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无疑, 一般情况下适用的经商买卖不适合这个特殊的时代,但这样也不代表就真的没有办法赚钱了。
  人类本来就是会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生物,即使是在这种限制私人交易的时候, 也有不少赚钱的办法。
  最简单也是最冒险的就是黑市买卖,但是黑市是一个危险的地方,随着局势愈发严重, 黑市会逐渐成为官方重点打击的对象,甚至于在严打时期, 被抓到与黑市交易有关的人都会严惩, 直到后期局势放开才会有所缓解。
  禁止私人买卖是根据当前物资紧缺的特殊国情而制定的特殊政策,据冉佳仪了解,这一在后世人眼里十分荒谬的政策在这个时代有效的阻止了大规模的私人交易,减少了物资尤其是食物在各个地方的流转,保证了绝大多数人的物资供应。
  在当时看来, 这个政策其实是极具有意义的,包括那时盛行的票证也是保证物资供应的无奈之法, 虽然有其危害,但仍不可否认当时起到的作用,并不像后世人们揣测的那般恶意。
  黑市被禁止, 但这也不代表交易就完全被禁止了, 准确的说私人交易被禁止, 但是官方的供销社、百货商场并未禁止交易。
  这些大型交易场所除了国营厂子之类固定的进货渠道之外, 也会有一些从私人进货的,只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罢了。
  渠道是有的,那么问题就是她可以做什么了。
  冉佳仪少说也穿越了十来个世界了,就是再愚笨的人也能掌握几项小手艺,冉佳仪也不例外。
  细数下来,不论是古代的女红、厨艺,还是现代的经商、学习,冉佳仪多少都有不错的心得,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勉强可以用来糊口。
  要说起来,最合适的还是女红,尤其这是不需要什么额外材料就可以做的。
  纺织厂的工作还是带来了很多便利的,比如说,很多时候那些机器工作剩下来的针头线脑和碎布头都是可以偷偷带回家的。
  这些碎布头做一件完整的衣服是不可能的,否则那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了,但是平时用来缝缝补补什么的还是非常好的,算是纺织厂里默认给员工的福利。
  冉佳仪作为厂子里的正式工,也是可以享受这一份福利的。
  冉佳仪回想起原主的记忆,从床上翻身起来翻找起柜子上方摆放的针线盒,里面是一大把大大小小的碎布头、以及各种五颜六色的针线。
  相比较这些绚丽但却无用的针线,碎布头在厂里人眼里显然是更受欢迎的,也就原主老实才会默认吃亏拿了这些无用的彩线,但现在这就便宜了冉佳仪了。
  刺绣女工光靠颜色单一的线可不行,要想做出来的成品好看就得这些彩线。
  有了主意,冉佳仪也不再担心,在窗外月色的照映下,缓缓进入了梦乡,明天开始就要正式开始她的发家致富之路了。
  -
  打定了主意,冉佳仪就立即付诸实施。
  当然,在这之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那就是给几个孩子找点活干,三四点就回家的半大小伙子、半大姑娘家没有理由不干活。
  冉佳仪厚着脸皮从李婶子那里赊来了一大摞的原材料,那一堆足够一个人干上两个月的量,让李婶子还以为是她想要迫切还钱,还一个劲的安慰冉佳仪不着急、慢慢来之类的。
  冉佳仪也没有解释,就让对方这么理解也没啥问题。
  回到家里,冉佳仪脸色就是一变,将材料甩给了几个孩子,示范了几次之后,要求他们在两个星期内必须做好,威胁下半个月的伙食就看他们这半个月的工作量就没管了。
  几个孩子委委屈屈的被迫接受,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打工赚钱之力。
  接下来半个月,除了在厂子里忙工作以外,冉佳仪回到家里万事不沾手,吃过饭就回到房里摸自己的刺绣大业。
  几个孩子虽然不知道冉佳仪在忙什么,但在冉佳仪威慑的目光下还是十分的有眼色劲儿,老老实实的做饭洗衣、糊火柴盒,一点不敢有别的心思。
  几个孩子都已经十来岁,也不是完全不知事的年纪,要说一点也没有察觉到冉佳仪的变化,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但他们的脑洞也不足以大到让他们想到-这具熟悉的身体的其实已经换了一个陌生的灵魂,还是对他们没有一点怜惜之情的陌生人。
  最大的林建军看着亲妈最近的变化,联想起大哥下乡之前想让亲妈给自己让位的事情,觉得可能是大哥让冉佳仪失望了,这才对自己四个没有一点好脸色。
  但他们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在校生,别说没有自由的时间去养活自己,就是有,他们也没有那个能力。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四个孩子在没有大人的看管下,还是十分自觉地安排了各自的工作。
  洗衣做饭是活、买菜扫地也是活,但这些活有轻有重,至于糊火柴盒那就纯粹看工作量。
  作为四个孩子里最大的林建军颇有大人风范的给各自安排了活计,这些事情也有条不紊的开展了起来,冉佳仪只偶尔过来看看,见他们忙的像模像样也就没多管,只是一个星期送一次成品给李婶子,顺带结一次账。
  第一个星期结束的时候,进度与冉佳仪预估的差不多,都说人多力量大,即使还是四个孩子干活慢,那凑在一起也比原先冉佳仪在的时候好多了。
  原主在的时候忙完一切家务再糊上两个小时差不多一天也就挣个八分钱,但是四个孩子干起来一天下来足有两毛,这都是扣除了成本外的净利润。
  在这个工人一天才几毛钱的现在,已经算是十分可观的收益了。
  一个星期入账一块五的冉佳仪对此很是满意,并且理所当然的将收入全部都收进了自己的口袋里,只是难得大方的去称了一斤的肉回来,权当犒劳下自己和四个孩子。
  色泽诱人、浓香扑鼻的红烧肉搭上白。花。花的大米饭,让冉佳仪和四个孩子十分满足。
  就这么一顿在后世看来简陋不过的饭菜,冉佳仪此时看来都格外的珍惜,甚至由衷产生了一种生活很美好的错觉。
  四个孩子就更别提了,自从父亲去世,这个家里的吃肉的次数加起来差不多也就两只手的次数,虽然忙活了一个星期很是疲累,但是红烧肉给了他们无尽的勇气和激。情。
  就这样,在萝卜与大棒的威慑下,剩下一半的活不到五天就又干完了,冉佳仪在一旁看到都觉得有点好笑,再次去李婶子那里领了工钱,又带了一批材料过来,保证四个孩子闲不下来。
  这一次,冉佳仪没有再次买肉回来,毕竟一斤肉也不便宜,要七毛钱呢,一周吃一次也太奢侈了。
  这让四个孩子干活的热情都消减了不少,直到冉佳仪承诺他们这次的活干完,下次家里给包饺子吃才恢复原状。
  家里的情况渐渐好转,在冉佳仪潜移默化的教导下,几个孩子都彻底默认了干得多、吃得多的家庭原则。
  比如家里老三林建慧因为手脚麻利、干活快,每次总能多分到半块红薯、一块肉,更加激起了几个孩子干活的决心,彼此间你争我赶,形成了非常了良好的竞争氛围。
  对此,幕后推手冉佳仪只想说一句,干得好!
  -
  几个孩子的改造成果显著,收入也十分显著,相比较而言,冉佳仪这边的进度就有点慢了。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冉佳仪拢共绣了七条帕子出来,条条都精美华丽异常,叫人打眼一看就能看出其中蕴含的心血。
  只是,东西是好东西,冉佳仪却在找寄卖的渠道时候犯了难。
  冉佳仪去供销社看过,卖衣服布料的柜台也兼带着卖些手帕之类的手工物件儿等,但显然在这个小县城,有几分小资情调的精致帕子并不十分受欢迎,更别说冉佳仪这刺绣的了。
  这个小县城的生活水平不算好,县城里的人没有生活特别困难的,但也没有几个舍得花钱买这好看却并不经用的刺绣,在他们看来还不如自己买了布回去随便裁裁呢。
  冉佳仪跟售货员打听的,基本上一个月也就只能卖出一两只手帕,库存里的几十条足够他们卖到明年这时候了。
  这一情况让冉佳仪很是无奈,甚至一度想要放弃这个赚钱的方法,可是冉佳仪到底不愿意放弃,这是她想到最好的办法了,要是另想他法也不是没有,但无疑就麻烦的多了。
  接下来的时候,冉佳仪没有再缩在家里一心绣帕子,而是积极的外出打听其他渠道。
  黑市她是真不敢去,要是被逮住了没有一个能帮她的不说,还有一群拖油瓶。
  最后,冉佳仪将主意打到了更加繁华的市里。
  他们市全名叫做江安市,因为市里有一条江路过,所以还有一个中型规模的码头,依托水路交通很是便利,是周边几个城市的中心。
  别看他们这小县城总共就三个小厂子,江安市里可是足足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国营厂子,这些厂子覆盖各行各业,小到火柴厂、制糖厂,大到机械厂、手表厂甚至自行车厂都是有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