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而殿内,冉佳怡直接抛出了一个惊天大雷,饶是见识过不少风浪的老骆丞相,也觉得强大的心脏都有点受不住。
刚才那句话声音压的极低,可老丞相却只觉得如惊雷在耳边轰隆,炸得他脑袋嗡嗡的,半天回不过神。
皇帝不能生!
他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虽说还有没有皇子降生,可宫里不是已经有了位小公主,皇子也是迟早的事情,皇帝昏庸没关系,只要下一任小皇帝可靠,大靖朝还能绵延几千年。
但随即,他就明白,皇后压根没有必要撒一个早晚会被揭穿的谎言,那么,这个消息十有八。九是真的。
皇帝不能生,老骆丞相将这五个子在口舌间辗转来回几遍,依旧出不了口,他甚至已经联想到几年后,皇宫内外可能会有的腥风血雨。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不论对骆家、对文武百官、还是对大靖朝百姓,上乱必然导致下乱,不好不好。
那皇后娘娘的意思是?
好一段时间的震惊,他终于回神,想到了此行最开始的目的,只是此时,话语权完全被对方掌控,他苦笑一声,到底是老了。
本宫认为,骆老您也是想要为了天下百姓好的,是吗?
皇后的视线叫人如芒在背,老骆丞相毫不心虚点头,为家族计量是一回事,可为人臣子、为大靖朝子民,基本的底线还是有的,何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铭言,他一直谨记。
如此,本宫要做的与骆老没有冲突,还望骆老助本宫一臂之力。
老骆丞相抬头,毫无顾忌地打量眼前的皇后,实在太年轻了,年纪也就比他的孙女稍微大一点,可女子身上的气势已经很足,竟丝毫不逊色于自己。
对方的视线很是犀利,冉佳怡忍住想要闪躲的目光,任由对方仔细打量。
良久,似是已经将人看透,老骆丞相问了几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皇后娘娘日后会从宗亲过继子嗣吗?
当然。冉佳怡颔首,这个问题是问她有没有窃夺皇室江山的意思。
皇后娘娘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天下百姓。冉佳怡气势十足。
当然,她肯定有私心,她可以保证下一个上任的皇帝还是如今的皇室宗亲,只是,到时候皇帝的位置会不会如同现在这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享受供奉,能一力主宰整个国家,就说不定了。
--------------------
竹里:或许文字工作者的浪漫在于,有朝一日,自己离去,至少还有这些文字留在人间,十年、百年、千年,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第487章 第三十三个故事
一番最后的胶着后, 冉佳怡终于等到了满意的答复。
骆老丞相点头,没有再问,只是道:以后我那傻儿子, 还请皇后娘娘多担待。
聪明人无需说白, 冉佳怡就清楚, 骆老这是答应了,饶是再淡定,面上也不由得浮现几丝喜悦。
当然。
两方相视一笑, 尽在不言中。
从皇宫出来,父子俩进了同一顶轿子,骆尚书再也按捺不住, 焦急询问:父亲,您与皇后娘娘谈了什么?
瞧着一点城府没有的儿子, 骆老丞相再次为自己的决定感到忧心, 以后,你可多听听皇后的意见。
骆尚书惊疑不定,父亲?
听话,什么叫听话,上司才需要, 这是叫他把皇后当成真正的主事人,他对两人间的谈话愈发好奇起来。
只是, 想起刚才皇后透露的秘密,骆老丞相到底没有回答,这等事情, 一旦真的传出, 说不定就是抄家灭祖之祸, 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危险, 自己一人清楚就足够。
你不用多问,记住我说的,安生点。
有骆老丞相的表态,骆尚书尽管满脑袋问号,也不得不听从,却是有点委屈,他可是再老实不过的。
两人回到府中,当做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的模样,骆老丞相依旧在西跨院养老,骆尚书却悄无声息的转移了阵营,做的并不明显,只在以往模棱两可的问题上默默站队皇后一方。
不过,皇后娘娘提出的大多建议都是为了百姓好,他本也是个为百姓着想的官员,支持皇后并不奇怪,也没引起其他人的怀疑。
倒是奚丞相,看出了几分蹊跷,可再大胆也不敢想,竟然会有人跟皇后结盟,毕竟皇后没有子嗣,还不比太后靠谱呢。
所以这个念头也就从心头一闪而过,并未放在心上,也就错过了发现真相的机会,若干年后,局势逐渐明朗,奚丞相不得不为自己曾经的错过遗憾。
而此时的冉佳怡,在得到骆家的支持后,政务上确实顺手了不少,至少她提出的建议,两边臣子会真正讨论,而不是一听是她提出的就被直接否决。
冉佳怡不敢保证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对的,臣子间的讨论和争执,也是在为她查漏补缺,接受度倒是良好。
时间在众人的焦急等待中,终于来到了秋天。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别提今年新的粮种播种,其成败关系重大,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翘首以盼最后的结果。
相比较于官员这些门外汗,真正种地的农人则有更深的体验。
即使再有经验的老农,也不能凭空定下收获的季节,而是等时候差不多了,时不时瞧一瞧田间地头的庄稼,看看是不是真的成熟了,也能估算出大概的亩产量。
也是因此,在正式收割前,他们心里对今年的收获就有了数。
不得不说,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即使保守估计,良田一亩千斤的产量,依旧让农人们心头澎湃,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
在此之前,大靖朝种植南方水稻、北方盛产小麦,亩产量顶好也就在两三百斤,这也意味着,一亩良田基本只能养活一个成年男人,偏农家人多、最缺的就是田地。
所以,除去一些有家底的小地主外,真正的农人日子过得都挺紧吧,但是现在,有了新的粮种,他们就再也不愁了。
在京都众人的翘首以盼中,大靖朝由南往北都兴起了秋收的热潮,连几个皇家的庄子也不例外。
最后,各地的结果统计出来,竟然还是还是皇庄里的产量最高,达到了亩产一千三百多斤,这也是因为庄里土地肥沃、庄民伺候也十分尽心,而其他地方,好的能有一千出头,差的荒田也能有个五六百斤,震惊了所有人。
这般喜人的消息,自然很快就传遍了大靖朝上下。
宫里的皇帝虽然一心修道,可到底还是这天下之主,自然有下人们去通风报信,当然,这也是瞒不住的。
等户部将确切的数据统计出来,冉佳怡就喜气洋洋带着一本厚厚的账册去报喜了。
说是喜事也绝对没错,粮食增产、百姓安康,则意味着更多百姓能活下来,而大靖朝人口并不多,近几代朝廷一直在鼓励生育,奈何老百姓之家能生不能养,人口数量除了建朝初期大幅增长,后来始终没什么太大的增长。
如今,肉眼可预见的人口增长,可不就是一件大喜事。
人口增长不止体现在民生,就连军队,也可以大力增员,另一方面也算保证了大靖朝的安定。
-
皇帝其实早几天就知晓这一消息,因而等皇后来报的时候,并没有太过意外。
好,好消息,等冬日,朕与皇后一起祭拜先祖,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带给他们。皇帝哈哈大笑,一副甚是开怀的模样。
只是,在皇后再次提起让他出来主持朝政的时候,忍不住盯了皇后几眼,似乎想看她是不是真心的,还是只是表面客气。
然后,他从皇后的眼中看到的只有真心实意,虽然笃定皇后一介女子也干不出什么名堂,可到底下前听到的一些风言风语入了心。
都说不遭人妒是庸才,更别提冉佳怡如今以女子之身跻身朝堂,甚至作为统帅代为总领朝政大事,看不惯她的不是一个两个,起码大半臣子看到她倒霉都会暗暗窃喜。
在皇帝面前上上眼药已经是小事一桩。
尽管很多臣子或者下人派来说,皇后心怀叵测、做的这么好指不定就是为了谋夺皇位,可皇帝倒不怎么相信。
倒不是真的多么相信皇后,而是单纯不觉得女子能有多大出息,他唯一忌惮的就是皇后背后的伍家,到底是武官世家,对军队有很大的号召力,若是真的有了不轨之心,怕是难以提防。
皇后扮演现在这个角色最为合适,所以,就得想法子将伍家给拉下来,最后能将人困在京城,也算是一个依仗。
再沉迷修道,皇帝也清楚,自己先是皇帝,皇帝的位置坐稳了才能毫无后顾之忧的修道,所以,这一件事是一定要解决的。
朕心意已决,皇后若是有心,就替朕多看管一下这朝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