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品类繁多的各类工厂,小的百来号人,多的好几百,大量的工人岗位使得江安市的人们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个在厂子里工作的人,换言之,他们生活条件也很好。
这样的群体才应该是刺绣这样中高端商品的目标客户,冉佳仪就是打的这些人的主意。
趁着一旬一天的休息时间,冉佳仪一大早起来就带着自己的几条手帕搭上了往市里去的公交,这一路过去足足有三个小时的车程,冉佳仪只得赶早出发。
等到趁着蒙蒙亮的天色上了最早的一班车,狠心交了两毛钱的车钱,脑子昏昏沉沉的冉佳仪不由得在车子一晃一晃的节奏里闭上了眼睛,陷入了香甜的梦里。
等到她再次醒过来,是在乘务员嘹亮的一句市里到了,要下车的赶紧下车的催促声中醒来的。
只是睁开眼睛往外瞄了一眼,冉佳仪就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小县城和江安市的区别。
小县城道路狭窄,街上多是灰衣布裙的路人,一整天街上也见不到几辆自行车,四个轮子的更是从来都没有见过。
但是江安市就完全不同了。
宽阔的足有两车道的道路,不时有四轮车从身边驶过,就是道路两边的自行车也一直没停过,视线转到街上行人的衣着上,几乎看不到几个身上有补丁的,那衣服的颜色也是十分亮眼、引人注目。
-
下了车,同路人问了市里最大供销社的位置,冉佳仪揣着自己的小包裹再次出发。
宽阔的道路横平竖直,街道两边整整齐齐的院子,不时还有几座五六层高的住宅,两边的商铺也不少,售卖的商品琳琅满目。
冉佳仪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在小县城里,看惯了灰扑扑的小县城,还以为这会儿到处都是落后与破旧,却没有想到,原来在不远的市中心,竟然还有这样称得上豪华的地方。
冉佳仪敢肯定,江安市这样的即使在华国排不上一线城市,那也是数得着的。
强忍住被各类商品吸引住的目光,冉佳仪脚步坚定的往市中心供销社的方向走去,一路经过大大小小各色商店也几乎没有停留。
但是,走着走着,冉佳仪就发现了前方一个奇怪的商店。
别的商店里,不管是卖食品、衣服、生活用品还是小家电之类的,店里都不乏客人,看着很是热闹,但这一家店格外的不同。
这家店装修的极为简洁明了,看着颇有一种后世的欧式风格,将周边一众商店衬成了乡下土疙瘩。
但这样的店却没有客人,感觉到奇怪,冉佳仪好奇心下脚步就慢了下来,甚至脑海中有一股奇妙的感觉让她停下来去看看。
店门口整洁干净、空无一人,等走到近前冉佳仪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家专门售卖给海外友人、侨胞物品的商店。
这时候,冉佳仪才恍然意识到原因这个商店是只收外汇的。
鉴于这时候的国情,貌似不管是政府还是这些商店厂子都是以能给国家挣外汇为荣的,但这时候国内能拥有外汇的人极其少见。
为数不多的外汇还大多是依靠在国内的外国人带来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店里的人这么少了。
因为大家根本就没有身为外汇的进场券,加上这年头的售货员都自觉高人一等,想必这外汇店也不例外,既然买不起,自然就没有人进去。
冉佳仪在想起这个原因后也没有准备进去,正准备继续往供销社去的时候,恰巧这时,有一群金发蓝眼的外国人正好过来。
冉佳仪避到一边给他们让路,看见他们径直进入了外汇店。
外国人自然不缺外汇,这点本来也没有什么稀奇的,但这是冉佳仪第一次在这个时代见到外国人,不免多了好几分好奇。
不止是冉佳仪,原本路边不急不躁走着的行人们,也陆陆续续有人停下来围观,,这场景这就跟动物园里看大熊猫没有什么区别了。
冉佳仪看了好笑,感情这时候看外国人还是看稀奇,果然是物以稀为贵,正准备离开,才发现自己竟然被人群围绕了起来。
渐渐的人们越来越往店门口靠,原本就在店门口的冉佳仪一点点被挤进了店里。
-
好在平日里眼高于顶的的售货员们这时候正忙着招待外国友人,试图从他们手里多抠了一些外汇出来,好给国家的外汇储备添砖加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没人来得及搭理冉佳仪这个不速之客。
既然进都进来了,冉佳仪顺势在店里参观起来,至于说是参观,是因为她有自知之明,压根就没有这个能力在这家店里买任何东西。
或许是为了满足这些外国人的需求,这家店里摆卖的大部分商品都是外国货,例如精致的手表、昂贵的巧克力等等之类的,只有极少数中国本土出产的一些精致的物件儿。
例如精巧的手工模型,彰显的是华国的传统工艺;又比如精致昂贵的丝绸,代表着华国厚重的历史,都是极具华国特色的。
冉佳仪本是一眼大致扫过,只想着等门口的人散去再去干自己的事情,可在门口的人来来走走、走走来来,始终不见少,冉佳仪也就一直没能出得去。
百无聊赖的冉佳仪再次逛起了这家商店,却有了意料之外的发现。
她在摆放丝绸的货架边看到了几条手帕荷包的商品,看着大约也就是三四条手帕、两三个荷包,都是刺绣的,价格还不低。
想着自己兜里亲手绣的手帕,冉佳仪不由得生起了几分比较之心来,也不知道自己的手艺比起这个时代手艺人来水平怎么样。
凑近细看,冉佳仪顿时就有些失望,无他,打眼一看这手帕和荷包还算像模像样,但是近看就会发现其实针脚并不十分严密,色彩搭配也有些问题,使得整件成品有些灰蒙蒙的感觉。
冉佳仪私心里觉得,这些刺绣成品完全比不上自己做出来的,尽管自己只是用一些废弃的边角料针线做出来的,但也要比这里的商品好多了。
有了这样的认知,冉佳仪顿时对店里的商品没有了兴趣。
就在她转身欲离开时,那几个金发蓝眼的外国人就朝着自己的方向走了过来,旁边站着的还有满脸热情的售货员。
冉佳仪自觉给几个外国人让开了位置,才发现几个外国人的目标是自己刚才看了一会儿的几条绣品和丝绸。
因为距离比较近,冉佳仪还听到了几个外国人用蹩脚的汉语互相交流。
这行外国人一共有四人,两男两女,看的都是欧美那边的金发蓝眼范儿,不论是身上的气势、还是衣着首饰,看着都不是一般的有钱。
穷到自力更生的冉佳仪有点羡慕,在听到其中一个外国人的话之后,这份羡慕就转变成了深深的自豪。
-
开口的是一个大约个子一米七左右的外国男人,嘿,吉姆,你看,这就是华国的丝绸吗?真好看啊!
吉姆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对于眼前这些精致的物品显然没有什么兴趣:是,不过,艾伦,你一个男人怎么对这些感兴趣啊,真不像个男人。
艾伦听了吉姆的吐槽也不生气,反而乐呵呵的对着同行的两个女伴讨论起来。
吉娜,你看这个丝绸,就是当年他们丝绸之路的丝绸吧,卖的可真便宜啊,我在国内的时候看到过有卖的,那价钱可比这个贵多了。
吉娜出声附和:那你要买两条吗?我想要买两条回去。
艾伦乐呵呵的笑:那当然了,我要多买几条,到时候带回去给我的家人们,他们都可稀罕这个了,难得正宗的华国货。
另一位女伴玛丽也开口了:那我也买几条回去送给我的奶奶,我的奶奶也喜欢这个,当年我爷爷送给我奶奶的定情信物里就有一只这样精致的包包呢。
听到对方称荷包是包包,冉佳仪没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这一笑就又迎来了售货员的瞪眼待遇。
冉佳仪是实在忍不住笑了出来,也知道自己失仪,连忙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笑你们的,就是没忍住。
这个包包,在我们这里,叫做荷包,是我们以前古代时候闺阁女子因为衣服没有口袋,而用来携带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的,有时候也会储存香料、玉佩什么的。
几个看起来人高马大的外国人,面对冉佳仪的解说,都纷纷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艾伦更像是突然明白过来一样道:原来是这样子的啊,我还说,怎么会有这么小的包包。说着瞄了眼两个女伴提着的大款手提包,那意思实在很明显。
冉佳仪觉得眼前这几个外国人的态度还不错,虽然华国现在在外交舞台上的力量还很弱,但是这几个外国人也没有对华国的人或是物品表现出什歧视的态度来。
而即使到了几十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舞台举足轻重的存在,也还是会有一些自以为高贵的外国人瞧不起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