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老二家的连忙应和:大哥,你就别骗我们了,都是一家人。没分家,这赚到的钱就是公中的,以后可都是她宝贝儿子的。
薛茂迟疑:可娘,我说的都是实话啊?
薛母眼里的怀疑明晃晃挂着:怎么可能不知道?
薛茂觉得自己可太愿望了,他是真的不知道。
服装店的事情妻子一手包办,压根没用上他,他唯一做的就是开业那天去店里帮了下忙,顶多知道店在哪里、卖些什么,可他照实说,亲妈二弟一句不信呐。
无言沉默半晌,薛母率先败下阵来:你真不知道?问出口的同时已经有了点相信。
薛茂连连摇头,苦巴一张脸:娘,我是真不知道,有什么你直接问香如吧,店是她自个开的,我一直在码头搬货,您问我也不知道。
薛母:......这问儿子和问儿媳能一样吗,还是没儿子的儿媳。
不用想也知道不可能。
薛母不是个傻的,清楚记得自己以前是怎么对待大儿媳的,跟好字反正是不沾边的,当然,以前大儿媳也听话,只是出去长能耐了才开始不听话。
若让她在以前和现在二选一的话,薛母还是宁愿选择现在,那每个月到手的六十块钱可不是虚的,再攒攒都够家里盖新房了,但人心总是不知足的,有了六十就敢想一百,有了一百会想一千。
以己度人,薛母觉得大儿媳赚的肯定比给自己的要多,那得是多少钱啊。
硬来不行,那就只能来软的,看来接下来这段日子,还是要对她好点,哄得人把钱上交才是正事,薛母心内琢磨。
于是,冉佳怡便迎来了自己在薛家的高级待遇。
做饭、做家务、打扫卫生?
不存在的,要不是想着二房不好洗大房的衣服,薛母都要吩咐老二家的一起干了。
至于老二家愿不愿意,那当然是愿意的,毕竟婆婆要来的,以后都是自己儿子的,忍辱负重,她可以的!
冉佳怡将一切看在眼里,也并不拒绝,反正是自己享受,与她受到的优渥待遇不同,薛茂还是如以前那般,早起下地干活,天黑回来吃饭,那勤恳的程度让冉佳怡叹为观止。
问,就是人在外不能孝敬父母,回家得多干点。
这样的言语,仿佛每个月打回来的六十块钱不是他们辛苦在外赚来、而是天上掉下的。
有人愿意当孝子,冉佳怡也不阻拦,没了琐碎的家务活缠身,日常除了跟三个丫头培养感情外,就是满村子溜达,东家坐坐、西家串串,受到了村人的热烈欢迎,代价则是一遍遍说津门的热闹事。
期间,也没忘记提了礼物回去娘家。
艾家住在山里,即使这几年外面的发展很快,山里道路不通,艾家村依旧落后,没什么大的变化。
地域的困难,冉佳怡没办法解决,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没钱没人的,拿什么来修路,只能等等上面能不能拨款。
不过,改善艾家的生活还是有办法的。
靠山吃山,山上最多的就是一些山货,这些在当地不值钱,只能贴补点家用,到了远离山里的平原,还是很受欢迎的,只是村里人没有路子销货,只能被外来客商压低价。
冉佳怡的计划就是帮艾家人销货,她如今有自己的铺子,虽然是个服装店,可夹带点自己家的山货,还是可以的。
她跟艾家人说了,艾家人顿时欢天喜地,艾家父母的欣慰不必多说,弟弟和弟媳也满心欢喜。
秋天山里的山货刚收上来,还在库房里堆着哩,今秋来的客商出价太低,艾家父母一算,还不够花的功夫,索性留下自家吃,如今,可算有了去路,一个月的辛苦没白费。
跟艾家商量好,趁着天晴将东西晒晒,等到年后她一起带走,登时皆大欢喜。
时间一眨眼过去,喜气的氛围笼罩了人群,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香气四溢,又是一年春节时。
--------------------
竹里:前一阵子忙工作的事情,太忙了,接下来可能更忙,争取五一存点稿子吧,兼职太难了。
第412章 第二十七个故事
这一年薛家的春节, 过得格外热闹,听闻冉佳怡在外赚钱,薛家的正经亲戚且不说, 连那些远得没边的远亲也特特跑上门, 要不是他们自己介绍, 兼之薛母默认,冉佳怡都不认识。
上门自然是想要好处的,这个说借钱、那个要工作, 还有胆大敢提合伙的,不用她出口,先被薛母堵了回去。
薛母可不是个窝里横, 而是内外都横,在薛家村这一片骂遍全村无敌手, 弄得下面儿女成亲都难, 要不然,也不至于薛茂看上了就愿意与原主家的婚事。
也就是接连两个儿媳进门,自诩长辈,这才收敛了些,但这也还是建立在没有人招惹的前提下。
如今有人动口袋里的钱, 薛母岂能叫人如愿,就连自己的娘家人, 也叫她一口气轰了出去。
从初一到初五,纷纷扰扰,冉佳怡连回娘家都没个清静, 好在一句婆婆当家就足以杜绝大部分人开口的机会。
开店和摆摊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摆摊停一天少赚一天钱, 可店要是一天没开, 可不止钱的事,指不定就得损失一批顾客。
因而初六,冉佳怡就计划着返程。
她跟薛母开口只提了一句想带几个女儿走,依旧被拒绝了。
你在外面忙,开销也大,带她们三个出去干什么。薛母拒绝的理直气壮,她个当娘的都没去呢。
我店里忙,她们去了也能帮帮忙。这话自然是糊弄薛母的,这么小的孩子肯定得去学校上学。
讲道理是肯定讲不通的,什么津门对三个孩子发展好的大道理冉佳怡随口就能说出一箩筐,但三个孙女的未来根本不在薛母的考虑范围内,最大的用处可能就是将来一副嫁妆了事,如此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薛母狐疑的看看三个小孙女,这么小的孩子能帮什么忙,眼神一转,话张口就来:三个小娃懂什么,干脆让你二弟二弟妹去。
冉佳怡只呵呵笑,并不接话。
老大家的,你什么意思?
娘,我就是个小店,你再弄两个人,店也不用开了,直接关了得了,省得到时候要是发不起工资,伤了情分。
薛母一想也是,一个人一个月起码得给30才行,还得包吃包住,两个人就是六十,虽然不知道店能赚多少,可再多能多到哪里去。
要不,让你二弟妹过去?
冉佳怡:我那侄子还那么小,弟妹舍得?
老二家的当然舍不得,儿子还那么小,且不说婆婆能不能照顾好,就是能照顾好,要是以后跟自己不亲怎么办。
轻重缓急她还是有数的,只要儿子在、家里钱早晚都是他们的,不外乎早一点晚一点。
娘,大嫂说的对,宝儿还小呢,我不得照顾着。
薛母想说自己可以照顾,但看着小儿媳一副防贼的模样,也说不出来了:那你二弟总可以去吧?
冉佳怡:家里的田地不种了?
这当然也不行,薛母是经历过灾荒的老人了,是宁愿少赚点钱也得种地的人之一,村里这几年有不少搞种植的,钱没少赚,在薛母眼中都是不务正业。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要不是小孙子还小,薛母恨不得自己跟去,但很明显不可能,没道理她年纪这么大还要上外面奔波,两个小的在家里养老。
左思右想不成,薛母也没了主意,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儿媳轻装再次上阵离开,两大三小的背影,让薛母生出一种事情即将脱离掌控的浓浓不安。
-
来回的路漫长而颠簸,冉佳怡和薛茂早已习惯,三小只却是第一次,未曾出过远门的三小只在牛车上尚且十分兴奋,等进入封闭的汽车顿时成了病恹恹的小弱猫,及至到了气味更难闻的火车上,更是彻底没了精神,外面新鲜的风景也吸引不了一点注意力。
冉佳怡虽心疼却也毫无办法,只能尽力安抚,照顾好几人的吃喝。
好在路程终究有限,三两天时间过去,终于到了地方,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掩盖不住新鲜的空气,三小只顿时满血复活,东看看、西瞅瞅,对这个陌生的城市与人群充满了好奇与憧憬。
娘,这就是津门吗?梅花一手被娘亲签着,另一只手则牵着二妹,小妹在娘亲另外一只手中,母女四人手牵着手、坚不可摧,薛茂则如同背景板一般,提着行李缀在后方。
对了,这里就是津门,我们以后就住在这里了,你们应该改口叫爸妈,跟爹娘一个意思。入乡随俗,薛家村也就罢了,到了津门这地界,叫爹娘指不定会被人嘲笑。
嗯,妈,我知道的,学校里他们都喊爸妈。梅花羞涩的笑,喊出口的同时感觉自己仿佛也与这个城市接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