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冉佳怡并不在意,此时她正心情颇为愉悦地坐在一辆牛车的尾端,舒父舒母则在前面赶车。
租房的位置不远不近,大概一个小时的路程,冉佳怡回头看过去,舒家院子的身影逐渐远去,迎接她的将是崭新的生活。
一路上,舒父一直沉默,舒母则念叨个没完,叮嘱着她一个人独自居住的注意事项。
就最后这么点距离,冉佳怡也不拦着她疏散作为母亲的担忧,来回两个小时的路程,足以打断他们并不强烈的、想要过来看看女儿的心。
到大目的地,三人下了牛车,将东西一一归置妥当,舒母还去下了三碗面,说是热灶,她极其给面子的吃了。
如此,搬家的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舒父舒母离开,看着女儿沉默的样子,到底没多说什么。
他们不知道的是,故作的忧伤只持续了到他们离开前,等人走后,冉佳怡便摆脱了伪装,表露出真实的情绪,巡视起自己接下来的小窝。
说是小院,其实不过是幽深巷子的其中一列,她这一间格外的小,三口之家估摸都挤得慌,也就她一人住略显宽敞。
前院后屋的格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院中有一口井,前面处是一处厚重的木门,沿街上就有卖食物、一应生活用品的,热闹得很,尤其可贵的是,这里很安生,不会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人,即使有,大多进来也老实了。
可以说,在为她挑选房子这件事上,舒父是尽了心的,这么一处居所,只要她想,平常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缺什么了在前门也就解决了,不知省去多少危险。
打量完屋子,她也没歇息,打了桶井水,将屋子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看着干净整洁的新居,冉佳怡舒心地笑了,以后她定要好好地在院子里晒太阳,这几天她可是在原主的小屋里闷够了。
第二天,冉佳怡继续原主手头的绣活。
或许是得知了她要走的缘故,后几天舒家大嫂都买来催绣品的事情,她自己则是有空多绣了两幅,等手头的完成了,就去铺子里问问价格,她知道的只有舒家大嫂报的价,却不知市场上的实际价钱。
真去问了,冉佳怡有些失望,也只是略高一些罢了,养活自己可能不成问题,想要更多却是不可能的,她要做的还有很多,总得找个合适的营生,再去思考其他。
--------------------
第534章 第四十个故事
将手中的绣品全部卖出去, 总共也没几个银元,轻飘飘捏在手中,冉佳怡心却沉甸甸的。
此番搬离了舒家, 好处是以后不用再受多少掣肘, 坏处也不少。
在街头晃荡几圈, 她就放弃了开铺子的打算,无他,这年头上下剥削太过严重, 若非背后有点靠山的,维持生意格外艰难,也就勉强生计, 而她就是那没靠山中的一员。
思虑两三,她最后还是决定, 先尝试自己做点东西兜售。
这年头, 化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各类工厂层出不穷,但面对民众的广大需求还是有所欠缺的,多数还是依赖进口。
这会儿也没有什么工商局的说法,统一称呼实业部, 尽管政府发文鼓励积极兴办实业,进展依旧不大, 至于理应由政府兴办的重工业,更是完全落后,但这一块, 也不是一般人能碰的, 冉佳怡只想有一条糊口的营生。
冉佳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肥皂之类的, 制造的流程她已经很清楚的, 最关键的是小规模生产完全可以手工,而不需要机器。
说干就干,她将手头的钱财全去买了原材料,也就是油脂、片碱和少许酒精,手头十来个银元用了个精光。
肥皂的制作不过是很简单的化学反应,油脂和氢氧化钠加水作用,就能产出肥皂和甘油,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配比与过程的操控,纯净的甘油具有上好的保湿作用,另加材料还可以加工成润唇膏,也是一笔不错的买卖,不过这都是以后要考虑的。
有了原材料,冉佳怡正式上手,戴上手套和口罩围裙,找了个大罐子,片碱与水按照一定比例溶解,期间不停有呛人气味传出,她动作小心并未沾染上,等基本融化放在一旁冷却。
油脂同样放入锅中加入融化,待两者都为四十度的时候,将溶液慢慢且均匀地导入锅中,慢慢搅拌使得碱液和油脂充分混合,再将液体导入首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待其成型就可以了。
看着第一批出锅的肥皂,触摸细腻光滑,试用了去污效果也还可以,尽管没有调色调味,但她还是满满的自豪感。
这一次总共出了五十块的肥皂,冉佳怡用纸一块块包好,自己卖是不可能的,最后她看中了街上的一条小杂货铺,加上她的肥皂也并不突兀。
于是,在没有人注意到的一天,冉佳怡亲手制作的肥皂就上架了。
买回来的材料还有一些,但她想做的更精细一点,起码除了这最基础的,不同颜色和香味的总得有几款。
又接连探索了几日,她成功制作出了三款颜色和两种香味的,印着熟练比起第一次还要好不少,依旧是上次那间杂货铺。
只是,对着老板明显愁眉苦脸的神色,冉佳怡也有些明白,想必是销量不好。
杂货铺老板是一个胖乎乎的女士,此时十分为难,东西是好东西,平常她店里可没这么好的东西,可周边的人素来节俭,一块皂角就能解决的事情何必花钱买这肥皂,因此肥皂的生意没她一开始想的好。
家里五口子都靠着这间铺子吃饭,压货是不可能的,胖老板只能婉拒,并表示前面一批不会退货。
冉佳怡无奈,只得另寻办法。
这会儿是个很复杂的时代,奢侈品的消费者不缺,却仅限于那些有钱人。
在厂里的工人每个月累死累活只能赚十几二十个银元,仅能供一家老小吃喝的同时,有些行业,例如知识分子、新兴演员等则受到广大的欢迎,与之对应的报酬则更是高昂,甚至可能一次几百几千银元,差距可谓悬殊。
冉佳怡一开始也想过要不要搞文字工作,可时局复杂、她向来不是个多么憋得住的人,若真说错什么引来杀身之祸那就愿望了,浩瀚历史长河自有其发展轨迹,哪怕艰辛曲折,可到底有得见光明的一天。
她的肥皂不是没有销路,而是在他们这样的街上没有销路,即便有钱人也不会跑到小摊子上买这肥皂不是,所以就得找对应的群体。
冉佳怡首先看中的是大型新兴商场,是真正有钱人才敢逛的地方,可惜人家有固定渠道,看不上这点小东西,她只得继续,最后寻摸到了本土一些中型商场的身上,勉强与其中一两家约定了简单的供货协议,至于合同是没有的。
有了销路,冉佳怡继续兢兢业业做起肥皂。
一回生二回熟,等她反应过来,唯一的客房已经摆了大半的肥皂。
皂化反应虽费些时间,可她一次能弄多份,加急的一天下来制作的肥皂在二百到五百之数,供两家商场销售绰绰有余。
这东西保质时间长,也不必担心过期,冉佳怡索性多做了一些。
不出所料,带各种香味和色彩的肥皂市场反应很是不错,她又心机地在肥皂正面加上了雨点的标记,恰好印合原主名字中的雨字。
-
随着一堆堆肥皂的出炉,冉佳怡的荷包也逐渐丰满起来,有钱好办事,她当即花钱雇了街上无事可干的小子去看荣家门口看着,要是能截取到外地来的信件就更好了。
这一点并不如何艰难,在邮差们并不如何尽心的情况下,不过两个月时间,冉佳怡手中就有了一封信件。
此时距离她到来,已经过了四个月时间,在搬离舒家的三个多月,说好会时常来探望的舒父舒母甚至没有来过一回,其中原因她甚至懒得去深思。
不过这也挺好,不然瞧见她已经变成工厂的小院子和充当仓库作用的偏房,麻烦铁定少不了。
这封信冉佳怡也没敢直接扯开,而是用刀片小心分离两边封口,小心取出其中薄薄的两张纸。
锋利的字体带着固有的荣彦淮固有的写字风格,几乎是看见的一刹那,冉佳怡就与原主记忆中的字迹对上,显然,她并没有猜错,这封信正是荣彦淮寄回来的,而荣家也知道儿子没死的消息。
信中只是惯例说了几句近况以及关心的话语,还提已经电汇一笔钱回来的事情,让荣家二老不用担心。
从信中的内容、以及观察得来荣家前段时间的生活条件也确实拮据,所以荣家应当也是近期才知道儿子还活着的,但这么一个好消息为何没有直接告诉亲家的舒家,其中缘由就值得商榷了。
看完信,小心誊写了一份,冉佳怡又将信重新封好,表面看不出来异常,这才重新放进邮政员的小箱子里。
一切都做得小心翼翼,这般行动持续了大概大半年的时间,几乎每逢双月,荣家那边就会收到荣彦淮那边的来信,以及随信而来的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