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陆青予拉起铁链,把吊篮放在地上,让景泰蓝慢慢冷却。
  发红的景泰蓝慢慢恢复了色泽,陆青予仔细看了看,五种配方里,有些质地过于细腻,有些过于粗糙,其中一种最为接近,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成功了!这个2号配方的珐琅质地、气孔和原来的珐琅最为接近。就用这个比例来调色吧。”
  张砚林仔细对比了最终效果,点头表示同意,老爷子摸着下巴连连说好。
  苏远宸远远地给她竖了个大拇指,陆青予心里乐滋滋的。
  张砚林派了两个弟子协助陆青予,让她把所需的颜色全部调配出来。
  陆青予数了数,大约需要三十多种,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有困难吗?”老爷子问。
  陆青予看着大家关注的目光,摇了摇头。有困难又怎么样,干就完了。
  为了尽可能地贴近原始文物,陆青予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把三十多种颜色重新进行了调配,每种色彩的原材料比例不尽相同。最后在如意上进行了反复实验,选取了最优的配方比例。
  等老爷子用了一周时间把凫尊的铜配件修复完成,陆青予也把颜料配置完成了。
  接下来是修补珐琅的环节,老爷子用上了孙女调配的颜色。
  所有人都很紧张地盯着老爷子,老爷子不愧是高级技工。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不为所动。
  他的双手苍老不堪,布满皱纹。加之长期和矿物质、金属打交道,皱纹缝隙中有永远洗不干净的黑色污渍。
  从玻璃吸管从瓶子中取出颜料的时候,他的手有些自然地抖动。但是一旦接触到器物,他的手却能很稳定地将颜料一滴滴点进整理好的铜丝缝隙中。
  一遍颜料上过后,陆青予小心翼翼地带着它去了炉子里低温烘烤,让颜料缓慢熔化附着在铜胎表面。
  等温度退却后,颜色渐渐呈现出来,质地、气孔、色调十分接近,不用仪器几乎看不出来差别。
  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张砚林握着陆开明的手,陆开明握着陆青予的手,苏远宸用相机记录下景泰蓝文物修复划时代的一幕。
  陆青予得意地笑,老爷子摸摸孙女的头表示赞赏。张砚林如释重负,卡脖子的技术终于通关。
  剩下的就是重复点蓝、低温烧蓝,手工局部抛光、做旧上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致和耐心,还有无数的时间。
  陆开明拿出自己五十年的积淀,张砚林用上自己十来年的研究,陆青予掏出自己两世的心得,还有苏远宸无声无言地陪伴。
  景泰蓝渐渐恢复明媚,温暖的春天就这样悄然而至,四月到了。
  第52章 开放的胸襟才是发展的前提
  陆青予两耳不闻窗外事,关在博物馆修文物。但《南州日报》《工人日报》《妇女画报》头版头条先后刊登了一篇重磅报道。
  文章是大红色标题的《天和工坊承接历史,修复明代景泰蓝文物》,记者苏远宸、方平,配图是陆开明、张砚林和陆青予共同修复文物时的工作合影。
  新闻占了半个版面,仅次于南州市的改革报道。文章用华丽的辞藻,赞美了景泰蓝传统工艺,赞扬了高级工匠陆开明的技艺精湛,研究院张砚林的研究深入,年轻工匠陆青予的创新之举。
  三人的合作共同解决了景泰蓝文物修复的重大难题,突破了技术难关,让文物修复工作再上台阶……
  看到这篇报道,李长生扔掉了报纸,把赖鑫、吴准、陆金、李正林等人叫上画室,以这批货有质量问题,把上上下下的人都骂了个狗血淋头。
  十几号中青年骨干低着头听着训斥,愣是没有一个人敢抬头说话。
  于方林和张少坚捧着报纸很开心,殷丽、章同等几个人在旁围观更开心。
  于方林激动得语无伦次:“好好,干得好!好丫头,好!”
  张少坚笑着说:“师兄,你这模样活像人家的亲爹!你想当爹,我陆师兄不知道愿不愿意答应呢!”
  “少打趣我!”于方林给了他两下,张少坚边躲边笑,徒弟们正好起哄。大家打打闹闹的,真正地像一家人。
  彭城在办公室对着报纸坐了很久,然后带着王敬国去了轻工局。
  修完文物,老爷子就病倒了。毕竟是快70的老人,一直保持高度紧张和坐姿,身体必然会出问题。
  腰痛背痛加眼睛痛,老爷子不得不躺平在家,周素莲放下手上的工作回家照顾老人。
  陆青予一个人摸着黑出门上班。到了工坊,就被塞了一张报纸。
  “快看,快看!你上头版头条了。上次工坊招工,只有你一个名字,篇幅也小。这次一大篇文章都是写你们的光辉业绩和壮举。”殷丽使劲拍着陆青予的肩膀。
  陆青予接过报纸看过去,首先就看到了苏远宸的名字。
  罗斐无不羡慕地说。“什么时候我也能上报纸,被拍照放在上面就好了!”
  “青予有,我们将来也会有的。”邓思诗安慰她。
  “对,青予姐姐说只要有实力,不怕谣言。你们看这次报纸一出来,谁也不敢说闲话了。陆伟也不敢造谣黄玉琴姐姐了。”覃莉笑嘻嘻地说。
  被点名的黄玉琴:“哎,好好地说我干什么。我已经不在乎了,现在我只想知道,报纸上说的技术创新怎么回事。青予你这次去看到什么,做了什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呗。”
  陆青予立刻兴奋起来:“这次去观摩学了好多东西,我特别想分享给大家。但是我想讲的内容有点多,现在说会耽搁工作。
  这样,你们帮我告诉大家,今天下午5点半下班的时候,愿意来听的,就到二号车间来,我整理下给大家讲。”
  章同笑着说:“好,我去告诉同学们。你说想来的都来,那一号车间的人呢?”
  陆青予露出雪白的牙齿:“当然是都分享啊!技术技术,大家都学会钻研才能提高,才能创新嘛!”
  “好!那我去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多摆两张桌子,愿意来的都来!”章同笑着答应了。
  于方林和张少坚一起站上讲台,开始今天的工作任务讲解,学徒们按部就班的做着笔记。
  黄玉琴递给陆青予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这一个月的任务内容、技术要点难点,师傅徒弟们的解决办法。
  “你走了以后,师傅让我代替你组织大家学习,这是我记的笔记。你看看有没有用!”
  陆青予感动地对黄玉琴说:“玉琴姐,你这笔记写得好。从今天起,我任命你为学习委员,以后做笔记的事都交给你吧!”
  黄玉琴高兴得不行,圆圆的小脸红红的:“那,那我今天先,先记录着,待会儿我帮你誊抄一份。”
  “没关系,待会儿我借你的抄。我自己写一遍才能有思考,有进步。”陆青予很高兴看到黄玉琴的变化。
  于方林讲解完,给大家分配了任务。然后给了陆青予一个单独的任务,一个广口大花瓶。
  于方林抱来了存放在外宾服务部展柜中的花瓶,用布轻轻擦拭干净。
  “这,这么大?”陆青予有些紧张。“我还没做过那么大的器型。”
  于方林笑着说:“方法是一样的,只是更费时间而已。而且你并不需要设计器型和花纹,照着做就成。这是我们外宾服务部比较畅销的一个款式,每年都要做几个摆上去。”
  “哦,还是个爆款!这样的爆款每年都要翻新做吗?”陆青予好奇地说。
  “嗯,这个花瓶是七八年前李长生师傅设计的,我做的。以后还有类似的仿制工作,我都交给你。”于方林对陆青予很信任。
  陆青予懂了,这是要自己通过仿制师傅的作品来领会师傅的手艺和李长生的设计。
  接过花瓶,这只花瓶约莫手肘到手腕的长度,广口窄颈、瓶身圆润、器型线条流畅。
  瓶身绽放着牡丹、玫瑰两种花朵,配着假山和蝴蝶,色彩斑斓。瓶颈和瓶底上,梅花纹、玉兰花纹、缠枝莲纹交替,色彩缤纷。
  整个花瓶底色为深蓝,用铜丝勾勒着四瓣梅花,闪烁着暗金色的光芒。
  “好美!”陆青予惊叹。“师傅,我真的能仿制出来吗?”
  于方林笑笑:“我是差不多第三年开始做大型器物的,但是我觉得你能行!反正我也要仿制两个,我们一起做吧!”
  “师傅,您真看得起我。我跟着您做吧,到时候我不懂就要多问问您,可不许生气哦。”陆青予笑着接受了。
  “那我们就开始吧!”于方林拿出两个做好的铜胎,拆了一大沓图纸交给陆青予。
  两个人隔着桌子开始研究图纸,添画辅助线,盘曲铜丝。不时有同学羡慕地过来看看,黄玉琴每次都拿着笔记本写写画画,真像一个学习委员。
  下班后,二号车间点上灯,摆好桌子,大家围坐在周围。陆青予走上台环视四周。
  下面第一排基本上是二号车间的同班学徒,第二排不仅有2~3个一号车间的学徒,甚至还有3—4个老工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