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冉佳怡清楚这一点,便决定时不时去叨扰一番,闹得对方不耐烦才好。
皇宫里专门辟出来的道观,皇帝看着呈到自己面前的圣旨,果不其然,又是那些烦心事,当即很是不耐。
一开始闲下来他还不适应,可时日久了,该吃吃、该喝喝,皇帝该有的待遇一点不差、还完全不如以往那般烦心,他也逐渐适应。
看着跟串门一样随意的皇后娘娘,瞪了眼一点不插手的福贵,没好气吩咐:福贵,你来看看。
被点名的福贵露出一张苦瓜脸,不情不愿上前,看得皇帝莫名可乐,那点气也就消了。
跟着皇帝这么多年,福贵还是有几分见识的,看两眼奏折,又看两眼皇帝,很是犹豫的模样,半晌才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还没忘留下一点小错误。
皇帝对这样的回答很是满意,指正了一番,亲自批阅完所有奏折,将人全打发出去,自己继续安静打坐。
最近他隐隐感觉自己仿佛触及到了道士们所说的那种玄而又玄的感觉,正是紧要关头,可耽误不得。
门外,冉佳怡和福贵相视一眼,各自离开。
接下来,两人不管谁来,皇帝都不再搭理,一副修道之人不理凡尘俗世的姿态,他们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试探着处理。
三日过后,丫鬟领命回来,还待会了慈幼院里十几名小女孩,这些女孩不说哥哥博闻强识,可基本的读书书写是没有问题的,十来人的到来大大降低了冉佳怡的压力。
而她也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了难办的事情上,不会的、不懂的,就去问、去调查,渐渐的,慢慢也能自己上手。
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
竹里:最近太忙,周末修一下最近几章
第485章 第三十三个故事
三个月过去, 冉佳怡面对大部分奏折已经能应付自如,但她依旧时不时去皇帝哪里晃荡一圈,以表自己能力不足、很多事情还需要皇帝亲自主持。
而皇帝呢, 虽然每次都嫌她烦, 可面上的表情分明显示了自己的满意。
至于福贵, 则并不过多插手,更多时候像是皇帝的一个眼线,替皇帝看守着里里外外, 宫里一切如常,外面的大臣们却慌了。
一开始,他们是打算将那些难题甩出去为难皇后娘娘的, 告诉她一个女子就不要瞎掺和这些,即使有皇帝的旨意, 可只要乖乖的做一个傀儡就可。
却没想皇后娘娘是一个硬气的, 面对为难咬牙接下,一开始确实磕磕绊绊,结果不过几个月时间,成长飞快,如今竟然已经能自如处理大部分的政务。
甚至于, 以此为借口,要求以后所有奏折都直接呈上来, 不必朝臣们再筛选。
这下子,朝臣们可真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要知道,皇帝在位的时候, 他们作为奏折第一道接手人, 可是能做不少事情的。
最简单的, 有同党受到弹劾, 他们看见就可以藏起,不叫呈到御前,再或者有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也可提前做些准备,更甚至,还能收受不少好处费。
这一届皇帝能力还行,大臣们并不做的多过分,只一些小事上动动手脚,而在帝弱臣强的时候,皇帝的耳目都受朝臣操控。
但现在,皇后娘娘干脆破釜沉舟,直接将这一惯例给掀翻了,叫人说理都没处说去。
既然说是惯例,就没有明文规定,人家皇后代为理政,自个愿意操劳,他们总不能因此到皇帝跟前去告一状吧,那不明摆着自己有问题,别说做主,挨骂受训还差不多。
于是,事情就这么僵持住了。
其实冉佳怡是故意为难他们的,一则算是对他们刁难的小小回敬,二则这群朝臣们就跟那弹簧一样,你弱他就强,皇帝昏庸,臣子们就敢捅破天,而皇帝圣明,朝臣们即使做小动作也不敢真的过火。
如今她算是新官上任,总得烧三把火,才能让人知道自己不是个好惹的。
这就算是第一把火了,虽然她自己也跟着受累,可后续总是值得的。
经过三个月时间的实训,冉佳怡可以说对大靖朝了解得十分透彻、面面俱到。
因着皇室历代祖先的靠谱,如今的大靖朝还正处于强盛期,国内一片太平,偶有灾荒,也只是小范围内。
至于国外,边境其他小国都十分安分,只戎族每年都会有几场小的战事,也不伤筋动骨,只是在钱粮上耗费的多了点。
不过这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大靖朝对于军事看的挺重,顶多在非战时克扣些待遇,真遇上打仗,那是一点不敢节俭的。
也是因此,伍将军作为朝中最能打的武将,才能如此地位稳固,招皇帝红眼。
总体而言,短时间内大靖朝内外都十分和平,不是即将灭国的王朝末年。
-
对此结果,冉佳怡十分满意,她可是暗戳戳决定搞事的,要是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自己这点能耐还不够折腾的,还是太平点好。
她初初上任,前几个月都忙着正事,压根没空打自己的小算盘,朝堂上暂时走入正轨,有空了难免想搞点别的。
如果说长期目标是架空皇帝,那么短期就是培养自己的人手,这人手不只指宫内,还有宫外。
宫内的还好说,无非就是换人的问题,她作为皇后本就有管理后宫之责,只要不动到皇帝和太后跟前,一般也没人敢管她。
而前朝就比较麻烦了,武官这边暂时有伍家做为后盾,不用担心,可文官团体根系复杂、盘根错节,即使皇帝自己都不一定能压服,而她一个皇后自认不如。
而官员的任免她又没有太大的权利,新一届的科举还在来年,况且即使一甲出来也得先去翰林院熟悉三年,短时间无法起到作用。
也就是说,她能用的只有朝堂上现有的一波人,好在她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没有私心,只要是个好的、愿意为百姓谋福祉,她就可以容忍,至于本身的小瑕疵或者派系则没那么重要。
文官分两派,冉佳怡势必要借力打力。
如今,新任奚宰相势大,老骆丞相一脉式微,照理来说,她应该扶持骆丞相一脉,让两边势均力敌,她这个主事人才能安做上首。
可架不住老骆丞相的孙女是后宫的骆贵妃,自古皇后和贵妃的矛盾便不可调和,牵扯太大根本无法调节。
冉佳怡不准备放弃这个最佳途径,只能去寻找骆贵妃的薄弱点。
近些年,随着祖父告老,家族迅速衰落,宫中的骆贵妃也肉眼可见的低调起来,原先多么张扬的一个人,硬生生熬成了人人称赞的和气人,冉佳怡当初刚进宫,还以为骆贵妃好歹会做些什么,可最后什么都没等到。
这般聪明一个人,应当也不是会为情所困的人,说到底,世家大族教养出来的千金,少有真为了爱情就要死要活的,更多还是利益的权衡,至于原主,那就是一个例外,傻白甜,害人害己。
无疑,骆家当前最需要的是时间,朝堂上这一辈骆尚书能力有点,尚书之位已经到头了,而下一代的成长还需要时间,骆家如今做的就是蛰伏。
可蛰伏也是有危险的,因为很多时候,自己以为的蛰伏,在上面人眼中就成了无用之人,等到真被弃如敝履就晚了。
所以,既要维持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保证能等到下一代长成,又不能过于显眼,当然,前者已经足够骆氏一族头疼了。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骆贵妃能诞下皇嗣,不拘男女,只要高高在上的存在,就是骆家的定海神针,可惜这么多年完全没有动静。
但现在冉佳怡可以给的就是这一段时间,况且,在皇帝不理朝政、也不进后宫后,她和骆贵妃的矛盾已经消近于无,谈判的空间还是十分大的。
-
想通了其中关节,冉佳怡又细细斟酌了几天,觉得可行,这才让人给骆贵妃传了话,虽然是寻求同谋,可她也不能过分弯腰。
骆贵妃本来不想来的,可思及家中人近几日传的消息,又不得不来,只是面上依旧平淡如水。
不知娘娘宣臣妾来有何要事?
冉佳怡也不在意,依旧笑呵呵的道:骆贵妃,本宫有一桩大买卖与你商谈,不知你可否愿意。
骆贵妃眼中惊疑不定,看着面前的皇后,那副笑嘻嘻的样子活似成了精的狐狸,当即一个寒颤,娘娘,有话还请直说。就连语气都不由自主的缓和了些许。
这事可不适合在这里说,也不是我和你说,还得劳烦您给老骆丞相带个信,最好能进宫来一趟。
牵扯到祖父,骆贵妃再也维持不住淡定的神态,质问:你找我祖父干什么?着急之下,连尊称都已然忘了。
老骆丞相退下是真的上了年纪、身体不行,如今早已在家颐养天年,只要不是祸及家族的大事,一般都没人敢去打扰,就期盼着老寿星兼定海神针能多活几年,也多教导孙辈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