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如此这般,宋母又是好一番劝慰,险些将口水都说干了,凉白开都喝了足足两大碗,董娘子这才略微松了口。
  大娘,你且容我再想想,而且这件事情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不说孩子这边还有几个叔伯,便是为了几个孩子以后有人照顾,恐怕也得回我娘家那边商量一番。
  -----
  宋母听她如此说,觉得她应该是愿意了,只可能面子上过不去、或者确实有那么几分需要安排的,心中添了笃定,顿时不再着急。
  行,那董娘子你好好想想,只是这时间上你可得抓紧点,要是赵家那边等不及,我就是从中说合也没用了,这么好的买卖,想来多的是人要上赶着呢。有了把握,宋母反倒拿乔起来。
  董娘子不否认这一点,十两银子的昂贵买卖,在乡下买几个妇人都够了,想来也是赵秀才娘子不想丈夫多碰女人,这才一定要找一个稳生男的。
  只如今,她已不是那个迫切希望的群体中的一员,现在的她,只希望能安安生生的熬过这段时间,好生几个孩子抚养长大,等给女儿准备一份嫁妆送出门、给几个儿子娶妻生子,她一辈子也就圆满了,以后死去也对得起早逝的丈夫。
  那实在麻烦大娘,也谢谢您惦记着,我一定尽快把消息给您送过去,到时候还要麻烦您从中多说合说合。
  宋母闻言心中更添了几分笃定,当即志得意满:行,这点小事就包在我身上,只要你这边定下来我一准给你办好。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互相帮衬着,这困难也就过去了,你说是不是?
  董娘子心下腹诽,也不见得她对儿媳有几分宽容,更遑论对自己这个外人,满篇的好话没有半句真的,面上却依旧笑呵呵的将人送到门口。
  说话费了好半天功夫,此时天色已经略微有点暗,宋母想到自己回去要走那么远的路,新下就有些打鼓,腹中也咕噜叫了起来,偏这董家看着就不像能拿出粮食招待的样子,她也不好主动索要,免得坏了自己的印象。
  因为腹中饥饿,迈出的脚步已经有些虚浮,略微往前走出几步,兼之刚才灌了满肚子水,此时走起路来水波晃荡,待听见身后董家的大门啪嗒一声关上,心下更觉几分凄凉。
  宋母内心不禁埋怨起来,自己年纪都这么大了,竟然还要为了儿孙四处奔波,都是图啥呀?但再有怨气,这回家的路还得自己慢慢走。
  好在有五两银子的支撑,宋母的脚步虽然慢了点,但依旧不停地朝着宋家的方向而去,终于在月至中天时回到宋家。
  家中院门没有锁,打开门进去,屋内依旧一片漆黑,宋母恍然发觉自己一天不在,竟然没有一个人等她,也不怕她在外面出了什么事情,有没有饿着、渴着、累着,愤愤不平骂道,简直是一群狼心狗肺的玩意儿。
  有心想要对着几间屋子吼两句,可又饿得实在没有力气,只得先翻出点粮食奔进厨房,等吃饱了再与他们计较。
  不过自己辛辛苦苦赚的五两银子,到时候可没这群不孝的东西的份,独占的喜悦让她在灶前的脚步都轻快起来,盘算着董娘子什么时间上门,甚至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儿。
  --------------------
  第368章 第二十四个故事
  只是, 时间过得飞快,一天过去了,宋母丝毫不慌, 自以为稳坐胜券。
  两天过去了, 宋母有点慌, 可还想着人来了得好好求她。
  三天过去了,信誓旦旦会上门的董娘子人影都不见一个,宋母彻底慌了, 那上门的不是董娘子,是五两银子啊。
  情绪一点点累积,宋母心中暗恨, 罢了,还是自己再上门一趟, 钱比面子重要。
  有了上次的经验, 宋母这一次出门前准备的可就多了,不止在出门前填饱了肚子,甚至开小灶给自己准备了一点干粮,以免跟上次一样饿得走不动道。
  值得一说的是,之前极力主张分家的宋母, 在得了冉佳怡卖身的二两银子后,架不住几房人吹捧卖惨, 加之大家长权威心理作祟,又悄默默的将家给合上了,因此, 几房人如今吃饭又聚在一块儿, 当然, 之前分的粮食也都如数归还到公中库房。
  这样做的好处嘛, 自然是宋母重新掌握了家庭大权,一家老小都得在她手底下安安份份过活,当然,不好的地方也有,比如现在,她不过自己多吃了一点粮食、准备了一点干粮,就遭到其他几房人谴责质疑的眼神。
  若是往常心情好时,宋母也不介意解释一番,缓和一家人的关系,可现在心情不大好,她自觉为一家子劳心劳力,不过多吃一口粮食,就遭到这般嫌弃,实在没心没肺得很。
  自觉劳苦功高的宋母,压根没搭理几个小辈的不善眼神,心安理得的给自己装了干粮,提着一个小篮子就这么出门了。
  目的地就是遥远的董娘子家,如今情况不好,路上连一个牛车都没见着,宋母只得一步一步靠双脚走。
  待到了地儿,宋母略微松了口气,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次等着她的并不是无人回应,她不过敲了两下门,董娘子就殷勤过来开门。
  宋母瞧着她在家状态竟然还不错的样子,就不太高兴,语气不善道:董娘子,你可叫我好等啊。
  董娘子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大娘,实在对不住啊,但我回家去说了,我爹娘那边也不同意,说我要是去了的话,家里就当没有我这个女儿。您不知道,我家里还有一个未曾出嫁的小妹,如果我做了这事儿,她也别想嫁人,真的麻烦您跑一趟了,只是这件事情就不成了。
  宋母本来还准备上门来拿乔,结果竟然惨遭滑铁卢。
  古代女子名节何其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说,一个女子若是名声坏了,必会牵连娘家女子和夫家未出嫁姑娘,之前宋母所说,不过放大了银子的魅力,而略过了这些隐藏的危险。
  她不死心的继续絮叨:董娘子,你已经嫁人,是董家的人就得为董家着想不是。你爹娘不同意也没关系啊,再者说了,你要担心妹子的婚事,等得了这五两银子,添个一两二两的,还怕她嫁不了人。
  董娘子听着听着眼睛逐渐亮了起来,不由得喃喃:说得好像也对哦。
  实际上,乡下小姑娘出嫁,一般嫁妆也就是一口箱子、一身新衣,有钱的再添上几床棉絮被褥,也就够看了。至于压箱银这种东西,从来都是大户人家嫁女才有得,乡下反正从来不见。如果董家小妹有了这一两银子的嫁妆,或许能有一门不错的婚事,但也未必全无隐患。
  宋母见她反应过来,高兴得直乐,有钱能使鬼推磨,可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董娘子迟疑了,宋母顿觉有戏,趁热打铁,连忙又说了一筐车轱辘话,势要把人说服,这时候她就庆幸董娘子是个好摆弄的,说什么信什么,唯一的不好就是别人说什么她也信,打乱自己的计划。
  董娘子听了一通,只连连点头,谢过宋母,连声道自己一定会说服爹娘,到时候还请宋母牵桥搭线。
  宋母志得意满,约定好三天内一定上门,这才满意离去。
  -----
  待出了董家大门,宋母隐隐觉得有什么不对,这一幕似曾相识,叫宋母不安,来这一趟不容易,她也没走远,依旧在门沿坐下,仔细思考起来。
  半晌,她终于知道有哪里不对了,这情形跟上次不一模一样嘛,董娘子迟疑-自己说服-然后对方信服-保证上门,接下来的步骤又该是等不到人。
  担心之下,宋母也顾不得自己做的是不是太明显上赶着,转身又进了董家。
  董娘子已经在干活了,见人去而复返,纳闷:宋大娘,你怎么又回来了,可是落了什么?
  宋母可没有落下什么,只不过不放心,于是略过这个话题,又去问董娘子可还有什么担忧。
  董娘子见她追着不放,本来打算继续拖延,现在又只得将对夫家的顾虑说了出来。
  宋母又是好一顿絮叨,自发地替董娘子考虑的周周到到,甚至都做出了如果将来孩子没人照顾的话,自己可以帮着照顾的承诺,彻底打消了董娘子的疑虑,这才怀着三分担心离开。
  这个所谓承诺自然是宋母开的空头支票,她连自家的孙子都没照顾,怎愿意去照顾别人家讨嫌的小孩子。
  但事急从权,这不是现在着急嘛,至于到时董娘子人都不在了,她便是不照顾,谁能找上门来说理。
  宋母回到了家,想到上次董娘子的不靠谱,没有如上次一般在家傻等,而是继续在村里寻摸,有没有似她儿媳、儿媳董娘子这般靠谱的生字人选。
  只是村中能生的不少,但多生儿子的还没真有,比如宋家村里有两个妇人都挺能生,一个生了四个、一个生了五个,可偏偏前头的都是女儿,只最后一个儿子,这样的人家她就是敢介绍,人赵家也铁定不答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