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九点一过,该上班的上班、该回家的回家,街头上的人陆陆续续空了,有那卖得差不多的,已经开始收拾回家。
  早在八点的时候,市场的管理员来收过一次费,那时候正得慌,薛茂二话没说、痛快把钱付了,惹得冉佳怡好奇得看了他几眼。
  来之前,她可听薛茂念叨了好几次,说等管理员来了就把摊子收起来,省一点是一点,如今变化的到快,可见也不是完全不知变通的。
  -
  冉佳怡揉的面团稍微有点多,剩下十几张没有卖出去,带回家浪费、索性就多等一会儿,耗着时间一直等到十一点倒也把这些卖光。
  饼子卖完,冉佳怡和薛茂赶紧收拾摊子回家,下午还有一大堆的准备工作,可不是清闲的时候。
  回到家吃过午饭,两人将需要准备的材料该泡的泡、该打扫的打扫,等一切准备妥当,已经到了下午三点,冉佳怡又收拾了一下家里,趁机会,薛茂将今天的收入数了一遍。
  数到最后,总共收了三十块钱,薛茂激动的脸都红了,一天三十一个月就是一千,岂不是一年就能成万元户。
  冉佳怡无情打断了他的幻想,三十块钱还没有去掉本钱,而且,也不能保证天天生意都这么好,要是再来个刮风下雨的,他们就不能出摊,不出摊就没有收入,薛茂就是想的太美了。
  薛茂被打断也不恼,两个人之前都上班一个月才拿几个钱,做生意不管怎么样,都比上班要好,他已经很满足了。
  说是这么说,可等冉佳怡问他,明天要不要继续过来帮忙,薛茂竟然拒绝了,他要继续搬货。
  过了那个激动的劲儿,薛茂也清醒过来,虽说今天赚了不少钱,但是吧,做生意有好有坏,两个人一门心思扑上去,要是生意黄了,如今两人身上没有积蓄,岂不是完全没了指望。
  而如果他继续搬货,好歹两边总有个稳当的,不管生意做没做起来,总有个依靠在。
  再者,摆摊一个人忙不过来顶多就少赚点儿,等到有了积蓄,一切都好说,再不济,请人帮忙也行,不过,这得很久以后的事了。而且也不一定走到那一步,如果摆摊能稳定赚到两人份的钱,薛茂应该不会笨到固执己见。
  兴奋过头,两人身体的疲惫感也随之席卷而来,早点生意赚钱不假,可也着实辛苦,冉佳怡的两条手臂都酸软了,晚上还是薛茂做的晚饭。
  吃罢饭,因着第二天还要起早出摊,两人睡得格外早,也格外沉。
  第二天,冉佳怡还未起,就听见外面悉悉索索的响声,迷迷糊糊睁开眼,发现薛茂已经将摆摊要用的东西收拾好,让她起来就能直接出摊。
  昨日里睡得早,冉佳怡没有多挣扎,起床收拾好,在薛茂的帮衬下,将摊子推到地方,早点生意实在熬人,人家还在被窝里睡觉,他们就得在黑夜寒风中出门占位,更惨的是昨日的位置已经被占,是一户卖包子的人家,先来后到,冉佳怡没有强求,另寻了一处地方铺开。
  一切准备就绪,薛茂拿了两个刚出炉的烙饼,便又急急忙忙的去码头搬货,留下冉佳怡看摊。
  今儿的生意依旧不错,冉佳怡一个人忙得更是脚不沾地,痛并快乐着。
  --------------------
  第407章 第二十七个故事
  冉佳怡一个人看摊也就不急着回去, 卖完早高峰一波,人慢慢少了,最后稀稀疏疏好半天才会有一个顾客上门, 冉佳怡坐在带来的小椅上, 得以歇息片刻。
  到了十一点, 冉佳怡才收摊回家,今日足足用掉了一盆半的面团,冉佳怡边坐着边锤锤酸痛的胳膊, 感叹这赚的着实都是辛苦钱。
  薛茂搬货的码头管一顿午饭,中午是不回来的,冉佳怡不需要准备饭食, 索性自己囫囵吃了两个烙饼,又和边上摊位的换了一杯豆浆, 午饭也就对付过去了。
  回到家里, 冉佳怡无力收拾,先去睡了一觉,到半下午才有精神起身。
  虽然才两天的时间,但冉佳怡清楚,以现在的状况、要是不出意外的话, 她的这门生意是可以继续做下去的。但如果只是做小生意,也未免太无趣、太没有追求了。
  再者原主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是赚到钱就可以完全解决的, 经济条件只是基础,能够让他有足够的话语权,但这话语究竟该是如何, 则看原主的思想境界了。
  原主在的时候最为顾忌的就是薛母, 因为婆母的身份、因为经济的制约, 只能乖乖听话。
  那不是因为原主真就觉得她说的是对的, 不过是在人手底下过日子,但如今已经离开了薛家,距离这么远,薛母实际已经很难掌控她的生活了,至少在经济条件上是没有办法的。
  但她还有最大的一个利器,那就是薛茂,在她的权威下乖乖听话了二十多年的儿子,原主的丈夫,才是真正能影响到她生活的。
  要说原主和薛茂两夫妻唯一的矛盾点就在于穷且没有儿子,穷这一点只要时间足够,自然能解决,没有儿子这个问题却是始终横亘其中的。
  要说没有儿子是什么天大的问题嘛,当然不是,又不是自己得了绝症要死要活的,起码他们还有三个女儿在,可对于如今的乡下人而言,没有儿子就是天大的错,这份错只有两分会在男方,大头的八分都在女方。
  如今占据这具身体的是冉佳怡一个接受过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女性,自然能够理性的分辨这其中道理,但原主作为一个乡下妇女却是不能够的,或者说,即使她内心认同,但也依旧无法说服自己的丈夫、婆家以及村中众人,这些人的留言足以将她撕的四分五裂。
  薛家和村里人的思想冉佳怡暂时改变不了,但就在身边的薛茂,冉佳怡却是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
  这得益于他们如今所处的大环境,津门作为整个华国当今最为开放的港口城市,是华国最早接受先进思想与理念的城市之一,外来文化的引导加上本土文化的发酵,让他们在经济、文化上远远领先国内绝大多数落后城市。
  可以说,全新的世界就在眼前,只看他们愿不愿意去推开这扇门了。
  -
  冉佳怡自然是乐意的,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她不怎么识得字。
  作为一个只读了半截小学的半文盲,以原主这样的身份,冉佳怡自然是不能说出什么大道理的,但如果她同津门这些女性一样呢。
  冉佳怡动心了,提升学历,她第一反应就是夜大,这是最适合她如今状况的,来到大城市,受到刺激开始学习,最后被周围的先进思想同步,有力的辩驳生儿言论,她为自己接下来的转变画好了路线在,只等实施。
  心中有了盘算,冉佳怡的动作也急,出了几分不是钱似的,不紧不慢。
  他们来的时候是七月中,过去两个多月,早已错过了开学的九月份,也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来得及赶上今年的开课。
  冉佳怡一边收拾着家中,一边做着计划,对将来的生活也就有了几分期许。
  于是,傍晚时分,带着满身疲惫归家的薛茂,就听到了这么个消息。
  那一瞬间,薛茂甚至以为自己听错了,妻子小学都没念完他是知道的,乡下都这样,他自己也就一个初中毕业。比小学好不到哪里去。
  而且比起妻子是家里不给读,他纯粹是自己读不下去,宁愿早早的下地干活,累点苦点都不愿意去读那压根看不懂的书,上那听不懂的课。
  怎么突然想起继续读书了?薛茂是真疑惑,以往也没见妻子有多么爱好学习。
  冉佳怡倒也不扯那些自己热爱学习的虚话,而是从实际出发:你也知道我当时小学没毕业,认不了多少字。若是还在乡下自然不用考虑这些。但如今出门在外,我又是摆摊做生意的,多少要认识些字。
  再者说了,多读点书总不是坏事,起码出门不会被人骗了。而且我听人说了,现在这夜校花不了几个钱,读出来的文凭也是认的。
  一套一套的,薛茂没听进去多少,只知道妻子这是认真的·,一下子头大了。
  他勉强混了个初中,妻子再继续肯定也是读初中,那岂不是说,妻子很快要超过自己。
  虽然不觉得妻子能读出来个什么,可出于男人微妙的自尊心,他内心其实有点不甘愿的,可又想不出拒绝的理由,只得嗯嗯胡乱应了,心里不免抱着几分时隔多年也许妻子压根学不进去的阴暗想法。
  然而,接下来围观妻子积极寻找学校、办理入学,领到课本后充满憧憬的模样,都让薛茂颇为不好受,妻子也曾玩笑般让他也一起学,他是不愿意的,读了又有什么用呢。
  冉佳怡自顾学自己的,有用没用以后自然见分晓。
  -
  她的摊子也照常摆着,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她的身边随时放着一本书,若是人少了,总是要拿起来翻两页的,这一异常的行为也为她在一群摊子中间大大扬了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