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与其白忙活一场,还不如便宜了娘家,起码自己还能吃上点肉。
  遂,冉佳仪将自己的盘算一一讲给谢母听来,谢母不时提出疑问、或者帮忙解答。
  这厢,冉佳仪和谢母讨论的热火朝天,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另一边的客厅里,张大柱的感觉就有点不好了。
  客厅里就他和老丈人两个,老丈人又惯是个冷脸的,没人在中间打圆场,两人之间气氛就更加尴尬了。
  于是,外人要是看到,大概就是这般场景:
  谢父问:最近你们家情况咋样。
  张大柱:挺好的。
  谢父问:你小弟读书如何了,可有打算下场?
  张大柱:还是那样,明年打算下场。
  谢父:......
  谢父不想问了,要不是为了维持自己的严肃形象,谢父都想吹胡子瞪眼了,这个呆驴女婿,当初自己是怎么看上眼的。
  张大柱还不知道老丈人都气得后悔将宝贝女儿嫁给自己了,还在一边傻乐呵,看得谢父愈发生气。
  好在没一会儿,简单的饭食就做好了,除了桌上比往常多了一份腊肉,其他的都是家常菜。
  就是腊肉,在农家也是异常珍贵的了。
  因为粮食不多,一般一户人家只会养一头猪,一年下来猪也就是一百多斤,这一百斤的肉,要从新年前撑到下一个新年,因而,只有在过节或者客人上门的时候,才会割下一小片尝个味儿。
  至少,在张家,除了小叔回家会割上两片专供他一人食用,其他人是没有的。
  准确点说,冉佳仪除了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在张家喝过一碗鸡汤,之后就没尝过肉味。
  这会儿也是真馋了,想到自己和娘刚才盘算的,要是成了,以后都不愁没肉吃,于是也不客气,足足吃了四五片,张大柱是真老实,没人劝他,他就一片都没敢吃。
  用过午饭,一家人这才有时间闲下来聊聊天,不是农忙时节,半天不下地也没什么。
  张家的大院子里顿时就挤满了人,七个大人、四个孩子一下就让宽阔的院子活络起来。
  按照冉佳仪刚才跟谢母交代的,只让谢母说这房子是以前她外祖母传给她的,这几日想到了便想试一试。
  张家的人虽觉奇怪,但是也没有在人前问出口,毕竟还有外人在呢。
  是的,冉佳仪直接让这卤味方子挂在了谢家,这样,以后张家主意怎么也打不到亲家的方子上来。
  卤味的事情交给了谢家,以后自也是由谢家来操办,原本冉佳仪只打算自己和张大柱去铺子上帮忙赚点工钱,没料到张母死活不同意,直说要给一成利,冉佳仪好说歹说才劝到半成利,这半成利以后就是冉佳仪的私房钱了。
  两下皆大欢喜。
  此时,谢家三个儿媳听见了,虽然意外,但还是很高兴的,听起来,这要是成了,以后那就是个长久买卖,能赚到钱的生意,谁不着急。
  当即,一众人就打算第二日先按方子试验起来。
  只是想到方子的来源,谢家三个儿媳再傻,看到归家的小姑子也有了思量,心里对这小姑子更添几分好感。
  冉佳仪倒是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好处,下半晌,事情商量的差不多,冉佳仪就又抱着小石头,跟着张大柱回家去了,至于调试,方子都给了,谢母这样的老手艺可比自己要好,她也不担心。
  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期盼,一路上,冉佳仪的脚步都轻快了不少,只有张大柱闷闷不乐的往回走。
  --------------------
  第65章 第四个世界
  回到张家, 恰是晚饭时间,冉佳仪和张大柱一回来,就上桌吃起饭来。
  饭桌上一片寂静, 只有偶尔碗筷互相碰撞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叮当声, 为黑暗的夜晚添加了一点儿活气。
  用晚饭, 冉佳仪自觉去洗碗筷,作为张家的唯一一个外人,总是需要多做些活的。
  等收拾好回来, 冉佳仪才发现一群人还在客厅里谈话,冉佳仪听了两句,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张家老二张二柱的婚事。
  张二柱比起张大柱要小上一岁,如今也已16岁了, 正是谈婚论嫁的时候, 只是一件事情难倒了张家,那就是钱。
  老四明年就要下场,家里正是存钱的时候,哪里敢有大的花销,但二儿子年纪也属实不小了, 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要想娶个好儿媳,花钱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当初原主嫁过来的时候, 因着原主勤快能干、娘家境况也好,张家除去一应开销之外,便是聘礼也足足花了十两银子, 这十两银子, 疼女儿的谢家全给陪了过来做压箱银子, 另额外陪了家具、被子。可以说, 在乡下,原主的这些嫁妆足以一个女人在夫家挺直腰杆活着了。
  只是如今轮到张家老二,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一是张家现在拿不出这么多聘礼银子,二来,比起能干的大儿子、备受期待的小儿子,老二这个中不溜秋的干活不利索、说话也不甚讨喜,在张家二老眼中实在不占多少分量。
  冉佳仪进来的时候,张母正在问张二有什么想法,冉佳仪自觉作为大嫂没有什么发言权,乖觉的找了个角落坐下,一言不发。
  老二,商量你的婚事呢,你可有什么要求?
  张二柱自然回没有。
  张母听到这一句就满意了,婚姻自古以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是张二柱有想法,那张母才会生气呢。
  那明儿我就请花媒婆给相看相看。张母还是喜滋滋的,不论如何愁钱的事儿,儿子长大成人总是一件高兴事。
  其他人都乐呵呵的,只有坐在角落里的冉佳仪看到,低下头的张二柱眼里一闪而过的阴沉,而后依旧是那副憨实样儿。
  冉佳仪不由得在心里喟叹,张二柱显然不是一个愿意被安排的主儿,接下来张家只怕都不会平静了。
  不过,她已经有了脱身的借口,倒是没有必要陷进这一摊泥水里去。
  接下来,张家陆续有人开始上门。
  在整个村里里,张家的条件还算不错,只是因为有一个读书人,日子过得磕巴了点,但是只要考中了,那以后的日子就不愁了,因而在婚嫁市场上行情委实受欢迎。
  只是花媒婆接连给介绍了几家姑娘,都因为聘金的事情没谈妥,张家能看上的姑娘家条件都好、要的聘礼自然也高,偏偏张家给不起,而愿意接受这么低聘礼的,张母又都看不上。
  张家原本喜庆的气氛因为接连受挫而蒙上了一层阴影,张母的脸色整日里不好起来,张二柱却是比以往更加沉默成天的出去不知道干什么去了,只有大房三口子原先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
  -
  等到这么过了半个月,张二柱的婚事还是没有一点进展,花媒婆最后一次上门的时候,和张母聊起天来,冉佳仪恰巧在隔壁听了个大概。
  张母的态度已经很急切了:花大姐,你再给找找呢,我们家条件也不差啊。
  花媒婆无奈叹气:张家妹子,不是我不帮你,隔壁村子差不多的我都给你跑了个遍,也没有合适的。
  不是我说,你们既然暂时给不出那么多聘礼,要么就等你家小子考上了功名、要么就降低些要求。
  张母心里难受极了,花媒婆说的这些她哪里不知道呢?
  可是,要是四小子考上了功名,那就更没有钱来办婚事了,至于降低要求,她也不愿意娶个搅家精回来。
  真真是左右为难。
  花大姐,还是托你再给我看看,我也再想想、再想想。
  说着,张母小心从兜里掏出了一小把铜板,塞给了花媒婆,花媒婆开开心心收下,这才满意得离去了。
  冉佳仪分明看见,张母在花媒婆离开后,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见钱眼开的东西。
  听完全程的冉佳仪默默在心里腹诽,想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哪有那么好的事。
  最后的结局也早在众人意料之中了,两人到底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张二柱的婚事只得这么尴尬的搁置下来。
  张母不着急了,张二柱却开始着急了。
  他是清楚自己在张家的地位的,他自小就明白,在这个家里他谁都指望不上,只能靠自己。
  就如同小时候未吃饱时自己一个人跑去外面找野果子饱腹一样,如今的婚事显然也得靠自己了。
  张二柱在知道张母这里没了动静之后,就开始自己在附近几个村子搜寻起来,他早已有了对未来妻子的大概定位,不需要太漂亮、甚至也不需要家世多好,他对未来妻子的要求只有两点,一是做事勤快,二是性子强势。
  要做事勤快是因为他们夫妻注定靠不上别人,要性子强势是因为在张家要反抗的了张母才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