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那些村人在照顾幼小、无父无母的崔大有时那份善心不是假的,可在后来崔大有一点点毫无底线的帮助下,他们丧失了原则,学会了占人便宜、学会了偷懒等等恶习。
  这对双方都是不好的。
  可惜,冉佳怡这个旁观者提醒也无用。
  冉佳怡要做一个月的月子,月子期间自然是要吃好喝好,冉佳怡对待自己是丝毫不小气,生产党产杀了一只鸡炖汤,做月子期间十天隔十天一只鸡,等到出月子,给小孩办满月又杀了一只。
  到此,家里竟一只鸡都不剩,家里的鸡蛋也彻底告罄。
  冉佳怡出月子后就仔细盘算了一下家里,粮食嘛,细粮早没有了,粗粮倒勉强够吃,唯一养的牲畜鸡被她吃光了,也不会再有鸡蛋的产出,地里的菜地因为没有人打理,只随意中了些菜,管日常吃都够呛,也没有送人的份。
  唯一还正常的就是家里的田地了,种的都是正经粮食,关系到一家四口口粮,谁也不敢耽误,崔大有也认真的很,只要在这方面才是照应好自家再去帮人家。
  冉佳怡想想也是觉得可惜,一个好好的家,到这样也不是个家的模样了,其中多少有几分她的故意放纵。
  可想到原主的经历,她就不觉得可惜了,共同经营的才是家,在崔大有眼里这只是个暂居地和资源点,她又何必辛苦维护,轮起家庭的亲情和温暖,崔大有给的还没有两个孩子和甄家人给的多呢。
  且如今这样正正好,两个人都有责任,这才公平嘛。
  --------------------
  第267章 第十六个故事
  崔大有这段时日是一直憋着气忍过来的, 等妻子出了月子,他没了顾忌,脾气顺势就上来了。
  你就是这么当的家?满是指责的语气听得人好笑。
  我怎么了, 家里不是挺好的吗?冉佳怡气定神闲回应, 顾忌怀里的小婴儿, 还特意放轻了声音。
  崔大有反口就问哪里好了,然后便是一连串的联想:地里荒成那样,鸡鸭没一只, 粮食也没多少,这叫哪门子的好?他越想越气,指责声也越大。
  冉佳怡小心拿手护住小婴儿的耳朵, 这才回答:鸡鸭我养的,我坐月子吃怎么了?地里的活你不干你还有脸问我, 至于粮食, 你也没少往外送。
  崔大有知道她有怨气,但没想到怨气能这么大,大到宁愿自己的日子过不下去。
  打个比方,原来他们夫妻俩要是一起干,能干到12分满, 但崔大有大方挥手撒出去4分,他们也能吃个8分饱, 但等冉佳怡再撒出去4分,那他们一家子就只有4分,别说吃饱, 不饿死就不错了。
  这就是冉佳怡想来治他的办法, 谁也管不了谁。
  但与崔大有的真送不同, 冉佳怡往外送的4分至少还有3落在他们母子三个身上, 总不至于太吃亏。
  崔大有:那你也不至于做个月子吃掉五只鸡啊!满满的心痛迎面扑来。
  冉佳怡都觉得好笑,在她代替原主之前,崔大有可没少大方往外送鸡和鸡蛋,那时候也没见他这么小气啊。
  我怀的可是你的女儿,你嫌我吃的多?
  崔大有语塞,一个女儿而已,当初第一个儿子生下来也没有这般好的待遇,但再傻也知道这话是万不能说出口的。
  他不吭声,冉佳怡就更有话说了,当初怀老大的时候你就这也不让哪也不让,搞得孩子身体不好,如今我要好好补,你还说,你是不是就见不得我们好?
  崔大有连忙否肉:哪有,他们也是我的儿女。
  冉佳怡立即怼上:你的儿女活该没有你的叔伯婶子重要是吧?
  崔大有没说话,他没有再说那些报恩的话,现在他有点明白妻子的感受,那种认真跟对方讲道理,但对方就是不回应的憋屈。
  两人再一次不欢而散,开启了家里的又一轮冷战。
  冉佳怡是无所谓的,孩子生下来后,她的生活反倒方便可不少,日常去娘家,抱着一个、牵着一个,到了甄家孩子交给二老带,自己则是忙活养鸡的事情。
  春天是禽流感的高发期,冉佳怡很是谨慎,但即使这样,小鸡还是病死了几只。
  病鸡是不敢吃的,只能扔进山里埋了,只心痛又多了几分。
  但努力能看见成果的,大部分鸡还是安生长大了,在冉佳怡的眼里,每只鸡都等于日后一串串的银钱,侍候自是尽心。
  准确的说,冉佳怡和两个弟媳三人都上心。
  鸡吃得好养得好,5个月就有小一半开始下蛋了,每天几乎都能捡到10个左右的鸡蛋。
  因着二老说养鸡赚的钱算各家私房,大家都舍不得吃,每天的鸡蛋都存了起来,有二弟媳每旬去集市售卖,赚的钱按照冉佳怡的意见也没有分开,而是留作下一步计划的资金。
  第一步的成功给了几人很大的信心,冉佳怡也有意扩大规模,只原先的鸡棚就是占的自留地边上位置,扩大规模不可避免占用了自留地的位置。
  为此,几人商量,每天的鸡蛋匀出一个给家里,没周添一个荤菜,也算是给家里补偿了。
  这下,皆大欢喜。
  -----
  在冉佳怡全心全力1扑在养鸡大业中的时候,崔大有正在愁眉苦脸。
  春天地里正是忙碌的时候,村子家家户户都忙着下地撒种插秧,而他家呢,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天天回娘家帮忙,自家田地反而没人管没人问。
  崔大有也是要吃饭的,尤其他小时候就没了爹妈,更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尽管口上说着那些村人对他有恩,可他何尝不明白,如果没有父母留下的那几亩地的出产,村里人未必会那么帮助他。
  所以崔大有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先干完田里的活,再去帮忙,可等娶进了一个妻子,发现家里的活有让人干之后,他就可以毫无负担的去帮助别人干活了。
  这不,前几年一直喊他去帮忙的何秀才娘子再次上门的时候,崔大有是懵逼嘚
  去吧,自家的活尚且没人干呢,不去吧,看着秀才娘子新人的眼光,崔大有心底也过不去。
  他认得几个字就是何秀才在世的时候跟人学的,那时何家的家境不错,对他一个失去父母的小孩很是照顾。
  可惜的是造化弄人,何秀才身体不好,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了,那年何秀才的独子堪堪六岁,秀才娘子也是个没干过农活的。
  在他知道何家的困境后就自高奋勇上门帮忙,这一帮就是这么多年,只一开始也是忙完自家的活再去帮何家,也是这几年家里有人了,才会第一时间去帮何家。
  农户人家种地都是要看气候的,有时早几天晚几天收获区别就大了,所以,老农们每年都会提前估算好干活的日子。
  这么多年过去,何秀才的独子也早已长成了一个翩翩少年,但与他会干农活会下的父亲不同,何家小子至今还是个只会拿着书本读的文雅书生,偏连个童生都没有考下来,也不知道整日里忙个啥。
  如今,崔大有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选择,是先人后己、还是先己后人。
  面对对方哀求的眼神,崔大有很快就做出了决定,肯定要先帮人。
  至于自家的地,崔大有决定等妻子回来商量下,别的小事都可以不计较,但这种大事怎么能任性。
  于是,轻松了很久的冉佳怡,在这一天回家就面临了崔大有的催促加恳求。
  平心而论,冉佳怡是很不想搭理他的,只是一个屋檐下住着,很多事情必须得说清楚了。
  比起一开始还会生气,现在的冉佳怡已经很淡定了,爱干不干。
  怎么,你又要去帮谁?略微嘲讽中带着点漫不经心。
  崔大有难得的和气了几分:梅花,我知道你在家辛苦了,可何秀才他家是真困难,我不帮不行啊。
  他家儿子今年不是都十六了吗?
  冉佳怡就疑惑了,且不提何秀才娘子为何不能下地,但说这何秀才家好歹有一个成年男丁,在古代,十六岁已经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年纪,是可以作为大人般的存在了,以前也就罢了,现在还要人帮忙,纯粹是被崔大有惯坏了。
  退一万步,这人确实干不了农活,但看家里还能读书,想必是有些积蓄的,请人来帮忙不行嘛,求到崔大有这儿无非就是想省些银子。
  当然,自命为救世主的崔大有是想不到这些的,或许在他眼里,其他人都是需要他帮衬才能活下去的可怜人,这种自我满足才是崔大有乐衷助人的根源。
  崔大有想起柔弱无依的秀才娘子和文质彬彬的秀才儿子,就是皱眉:他们哪是干农活的人。
  冉佳怡嗤笑:人家何秀才好歹有个秀才功名,不照样下地。
  这就是嘲讽何家儿子脸大了。
  崔大有也不再与她争执:总之我已经决定了,你这几天不要乱跑,先把家里的活干了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