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以后他的成就,恐怕都得败于那一句驸马的名号之下,他这么多年所追求的、所希冀的,又有什么意思呢。
  想到这里,邓翰墨又颓了。
  --------------------
  竹里: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但稍有遏制其实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167章 第十个世界
  邓家人被安置在了遥远的城郊, 即使邓翰墨想要多费心也只能有心无力,只得老老实实继续工作。
  翰林院的工作倒也简单清闲,基本就是修史撰文, 只是邓翰墨作为新人, 总要表现出一副努力奋斗的模样来。
  邓翰墨自己是乐在其中的。
  一句不入翰林, 不进内阁,就可看出翰林院人士的金贵。可再是金贵,三年进一批人, 进多了也就不稀罕了,翰林院里多得是一待几十年的老翰林,一辈子也就那样了。
  邓翰墨即使作为探花, 在翰林院也是不够看的,探花只是意味着起点比一般人高了一点, 但后面还是得看自己的努力。
  要说翰林院的好处, 自然也是有的。
  说白了,翰林院做的就是文书工作,但这是最为接触上位者的部门之一,是类似皇帝笔杆子一类的存在。
  但是,这也只是对于中高层的翰林院人员, 一般如邓翰墨这般新进来的是论不到这样的好机会的,但是谁叫邓翰墨是皇帝的亲女婿呢。
  邓家人被安置在了遥远的城郊, 即使邓翰墨想要多费心也只能有心无力,只得老老实实继续工作。
  翰林院的工作倒也简单清闲,基本就是修史撰文, 只是邓翰墨作为新人, 总要表现出一副努力奋斗的模样来。
  邓翰墨自己是乐在其中的。
  一句不入翰林, 不进内阁, 就可看出翰林院人士的金贵。可再是金贵,三年进一批人,进多了也就不稀罕了,翰林院里多得是一待几十年的老翰林,一辈子也就那样了。
  邓翰墨即使作为探花,在翰林院也是不够看的,探花只是意味着起点比一般人高了一点,但后面还是得看自己的努力。
  要说翰林院的好处,自然也是有的。
  说白了,翰林院做的就是文书工作,但这是最为接触上位者的部门之一,是类似皇帝笔杆子一类的存在。
  但是,这也只是对于中高层的翰林院人员,一般如邓翰墨这般新进来的是论不到这样的好机会的,但是谁叫邓翰墨是皇帝的亲女婿呢。
  有长公主的存在,就是其他人再胆大,也不敢苛刻邓翰墨面圣的机会。
  但就是正常轮下来,一年的时间,邓翰墨也不过只见了皇帝几面,每次见面都战战兢兢的,深怕哪一点做的不好触怒龙颜了,更是不敢起丝毫这是自己老丈人的念头来。
  当今皇上不说是一个千古明君,但也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准确点来说,现任皇帝更偏向于守成,因为前任皇帝打下的良好基础,皇帝陛下只要及时处理政务,自有一套好班底为他看好这大好江山。
  至于下一任继承人,皇帝正值春秋鼎盛之期,哪里愿意考虑这种事情。
  邓翰墨有时候空暇了,总结一下自己的生活,总觉得自己娶了公主也没占到多少便宜,但要说不娶公主,过得日子指不定还不如现在,也是纠结的很。
  邓翰墨的日子过得没滋没味,冉佳仪的生活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有声有色。
  宅在公主府的时候,各种糕点小吃轮流上,无聊了听书打牌听戏,任她挑选;出门了,各家妇人小姐争相谄媚,诗会茶话会邀约不断,再不济去皇宫里感受下皇帝陛下的宠爱和众位姐妹的羡慕嫉妒恨。
  如此这般逍遥日子一过就是两年。
  因着贵为公主,邓家人离的也远,上无须侍奉公婆,中无须小心伺候夫君,下无子女需要照顾,冉佳仪可谓是一人快活全家不愁。
  不,要说愁,也是有的,那就是她的皇帝老子。
  朝堂上一片海晏河清,皇帝的视线不由得就投向了自己的身边,嫁出三年却毫无为人妇姿态、依旧自得其乐的长公主,为人父的心不由得就沉了下来。
  虽说闺女过得好,也符合自己当初将闺女下嫁的心,可是,皇帝就是再大一颗男人心也知道事情的发展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哈。
  这一好奇,就忍不住去打听一下亲家,结果发现亲家一家正在城郊种地,不说别的,一家人还挺乐呵,知道消息的那一瞬间,皇帝本人内心是极度震惊的。
  但是吧,这事儿不是这么回事儿。他一个皇帝的亲家是个种地的,这怎么说都有些匪夷所思。
  当着外人的面,皇帝不好问,打发走了其他人,将闺女留下来单独问。
  冉佳仪的回答也很光棍:他们本来就是种地的,来京城继续种地怎么了。
  皇帝都被她气笑了:以前那是他们穷,现在你家那口子都当官了,还娶了你这个儿媳,怎么还是种地?
  冉佳仪更加有道理了:不娶我他们能在京城种地吗?就那地还是我的呢。
  皇帝有些不知道拿这个女儿如何是好,自己教训吧,不舍得,而且他也不太懂这些道道,要给别人教吧,宫里的女人对待不是亲身的孩子,不坑害就不错了,更不可能真心教导。
  虽然无奈,但貌似也就只能这么算了,皇帝最后这么想到。
  冉佳仪见他这样,倒是有些不忍心。
  原主的父亲可以说是世上对原主最为真心的一个亲人了,即使贵为皇帝,但对原主也是真心实意,给了原主他所能给予的最好的。
  冉佳仪过来之后虽然随着自己的心意活,但是也不好做太过分的事情,就是为了减少点自己给皇帝造成的影响。
  父皇,邓翰墨在翰林院的月俸才几个钱,哪里能多养那么多人。再说了邓家人种田是他们自己愿意的,有地他们心安,这可是他们自己说的,好歹给邓翰墨捞个好名声。
  皇帝笑笑便不再说她了。
  冉佳仪过了这一关,继续回去过自己的日子。
  -
  两人成婚两年,也是邓翰墨在翰林院任职满三年的日子。
  三年期满,翰林院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开始走起门路来。
  对于京城的京官来说,当官无非两个去处,一是留京,二是外派地方,两者有好有坏吧。
  留在京城,天子脚下,权贵众多,机会自然也多,而且京官向来比外地的官员要高贵上三分;而后者,能主管一地百姓的全部,是最容易出实打实业绩的地方,一步步升上来的,也最为稳当。
  邓翰墨是想要留京的,因为他本就无甚根基,要是留在京城,借着公主的势还有几分面子,要是去了哪个穷乡僻壤,公主可不一定跟他去,到时候还是一个人,不白忙活一通嘛。
  但是留在京城也不是简简单单都能留的。
  官员升迁调动都要经过吏部的考核,类似于现在的人事部,可以说手握大小官员的命脉,腰板子自然硬的很。
  这样的吏部,要是不提前打招呼,就是他是长公主的驸马,说不定也没用。
  这打招呼,自然还是要求到他的公主妻子身上。
  一回生二回熟,这样的事情做得多了,虽还是觉得难为情,但开口没有那么难了。
  一开始只是央求给邓家人安排一处宅院,宅院安排好了又要来田地,要了田地还要时常派人去照看撑腰,邓翰墨麻烦着麻烦着,就习以为常了。
  这一回,邓翰墨也没有墨迹,在他看来,这也是公主所期待的才对。
  两人成婚已有两年,但是公主至今未曾诞育子嗣,让邓母万分着急,只是这个小儿媳不是她家没有身份地位的大儿媳和二儿媳,即使着急也不能上赶催着惹人不高兴。
  邓母催也就只能催自家儿子,一来二去,邓翰墨就把这件事情放在了心上。
  夫妻分别,可不利于子嗣,邓翰墨这么想着,就理所应当的跟冉佳仪提了出来。
  公主,如今三年期满,不知我是否能被留在京城,要是去了外地,也不知道会被安排去哪儿。
  冉佳仪也是觉得好笑,这男的是什么心理,觉得她也一定要跟着他走。
  作为坐拥大笔金钱和源源不断公主领地的税收的公主来说,男人和外界的流言蜚语对冉佳仪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冉佳仪私以为,古代的所谓夫唱妇随不过是基于女性弱势的前提下,男性社会赋予女性的特殊任务罢了。
  现在的她有这个资本可以说,她要是不想跟,那就不跟,谁还能逼她不成。
  哦,这得看你的表现吧,吏部不是会考评的嘛。
  邓翰墨慌了:我的公主殿下,难道你还想要跟我去外地不成。
  冉佳仪故作纳罕的看着他:你去外地就是了,带我干什么?
  理直气壮,气的邓翰墨一时气结,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