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全家有志一同的给朱志远营造出最好的学习条件,朱志远本人也全身心投入最后的备考阶段,杂事是一点不沾手的。
  再怎么紧张不安,考试的时间终究还是如约而至,朱父忐忑不安的将儿子送进了考场,朱母在家里急的团团转。
  这童生试一考就是三场,但这才是科举考试的一个入门砖而已。
  不同于朱父朱母的不安,冉佳仪对于朱志远这次考试却是十分有信心的。
  原主那一世,在比这一世还要艰苦的环境里,朱志远都考上了,这一世条件好了不少,她看见朱志远读的书都多了不少,想必应当更有把握了才对。
  三天时间考试就如同煎熬一般终于过去了,朱母每日里就跟个没头苍蝇样儿在家里团团转,冉佳仪看的直头晕,只期盼着赶紧结束才好。
  考试结束也不代表结果就能立刻出来,当朱父带着朱志远回到家里时候,着急的朱母却一句话都没有多问。
  朱志远也没有多说,只是如同之前一般在自己房间里日夜苦读,为可能到来的下一场考试做着准备。
  事实证明,朱志远仿佛天生就适合科举这条路,童生试顺利过了、秀才试过了,朱家这个小破农家,竟然真的飞出了一只金凤凰。
  秀才只是士里最低的一个层级罢了,但秀才可以见官不败、可以免名下赋税,这本身就代表了朱志远成功实现了阶级的跨越,成功迈入了士这个阶级。
  朱志远的成功一扫朱家这么多年来受到的闲言碎语,类似什么痴心妄想、白日做梦、打水漂这样的话,从一开始到考中之前就从来每断过。
  朱父朱母听了不是没有过动摇,但对读书人的向往、对儿子的信任让朱父朱母坚持了下来,而如今,也终于证明了他们选择的正确性。
  十四岁的秀才啊,这可是整个村子里都没有一个的秀才公,这时候别说冉佳仪这个没爹没娘全靠朱家养的小丫头了,就是村长的女儿那都是配不上的。
  要是以后能再取得更多的成就,即使止步于举人,那朱家以后也不是哪一个村人能比得上的了。
  当朱家人沉浸在儿子考中秀才的喜悦中时,冉佳仪的心里也在比较着这一世与上一世的不同来。
  --------------------
  竹里:实不相瞒,我已经开始构思下个故事了,哈哈哈。
  想快点结束这个故事,因为一开始设定好的结局没有写出来,主要是有点点三观不正,怕别骂就没敢写。
  如果后面有机会的话,会以番外的形式补一两章一开始想的那个故事的。
  第38章 第二个世界
  上一世因为朱家经济比较紧张, 朱志远是又过了几年、有了完全的把握,这才开启科举之路的,而这一世, 则因为不差这考一次的钱财, 在十四岁这一年就去参加科举了, 并且还中了。
  若说二十几岁的秀才公还不太受人瞩目,但是十四岁的秀才郎可就不一样了。
  越早就代表学子天赋愈高,如今朱志远这样年轻的秀才郎可不就受到不少关注了嘛。
  另外, 上一世的朱志远因为十来岁的时候一直无所作为,空有一个会读书的名头、却不事生产,朱母的名声也不大好, 疼女儿的人家自然不愿意将女儿嫁给这样的人家。
  条件一般的朱母眼光高也看不上,这么一来, 最后也就便宜了原主这个所谓的童养媳, 还省了一笔娶媳妇的钱了呢。
  哪里又料到朱志远一路向上、直至科举出仕了呢?
  说起来也是命运的捉弄。
  但是这一世就不一样了。
  这一次可就不是别人挑朱志远,而是朱志远挑别人了,准确的说,朱志远的心思还都在读书上,考虑这些的只有朱母。
  农家男女向来谈婚论嫁得早, 朱志远虽说只有十四,可是现在开始相看起来也绝对算不上晚的了。
  尤其考中秀才后, 有不少富家千金家里派仆人过来探口风,只是朱母心里有些不可名状的心思,一个都没有答应。
  夜间, 朱母和朱父也正在房间内正商量着这事儿呢。
  老头子, 你说, 志远这婚事到底怎么个说法儿?朱母第一次对一件事儿拿不定主意。
  朱父不以为意:你这几天不是都没有看上的嘛, 那就继续看呗。
  朱母不乐意了: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我才愁啊。你看今天那王家高高在上施舍的样子,再看那李家那穷酸样,不过就是祖上有过一个秀才,就敢上咱家来......
  朱母絮絮叨叨起来没个完,这些日子上门的人家就没个完全合心意的,弄得朱母很是烦躁。
  朱母眼里,自己儿子自然千好万好,未来必定有着大好前途,可是在外人看来,这只是一场略微有几分机会的一场投资罢了。
  投资嘛,都是有风险的,又哪里会将自家精细教养大的嫡女就这么随意许出去。
  于是,就造成了如今朱志远婚事这种不上不下的状况,朱母不满意也是理所应当的。
  你要都看不上,那就先不看了呗,咱儿子年纪也不大,后面还要继续科举,指不定是有大造化的呢。朱父试图让朱母看开点,反正他自己是看的蛮开的。
  什么叫指不定,咱儿子那是铁定的有大造化。朱母先是信心十足的反驳了朱父的话,随后又满是焦急:就这么一个儿子,可不得早点娶个媳妇回来,我还等着抱孙子。
  朱父这下没话说了,他也想要抱孙子呢。
  朱父试探着开口:那你瞧沫儿丫头?
  朱母立马把头摇的和拨浪鼓一样,不行,不行。
  朱父黑线:你不是一直都说沫儿丫头好、又勤劳能干吗?
  朱母扭头瞪他:那怎么能一样?勤劳能干又不能当饭吃,我可是把沫儿丫头当亲闺女看的,自然哪哪都好。替咱家赚了恁多银钱,干活也麻利,可是个好女孩。
  虽是说的冠冕堂皇,可转瞬,朱母又凑到朱父耳边小声说:做媳妇那可就不一样了。你说沫儿丫头无父无母的,也大字不识几个,哪里配得上咱家秀才儿子,连那王家的姑娘都不如。
  而且,你看这都好几年了,一个屋檐下,也没见他们有丁点儿这方面的迹象,两人就是当兄妹处着呢。不是我嫌弃她,是两人真不合适。
  沫儿丫头好,我也知道,但是这不能做一回事谈。
  我说把沫儿丫头当做亲闺女疼,那以后肯定给她挑个好人家、备一份丰厚的嫁妆,风风光光的给她嫁出去,也算全了这么多年相处的情分了。
  朱父长久之后喟叹一声:那也好。
  任是谁,哪怕他们自己,也不能比儿子的未来更重要了。
  冉佳仪自知这次自己肯定是撇开干系了,面对朱志远相看的场景,却是一点也不着急的,甚至带着几分看戏的心情。
  可不就是看戏嘛,眼见得朱志远就是一个大渣男,未来还会抛弃糟糠妻,这可不就是一场现场版的陈世美嘛。
  当然,朱母没有看上那些人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了,不然惹得别人重蹈原主的覆辙,会让冉佳仪有一种我不杀伯仁、伯却却因我而死的感觉。
  如此两厢得宜,岂不正好。
  -
  朱家这一场闹剧,在众人瞩目中开场,却是被中心的朱志远喊停的。
  朱志远因着是在家里,也并未避讳,于是冉佳仪正好得见了这一幕场景,听完之后心中也不知道该作何感想。
  娘,都说男子汉大丈夫、先立业后成家,我如今只取得区区秀才功名,又还年轻,如何能将心思放在娶妻生子上。朱志远听这很是有些气急。
  不过想来也不奇怪。
  冉佳仪自从认识朱志远起,就知道这是一个颇有志向的人,显而易见。
  在同年龄的小孩还只知道整日里胡玩的时候,朱志远就开始捧着书看了,在书院里的其他学生还在哀叹课业繁重的时候,朱志远已经会主动追着夫子请教问题了,
  可以说,若是其他秀才还有家世、长辈的教导加成,那朱志远的成功完完全全都是他个人的努力换来的,朱父朱母在这其中除了提供银钱,其他的却是一点也帮不上的。
  努力的人总是让人敬佩、而成功的人更是让人向往。
  朱志远就是这样一个努力到成功的人,冉佳仪对他的敬佩便也顺理成章了。
  不过也仅仅只是敬佩罢了。
  对于情爱方面,冉佳仪自然毫无想法,她一直记得这是原主的人生,也不会以自己的想法为先,更何况,冉佳仪似乎天生对这方面缺了根筋一般,还从未对男人有过什么想法。
  朱母却是讷讷:儿子啊,功名要考,可是这婚事也要准备啊。你都十四了,你看隔壁的大根家,都已经定亲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