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一个工人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的家庭是贫困,但是一家三个工人,在城里算是妥妥的大户了,也难怪林建慧变化如此之快。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势力的,朝钱看齐是人的本性,但是有的人聪明、做的不露声色,也不至于招人厌恶,但是林建慧却是丝毫不屑于遮掩,叫人一眼就能看出她的心思来。
  冉佳仪不喜欢这样的人,自以为聪明,其实在外人眼里看来都是傻子。
  但是人回来了,冉佳仪这里作为娘家还是得好好招待,横竖一年来不了几次。
  劳心劳力了一天,还不讨好,几人打心眼里觉得累,不仅冉佳仪,就连两个小的心里也是有气的。
  等到人一走,冉佳仪就看着两个儿子抱怨开了。
  姐姐以前也不这样,怎么如今去了程家就跟换了个人似的,看我们这里不顺眼、那里不顺眼的,怎么都比不上她那个好夫家。这是林建国的原话。
  林建设接口的话也不好听:哪里是变了,分明以前就是这样,只不过以前没有那样的夫家供她显摆的,咱们没有看出来,如今只怕是恢复了本性吧。
  程家的条件比林家是好了不少,但要说有多么有钱,倒也未必见得,毕竟这个年代大家都穷。
  冉佳仪呵斥:少说几句,横竖就这么一天,她也提了不少东西过来,就当正常走亲戚就是了。
  这话一出口,收获的是两个小的白眼,如今他们都有工作,不缺钱,也不稀罕这么一点东西,想要,他们以后有的是能力去赚。
  从这一点来说,两个小的比上面三个大的要好多了,因为他们至少知道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不是一味的想要去坐享其成,这也是冉佳仪对他们态度较为温和的原因。
  年关一过,时间就正式迈入了1974年,距离高考恢复还有三年多的时间,知青回城则又要多上一年。
  家里有两个下乡的孩子,冉佳仪不免多操心几分,等到书店里陆陆续续又淘到了几本教辅资料后,冉佳仪分别给林建党和林建国寄了一些过去,只希望他们真心学的进去。
  书寄出去没多久,冉佳仪就又收到了林建党的来信。
  --------------------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91章 第十一个世界
  信里, 林建国表明自己要结婚的决心,并表示婚礼已经在筹备中,就不需要她多操心, 看的冉佳仪差点气笑了。
  他结婚就结了, 横竖对她还能有什么影响, 就当她自作多情好了,总归选择已经给过了,做到什么程度全看自己。
  同是下乡, 林建军的处境要比大哥的要好一点。
  林建党去的是一个偏僻的农村条件较差,而林建军去的则是南方一个稍微富庶一些的村子,这也是林建党想歪主意的原因所在人穷志短, 当然,也不排除, 林建党本人就有着这样的劣根性。
  说再多也白搭, 索性放开不管,冉佳仪继续自己的小日子。
  三月初五,是林建党结婚的大日子,如果他还在林家,那么一定是整个林家的大事, 但可惜人不在。
  对此,林家其他人的反应差不多。
  在城里的几个小的, 各自凑了些钱或者东西,冉佳仪自己加了一点,给林建党寄过去, 当做新婚礼物吧。
  至于同下乡了的林建军, 自己日子都艰难, 也不能要求他在送礼物, 也就略过不提。
  不知道乡下的婚事是如何办的,等冉佳仪再收到林建党的来信时候,林建党已经搬到了对方家里。
  是的,搬到女方的家里住。
  知青们下乡是单独居住在知青院的,而知青院都是大通铺、几人间,林建党结婚了肯定就得搬出去。
  但是外来的知青,也没有办法在当地有自己的房屋,所以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林建党搬到了女方那边。
  冉佳仪不由得猜测,那个女孩的长辈肯定很疼爱她,才会接受入赘一般的存在,毕竟知青们干的活很多时候连自己都养不起,说入赘也不夸张了。
  想到这里,冉佳仪萌生了一个主意。
  林建党的来信里,并没有提到结婚证的事情,如果不是忽略了这件事,那么就是他们俩人压根就没有领证。
  据冉佳仪所知,这个时代因为刚刚经历过朝代的更替,新时代的结婚证还并未严格要求起来,相较于一纸结婚证,乡下人更加信任双方家长在场的婚礼。
  也因此,乡下地方,办过酒席的事实婚姻多,真正去领结婚证的反而少,想必林建党如今就是这样办了酒席的。
  基于此,冉佳仪甚至想要悄摸摸的提醒一下对方,不管怎么样,都要去领个结婚证,这样即使将来林建党要离开,两人也得光明正大的办过离婚就走,而不是被人抛下之后,不明不白一辈子的。
  这也只是冉佳仪初步的想法罢了,具体要不要去实施、怎么实施,冉佳仪还得再想想。
  思考的时间并不太长,一个星期后,冉佳仪寄出了那封信,信不是寄给林建党、而是寄给了她未曾见面的便宜儿媳。
  至于他们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意见,冉佳仪也不再去纠结。
  除此之外,生活一切如常。
  -
  冉佳仪刚来到这具身体的时候,这具身体方才三十八岁。
  如今五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年龄随之大跨步到了四十四岁。
  或许是因为早年操劳过度的原因,原主的样貌看起来比同年纪的要更显老态一些,冉佳仪在过完年之后,虚岁四十六的她愈加感觉到了这具身体的疲惫。
  时代的鸿沟是巨大的。。
  在冉佳仪的记忆里,四十来岁还只是中年阶段,正常工作、养家糊口的年纪,而原主这个年纪,儿女尽皆长大成人,最小的两个也已经开始工作,是步入老年的年纪了。
  冉佳仪对此只能默默接受。
  说起来,原主的愿望已经达成了大半,人只有经济独立了,才有话语权,现在的她即使面对全部林家人都在的情况,也不会如同刚刚来时那般的无措。
  一切尽待时间的流逝。
  74年、75、76年年的时光飞快跑过,很快就进入了1977年。
  这是华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冉佳仪有理由认为,新华国重新开始、迅速的发展的七点就在这里。
  因为这一年,高考恢复了。
  过去十年,高考作为四旧的一类,突然被取消,教授、老师等教育人员被打成臭老九,可以说,是断绝了无数人往上爬的阶梯。
  这也是新华国一千多年来唯一一段科举考试被推翻的时期,读大学不以能力论高低、而是以成分论尊卑。
  冉佳仪在后世曾经听说过一个特别荒诞的故事,说是这个时期有一个考试得0分的人,因为成分好得到上面领导的高度赞扬,最终得以去上大学了。
  不论故事真假,都足以说明这个时代的荒谬。
  但是倒行逆施终究走不长远,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支撑,不过短短十年,华国的发展拙荆见肘,倒退了不知多少年。
  终于,十年之后,高考得以恢复,无数农村的、城镇的、下乡的知识青年们在10年的迷茫后,终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后世基本是高中学历才能参加的高校选拔考试,但是在这特殊的一年,即使是初中学历也是可以参加的。
  这无疑是一次万分珍贵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后世而来的冉佳仪知道,只有两次。
  一次是今年的12月份,再后面一次是明天的6月份,再往后,机会就是下一代的了。
  冉佳仪知道,这不仅是广大人们的机会,也是林家的机会。
  原主兢兢业业那么多年,宁愿背债都要把五个孩子都供出来,是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有一天他们能够找到好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嘛。
  如今虽然是她冉佳仪在这具身体里,可是也没有毁了人家的道理,该做的还是要做。
  -
  家里一共五个孩子,两个在身边,虽然有工作,可到底听话好教。
  还有一个老三是女孩子嫁出去了,也已经有了工作和孩子,可到底要提醒一声,最难办的就是两个下乡的。
  乡下地方,不止是距离远的问题,更多的是知青们在乡下地方劳作一天后,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毕竟在下乡期间一直坚持学习的是少数中的少数,更多的是在持续不断的劳作中,成为跟这片土地上无数土生土长农民一般的存在。
  时间的磋磨足以磨平一切城里人的傲骨,让他们明白,来了乡下,他们就和普通的农人们没有什么区别。
  干一样的活,吃一样的饭,头顶一样的天,还能有什么不一样?
  呆的久了,就连城里的记忆都变得奢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