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嘴上风轻云淡的说着,等到晚上,皇帝就悄悄出了道观,去了荒废依旧的御书房。
  今日隔壁皇后所用的理事堂无人,正好方便了他召集人手。
  往日里漆黑蔓延的御书房亮起了几盏昏黄的油灯,皇帝到的时候,已有几位臣子在内等待,若是冉佳怡能看到,定会惊奇,这其中竟有骆、奚两派的人员,在人前针锋相对吵成一团的人,背后站着的竟都是皇帝。
  众人行过礼,一个个心急如焚劝说皇帝重返朝堂,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套话都说烂了,皇帝就从来没听进去过,但还是得劝。
  没办法,相较于其他朝臣,他们这些暗地里的皇帝派在没了皇帝之后的威胁显然更大,且没有了主心骨,总让人心里觉得毛毛的。
  奈何还没说几句,就被皇帝打算,即使在众人意料之中,依旧让人有些沮丧。
  行了,你们没说腻,我都听腻了,今天找你们来是有要事相商。
  臣子们刚被皇帝一瓢冷水浇得透心凉的心又火热起来,皇帝还关心朝政,就还有希望不是。
  谁知,接下来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如今皇后代为理朝,结发几载朕是很相信皇后的,但伍家实在叫朕心难安啊。
  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他要一心修道,政务只能交由皇后代管,而伍将军就是最大的威胁。
  在场的都是老狐狸,谁也没去问,既然不相信伍家,为何又选择了皇后,而不是臣子,甚至不是骆家出身的骆贵妃,有些事心里清楚是一回事,说出来彼此都没面子。
  皇上的意思是?有那心急的连忙问。
  近几年边关局势已定,伍将军年纪也大了,是该回京颐养天年了。
  那几位伍小将军呢? 朕相信,伍家人都是希望一家团圆的,你们说呢?说这话的功夫,皇帝轻飘飘一眼扫过几位低眉顺眼的臣子。
  众人背后一寒,也清楚了皇帝的意思,这是要一个不留。
  即使这是皇帝的命令,他们也不大乐意执行,因为,边关还就伍家最能打,每年身先士卒抵御戎族的都是伍家人,可谓劳苦功高,若是真将伍家召回,边关压根没有能撑得起的人。
  那边关岂不是无人了。有臣子小心翼翼提出疑惑。
  他们是爱玩弄权术,可伍家没到威胁的一步,轻易动手脚、反而会触动王朝根基,一个弄不好就是大靖朝的千古罪人。
  皇帝先是一怒,想问偌大的朝堂难道寻不到一个能打的人,说完自己回忆了一圈,还真没有,否则早几年伍家就被他干掉了,也不至于娶伍家女为后笼络人心。
  旋即,他想到了自己前几天收到的密信,正是自己曾派去边关学习的人寄回来的,心中暗自得意,自己早就将路给堵死了。
  去岁,我遣了几名武将去边关协助伍将军,也算学有所成,诸位大可放心。
  信上都是好消息,什么已经了解了边防的布局、伍家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仗着地头蛇,只要人走了,他们照样也行之类的话,也不知真假,但皇帝显然当了真。
  皇上圣明。
  几位大臣如此恭维,内心却不免添了几分鄙夷,若是这等心思能有三分用在朝堂上,都不至于如此。
  --------------------
  第488章 第三十三个故事
  叮嘱了属下该办的事, 皇帝也没有理会他们提出的其他朝堂琐事,优哉游哉离开。
  御书房重新归于黑暗,几名大臣慢悠悠行走在漆黑的深宫, 彼此都有点迟疑。
  老李, 你说这可怎么办?
  李侍郎没有回应, 倒是一旁急性子的张郎中开口:我看啊,得早做打算。
  还能做什么打算,当初听从皇帝的安排, 周旋于骆、奚两派间,但好歹有皇帝在背后撑着,晚上还能睡个安稳觉, 可随着皇帝隐退,他们的日子也逐渐变得难过。
  很多事情不好站队、更多事情不能站队, 真真是左右为难, 如今,也到了做抉择的时候,是继续效忠无心政事的帝王、还是另择明主,并不是一个太困难的决定。
  于是,几个人就这么在出宫的小段路途, 做下了决定。
  尽管已经决定弃暗投明,可到底皇帝的权威摆在那里, 吩咐的事还得继续做。
  伍家在边关的根基,说土皇帝有点夸张,可得人心是绝对的, 任是怎样的人, 对于一直庇护自己的将军, 总是心怀感恩的。
  商议了很久, 李侍郎三人终于跟在边关的几名小将联系上,可惜距离遥远,一来一往间也费去不少时间,等商定好主意,已经快到年关,期间,戎族又来犯一次,毫不意外被伍家军打出去,一点便宜没占到。
  这一次,从京城来的几名小将在战事中也有不菲的表现。
  按照惯例,每年战事结束,朝廷都会派人送来奖赏,并不多贵重,多是一些金银珠宝,象征意义大于时间意义,官位晋升更是很少见。
  但是这一年,随着朝廷赏赐一起来的,还是几份封赏的圣旨,这几次表现不错的几位小将都被升官了,这叫边关众军官很是不忿。
  边关军士的品级氛围两部分,低级的如百夫长、千夫长这样低阶的官职是可以任由上级指派的,也就是说,只要伍将军同意就可以晋升,但是若论真正的官员品级,非得朝廷任命不可。
  这就跟一般县衙里,小吏可以随县令指派,但是县令必须得由朝廷指派是一个道理。
  固然,这几个小将勉强有一点功劳,可边关那么多的军官,哪个的功劳都不比他们低,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往大家待遇一样就算了,可如今凭什么。
  理由很简单,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
  他们跟的伍将军,是不被朝廷所看重的,所以连带着他们也不受重视,而这几个小将不过刚来,就因为是朝廷看重的人,所以稍微立了功就可以被封赏,真是叫人嫉妒。
  还有一件更尴尬的事,伍将军的女儿如今是皇后,边关人消息不畅通,知晓的不多,只听说现在也能参与政事,伍将军的官位这辈子是到顶了,可他们就跟着受罪了。
  忠心的自然忠心,可有小心思的难免就想得多了一点,既然跟着伍将军没有前途,那么转投皇帝那边呢,以前是没有途径,可现在不是现成的人嘛。
  在伍将军不知道的时候,一小部分投机的属下悄悄投靠了敌方,而在更多人看不见的时候,还有几个寻常投军的人,在这一年的战事中也有不错的表现,毫不起眼升了一个小级。
  -
  虽然有种种不公,可军队的日子因着粮食充足,到底比以往要好上不少,粮草充足的秋冬还看不出来什么,等到了春天,一个个竟然也能吃个八分饱,也有了力气训练和干活,叫军士及家属们都充满了希望。
  就在众人满怀干劲开始春耕的时候,京城一道圣旨传来,召唤伍将军及几个儿子入京。
  这还不是最紧要的,让人不得不多想的是,圣旨竟然指定了一位小将军,在伍将军入京时暂管边关。
  管理权转移,这可不是小事,伍将军面色如常接下圣旨,待回到自己的书房,脸色陡然阴沉下来。
  皇帝打的一手好算盘,这是要用完就扔啊。
  伍家几个儿子也有点不安,伍家大哥还在沉思,伍家二哥就问:父亲,那我们回去吗?
  伍将军饶是再生气,也不忘瞪一眼这个傻儿子,他们还能抗旨不遵不成。
  伍家三个道:父亲,我们都走了,您可想好留谁照看。
  伍将军也在想这个问题,他离开边关的次数并不多,而每次离开的时候也会安排信得过的属下代管,也仅仅只是暂代,也没人敢真的觊觎。
  但这次,着实不好说。
  还是让周副官留下吧。周副官是跟着伍将军多年的得力属下,属于绝对可以相信的那一拨人。
  也不知道皇帝召我们进京,到底是要做什么?
  爹,小妹没有来信吗?伍家大哥想了半天,只问出这么一句。
  伍将军正欲说没有,就见来门口的护卫押着一个侍卫装扮的人走了进来,启禀将军,这人在外面鬼鬼祟祟,不知想做什么。
  只见那侍卫仪表堂堂,被抓住也一副全然不害怕的模样,看着像是今日来传旨的护送侍卫。
  不等上面人发问,侍卫松了松手脚,从身上荷包处取出一个小小的纸团,恭敬递给伍将军。
  将军,这是皇后娘娘让微臣送来的信,还请将军过目。
  说曹操曹操到,伍家大哥连忙取过纸团,展开,一看果然是小妹的字迹,瞄了一眼,很快递给父亲。
  伍将军看着女儿的来信,信中详细说明了此事的经过,原是皇帝不知听信了谁的馋言,硬是要将伍将军召回,她早前想偷偷送信,却被皇帝的人看的紧,没办法只得买通来传旨的人带个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