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这会儿还是夏天,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弄到的山楂,在集市上卖糖葫芦的仅此一家,看着酸酸甜甜的样子就叫人流口水。
  山里摘得东西也不要粮票,就是糖葫芦费了糖,糖又是个金贵物,糖葫芦的价格自然有点小贵。
  因而,此时小崽子虽然眼巴巴的看着,却也并没有哭闹着要娘亲买,到底农家长大的孩子,比较早熟。
  不过冉佳仪也不是一个多么小气的人,看小孩这样没忍心、上前给买了一根。
  说是糖裹着,其实就薄薄的一层糖衣,冉佳仪猜测是用糖精做的,只是糖精不是糖,不能吃多,横竖也就这一次。
  小孩儿乐滋滋的啃着糖葫芦,冉佳仪也得到了可行的生计法儿,只请了半天的假,两人下午还要去上工,一行两人便都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
  冉佳仪将自己的时间安排的妥妥当当,期间老宅的人一直没有上门来,只是风声并没有如同上一次原主晕倒一般悄无声息过去,反而大家伙儿背地里热热闹闹议论起来。
  冯家老宅往日里营造出来疼爱儿子、照顾寡妇儿媳的作为竟都是给外人看的,事实上,连给一个孙子吃一顿饱饭都舍不得,说出来也是一桩丑事。
  不过,可能是为了不勾起冉佳仪的伤心事,村人在说这些时都是背着她的。
  她能知道这些,还是小崽子下工回来跟她说的,那幸灾乐祸的样子,叫冉佳仪暗叹小崽子就是鬼心眼的。
  时间就在冉佳仪充实的安排下一点点流逝,等到了秋收的时候,再没有时间去看书。
  好在冉佳仪那两本书也看完了,小崽子也学会了数一百个数字、识得一些常见字,等到明年去公社小学,也勉强不丢人。
  来不及多想,整个奋进大队的村人们都进入了紧张的秋收阶段,摘玉米、割麦子、收棉花......
  随着众人的忙碌,入库的是一担担的粮食。
  今年收成肉眼可见的好,丰收的喜悦笼罩了整个大队队员,连最严苛的妇人,也少了几分烦躁,一袋袋粮食代表的都是将来他们的口粮,虽然劳累,可大家伙儿的心都是高兴的。
  冉佳仪自然也不例外,她已经将自家能分到的粮食大概算了一遍。他们家今年的公分与往年相比也不差多少,但因为队里整体粮食产量高了起来,真论起来,分到手的粮食指不定比以往几年多一点呢。
  这可不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大喜事。
  只是随着秋收落幕,还没到分粮,但也已经正式进入了农闲阶段,冉佳仪在农闲之余开始正式考虑起了去给自己弄一张毕业证书的事情。
  --------------------
  第89章 第五个世界
  这么一段时间下来, 冉佳仪对于初中的课本已经熟悉了一遍,她自认如果去参加考试的话,考个80分还是可以的。
  原主上一世就是一个小学毕业的, 对于学习上的事情并不了解, 而今冉佳仪来了, 自然也还是对这个时代的教育制度不太清楚,不知道她这个小学毕业的,能不能在这么大年纪弄到初中毕业证。
  整个村子都没有什么在公社有背景、有能力的人, 冉佳仪没有办法,只得又打起了知青了主意。
  知青们在农闲的时候,晚上就会在大队的办公室开扫盲班, 几个知青轮流教教学,这种扫盲班前后已经开了好几年了, 只是, 一开始知青们还激。情澎湃,希冀能彻底扫除农村的文盲,可是最后,现实是残酷的。
  惨痛的现实告诉他们,村人对于读书识字的兴趣, 还没有下地干活大,于是每一年的扫盲班在秋季开学的时候, 学生永远都是那群学生,学了多少年也没用,至于老师, 一般都是以当年新来的知青为主。
  梅知青是少数一直坚持参加扫盲的人, 也就是当初借给冉佳仪初中课本的那位知青, 至于其中具体原因, 冉佳仪有听说梅知青往上几代都是当老师的,桃李满天下。显然梅知青也有这个志向。
  冉佳仪说是借扫盲班的势,归根到底还是要求到梅知青的头上,人家家学渊源,指不定有可行的途径呢。
  就这样,冉佳仪顶着原主二十多岁的壳子进了大队里的扫盲班。
  扫盲班是晚上开始,从远处看着乌压压的一群人,很有那么一副模样,可是走进细看,才会发现下面的人其实都在各做各的事情。
  有织毛衣的、有剥豆子的、有择菜的、有八卦聊天的,总之干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几个认真跟着上面的知青老师学习认字的。
  这幅场景就更显得下面的冉佳仪越发不合群了。那端端正正坐着的身姿,面前还摆着书本和纸笔,看着就是一副讨人喜欢的三好学生模样,唯一可惜的是,如果这一幕不是出现在扫盲班、而是正经的学校,会让人更欣慰的。
  就这么在扫盲班上混了半个月,冉佳仪装作一副认真求学的样子,时常求教,跟几个常来的知青也有了频繁的接触,尤其跟最为勤恳的梅知青最为交好。
  有了前面的借书之情,又有了一段时间的教学之谊,冉佳仪顺杆子往上爬的事情做的很是顺溜。
  终于,在冬天慢慢到来之前的时候,冉佳仪终于和梅知青提出来了自己的小心思。
  这个时候,一般学校的毕业考试也是在6、7月份,剩下半年的时间,再不做准备可就来不及了。
  -
  冯嫂子,你是说你想要去考初中毕业证?梅知青有点诧异。
  冉佳仪点点头,梅知青,我一直很喜欢读书的,只是以前在娘家没有那个条件,现在有好政策,我们这些女子也能继续读书识字,我就想着,能不能继续往上读读。
  梅知青若有所思,她一向认为不管男女都该接受教育,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就是封建主义压迫古代女子的别列手段,因而对冯嫂子惦记学习这件事情,不仅没有瞧不起,还有点敬佩,不是每个人在农村的环境下成长都还会保持一颗求学的心的。
  这个冯嫂子之前上扫盲班可是最认真的,现在提出这样的要求,她虽然有些诧异,可也到底在意料之中。
  嫂子,这种事情我也不清楚,改明儿我去公社学校给你问问。梅知青最后也没有直接应承下来,她不习惯打无准备的仗。
  冉佳仪听到了也不失望,梅知青愿意去试一试,总比她自己一个人摸不到门路要好得多。
  这么想着,冉佳仪露出一个感激的微笑:那梅知青,真是谢谢你了。
  不用谢,你们喜欢学习,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了。
  在这之后,梅知青给冉佳仪出了一套初中试卷,见打得不错这才心里有了数。
  冉佳仪说完了自己的请求、昨晚练习题就趁着夜色回家了,回去的一路上,还是不由感叹。
  这个时代的形势虽然很是复杂,可同时,学生们的学习环境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可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这种敬业的老师们,为了一个好学的学生,愿意尽己之力帮助学生。
  这一点,比冉佳仪在现实世界的时候好多了。现世随着教育的普及、老师团体的不断扩大,教育和利益的结合,也不可避免的在老师团体中混进来一些不好的老鼠,虽然大部分都是好的,可到底破坏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怀抱着满腹的感慨,冉佳仪回到了家。
  冉佳仪在家里等消息等的焦急,可也知道,这件事情肯定是需要时间的,尤其在没有前例的时候,指不定梅知青在她不知道的时候,做了多少努力呢。
  终于,足足等了半个月,梅知青那边终于有了消息过来。
  两人见面详谈,冉佳仪才知道梅知青这位同志,看着性子温温和和的,可做起事情来也很是粗暴。
  人家去公社学校打听清楚了初中没有给冉佳仪这样的成年人颁发毕业证的先例之后,只是苦恼了一阵,就另辟蹊径了。
  以前没有,不代表以后不会有啊。以前谁会重视农村的村人识不识字,可现在下乡给村人扫盲也已经成了知青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了。
  这代表着上面是重视农村的教学的,而今扫盲班有人想要拿初中毕业证,这就是他们积极响应领导号召的表现啊,学校怎么能够不支持呢。
  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原先丝毫不在意的公社初中校长李校长也愁的快要秃头了。
  如果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拿到毕业证,那他们学校也不用开了,可知青把事情说的那么大,仿佛不让人家村民拿到毕业证,就是不服从大领导安排一样。
  最后一群校领导集体讨论出来的结果就是,想要毕业证也可以,但是必须参加初二学生们的考试,平常的考试和毕业考试都要参加,如果成绩的话,才可以派发毕业证。
  梅知青得到这个回答也是心满意足了,她是想帮助冯嫂子,可也不想学校的毕业证随便乱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