异,不知道该怎么和他相处。
  因为,朱志远的形象在冉佳仪眼里有两个。
  一个是辜负原主一辈子的负心汉、大渣男,是冉佳仪最讨厌的那个人;另一个是身处农家靠自己努力奋斗拼搏的农家子,实在很难说清哪一个形象是占上风的。
  因此,冉佳仪也很是为难,生怕错了立场。
  不说冉佳仪对朱志远那几分违和感,其实这次归家来的朱志远对这个小丫头也是有几分好奇的。
  无他,自家爹娘对这小丫头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虽说比不上自己这个儿子,可真比较起来,比起村里一般的侄女要好得多了,且丝毫没有埋怨。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自己亲娘无事还要挑三分刺的性格朱志远自然是十分了解的,故而,这次的和谐相处就更是让朱志远诧异了。
  说来也是朱母没有把做小生意的事情告诉自家儿子的原因。
  虽说这项小生意不会影响到儿子的读书科举路,可到底小摊小贩的说出去不好听,朱母生怕给儿子丢了脸、惹儿子不喜,故而压根就没有主动提及的意思。
  朱母都不提,冉佳仪也没主动提起,总归钱落自己兜里就行了。
  就这么着,冉佳仪做的糕点生意,全家竟然只有朱志远一个人不知道了。
  除了自家娘对小丫头的优待让人有点意外之外,朱志远还发现家里的境况竟然也好了不少。
  以前他回来,也就第一天的待遇最好,可以大块吃肉,到了后面几天却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这一次,朱母却是大方的连做了三天肉菜,那满实的肉菜让朱志远都惊呆了。
  就这样,朱志远迷迷糊糊的过了几天好日子,到了回书院的日子临近,也没有闹明白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朱志远再次学院的时候,甚至从朱母手里多拿了一百钱,让朱志远直怀疑自家是不是发了一笔小财,可是一想朱母也不可能半点痕迹不漏。
  朱志远心里,什么事情都没有读书重要,到了日子还是收拾起包裹就带着满肚子疑惑走了。
  -
  离别还是那么伤感,朱母依旧满心的担忧。
  远儿啊,你到了书院要好好照顾自己,听夫子的话,有什么缺的就托人带消息回家,爹娘给你送过去。朱母絮絮叨叨,朱志远依言应诺。
  这一次离别,朱母对于儿子的不舍与担忧竟然都少了几分,心里充斥的都是对于即将继续的赚钱大计的兴奋和憧憬。
  于是,在朱志远离家的那一刻起,朱母一改担忧的慈母范儿,反倒是立马动作迅速的回到家里,拿出收在自己房间的一切原材料到了厨房里。
  沫儿丫头,快过来。朱母大声喊道,语气急切,这儿子回来一耽误可就是好几天的生意,这得少赚多少钱啊。
  来了,婶儿。冉佳仪也迅速来到厨房,两个同样财迷的女人相视一笑,望进对方眼里看见的都是闪闪发光的铜钱串儿。
  两人一起忙活起来,很快就将刚离开的朱志远给抛在了脑后。
  朱志远尽管已经发现家里的境况有些不一样了,但是哪里知道会知道,家里的两个女人为了金钱这同一目标而站到了一起。
  赚钱的日子虽然辛苦,可是看着逐渐丰满起来的荷包,冉佳仪和朱母两个人还是十分满意的。
  日子就这样一日日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中唯二的两个女人就在众人眼见中一点点亲密起来。
  朱母原本一个多么会计较的人,对待起一个外人竟然这么关切,原本也引发了不少村人们的疑惑,但是疑惑也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很简单,有人在镇上看见两个人一起热情卖糕点的现场,这桩奇怪的事情总算有了合理的解释小丫头有手艺、会赚钱。
  还有人酸酸的在朱母面前说冉佳仪的坏话,都叫朱母一个人强势的给顶了回去。
  朱家的啊,听说你家那糕点卖了钱,还要分那小丫头一份?有人故意挑拨。
  朱母却不傻:嗨,我家遇见这小丫头也是福气,孩子懂事,我们给点零花钱买买小零嘴、小玩意儿是应该的。
  还有人问:朱家的,你家那丫头是不是给你家志远做童养媳的呀?边说边挤眉弄眼的揶揄道。
  朱母这哪里能认,别说两个孩子都还小、没这个心思,就是有,小丫头再好,也是配不上自家儿子的,这绝对是朱母的真心想法。
  现如今,朱家也算有了一小笔钱财,不说吃香的喝辣的,但是供朱志远去考科举的钱还是够了的,如此,凭借朱志远的能耐,多考几次只要不出意外,起码得有个秀才功名吧。
  秀才怎么能娶个没有娘家的小丫头呢,朱母想都不想就给否决了。
  这个时候,冉佳仪就不再是她得力的赚钱小伙伴了,而是阶级敌人。
  哪能啊,当初我们也是看着小丫头家里实在太可怜了,这才想着做做善事,养着这丫头。
  这一段时间下来,我和我家老头子是真把这小丫头当做亲女儿养的。
  别说,以前只有一个儿子不觉得,这有了小丫头才知道女儿就是爹娘的贴心小棉袄,又乖巧又懂事,以后啊,我们家志远也有了妹妹,以后也不用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了。朱母这话好听,却是直接否决了两个人的可能性。
  朱母话说的漂亮,性子朴实的自然认为朱母是个大好人,然而了解朱母性子的,却都知道朱母这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想人家一个小丫头,到了这家啥重活累活而都得干,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赚钱的门道,还要给朱家打白工,真是可怜到不行了,要是日后是一家人、那也没什么可计较的,偏偏说当做女儿。
  乡下女儿那待遇都都不咋地的,好一点的一副薄嫁妆打发出去,没良心的还要在出嫁女儿身上刮出一层皮来,也不知道那命苦的小丫头以后造化如何。
  村子里的众人议论纷纷,但是朱家人都不在意这些闲言碎语,就连当事人冉佳仪也整日笑呵呵没心眼的样子,时间长了,也就没有人再没事找事儿了。
  其实外人哪里又知道,这赚钱的钱,其中有一半就在冉佳仪自己手里握着呢,只是怕宣扬出去会给冉佳仪带来麻烦,朱母这才说钱都在自己手里,也算是平白担了一次恶名,给冉佳仪免去麻烦了。
  冉佳仪也不是不识好歹的,她心里清楚,要是没有朱家作为后盾,自己就是会再多赚的钱那也是保不住的,而且,朱家看在钱的份儿上对自己是真好,冉佳仪对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也很是满足了。
  不说别的,从饥饱都有问题、到手握小笔钱财,且还会有源源不断的进项,冉佳仪对于自己的生存技能很是满意了。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家娘做的小本生意没过多久还是暴露在了朱志远的眼里,然而此时已经尝到了钱财的魅力的朱志远,却是并未出言反对。
  只要不耽误他踏上那条可以直通云霄的青云梯,那其他对他也有益的朱志远自然可以接受。
  -
  时间一眨眼就是6年。
  6年时间里,冉佳仪长成了一个初有几分少女仪态的娇俏少女,而朱志远也长成了一个颇具书生气的俊秀小少年。
  要是不知道的看见两个人一起定会感叹一声郎才女貌,然而现实却是,两个人都保持距离、把对方当做兄长/妹妹。
  已经14岁的朱志远,在镇上书院苦读了8年之后,也终于要迈出科举的第一步童生试,这关系到朱父朱母对朱志远多年来的期盼和培养、更是朱家以后到底能走到何种地步的重要一步。
  所以朱家全部人都将朱志远考童生试的事情放在了第一位,其他所有事情都被暂时放在了身后,家里的小糕点自然也是。
  以免被贴上商户的标签,因着口味好、样式新颖,时常推陈出新,冉佳仪的糕点生意几年下来花样多了不少、规模也大了不少,朱家凭借此赚了不斐的银钱,但是却始终没有动过在镇上开一个铺子的主意。
  多年下来还是那一个小小的摊位,只是变化的是,随着冉佳仪渐渐长大,冉佳仪被朱母禁止出来摆摊,而是朱父陪着出来。
  冉佳仪也乐得清闲,在家里做糕点、研究新口味,也怡然自得。
  朱父朱母这会儿没有心思处理生意的事儿,糕点生意自然也就停了。
  朱志远成了朱家的重点监护对象,考试前一段时间,书院里就已经放了假让学生各自回家温习功课、准备考试的一应器具和银钱。
  一向木讷的朱父,这时候也难得发挥了一点作用,东家走、西家问的,最后也将家有考生的注意事项和准备工作了解了一个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