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未来的世界,国内国外市场都很繁荣,既然李长生封死了天和出口的路,为什么不能试着打开国内市场。
  彭城回忆起工坊初创,也不过一间小店铺。前面铺面售卖,后面工坊制作。彭耀祖、陆开明、李长生三个师兄弟学艺、经营、扩建,慢慢成了今天的模样。
  当初的小店面和现在摆地摊也没什么不一样。
  “你说得对,我们不应该一直盯着上面给机会,要自己创造机会才好。地摊儿就地摊儿吧。我去把于方林、张少坚和王敬国叫来,我们商量下做什么,怎么摆。”彭城站起来,出去叫人了。
  几个大男人听说做小玩意儿摆地摊儿,嘴角抽搐,有点难以启齿。
  张少坚大着胆子问:“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小东西,在哪儿摆摊儿?”
  陆青予笑着说:“根据我去年摆摊儿的经验,珐琅镜子最好卖。可用低温珐琅制作,不用烧制,颜料干了就行。摆摊儿就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最好。”
  于方林搓着手:“做东西我们还行,摆摊儿就,就有点困难了。”
  陆青予笑着:“师傅们还是负责带大家做,选几个年轻人和我一块儿去摆就行。”
  王敬国松了口气:“我外宾服务部的售货员给你两个嘴巴利索的带去。”
  “好!就这么办。”彭城一拍大腿。“到时候我也去帮着叫卖。”
  “啊?师兄你真去啊。”张少坚傻眼了。
  “真去啊!工坊是大家的,没有小姑娘冲锋陷阵,大老爷们在家看的道理。”
  “那,我也去!”王敬国积极参与。
  于方林也说:“我,我也……”
  “师傅,您和张师傅就别去了吧,总要有人组织生产的。现在工坊不需要那么多精品,我带着我们特级车间的年轻人去吧。”陆青予笑着说。
  彭城终于露出舒心的笑容:“我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这次的困难一起克服。”
  所有人都笑了,陆青予心里想:真是风水轮流转,摆摊儿永流传。任何时代,摆地摊儿都能解决经济上的燃眉之急。
  经过大家的商量,首先做的地摊儿商品是镜子和梳子。这两种东西姑娘们每天都要用,东西小巧方便携带,也非常适合带出去显摆。
  设计这两个东西,是姑娘们的专长。黄玉琴设计了牡丹花,罗斐设计了玫瑰花,邓思诗设计了菊花,覃莉设计了梅花,文华设计了水仙花,殷丽设计了莲花、陆青予设计了荷花。
  正好七个花色,七种颜色。配套的梳子也是一样的。
  大家不明白为什么设计这么多,但是陆青予告诉她们,集齐7个可以召唤幸运。大家稀里糊涂照做了。
  于方林定制了镜子和梳子的外壳材料,花去不少钱。
  张少坚担忧地问:“这个月我们还有工资发吗?”
  彭城对越来越少的余额已经麻木了,他笑着回答他:“这个月还有,下个月不好说。所以,大家抓紧做了,去摆摊吧!”
  陆青予白天在工坊做镜子、梳子,晚上在家复制图纸。周二周四的课,她匆忙去应付了一节。上过第一轮,她也算培训界的老教师了。
  在学生安排上,周二全是中小学生,周四是毕业生和待业青年。周二全是收费生,周四基本上是免费生。
  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陆青予准备开展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课程。
  周二以基础绘画为主,写生、素描、色彩逐步上手。周四以实用为主,陆青予带着他们做海报,还能挣点零花钱。
  唯一特殊的是林家姐弟。陆青予走进教室看着林天浩坐在第一排得意扬扬的样子,开门招来林招娣坐在后门旁听。
  就算她的家人放弃了她,陆青予也不会放弃。
  这是个好苗子,将来学好了成就会超过很多人。到时候让他们的父母看一看,谁才是真正值得培养的艺术家。
  一个星期后,第一批镜子梳子做出来了,因为样式简单,全是由两个车间的年轻人完成的。
  老工匠闲话,为什么做的都是些女人用的小玩意儿,太掉价了。
  “能卖出去吗?”王敬国小声问陆青予。
  “能啊!我去年这个时候,一天就能卖出去好几个。特别好看的花纹镜子,还有好多姑娘求购呢!”陆青予把镜子用皱纹纸包好放进箱子,再把箱子放上三轮板车。
  陈鉴和邓思诗帮忙装好东西,旁边还跟着黄玉琴、罗斐、覃莉。三辆三轮车装满了,大家凑在一起等待出发。
  王敬国带着外宾服务部的蔡力、舒晓明换下西装,穿着汗衫蓝色衬衣,非常朴实,“我们去哪儿摆摊儿?”
  陆青予掏出地图:“第一个点在人民公园,公园门口小广场店铺多,人流量大。”这个地方同时是陆青予卖海报的主要阵地。
  “第二个点在百货大楼门口,这里人流量也不错。第三个点在西城招待所,这里现在聚集了很多小摊贩,形成了一个小市场。白天就这三个地方吧!”
  “你说白天,还有晚上吗?”王敬国惊讶。
  “晚上就去文化宫、大学路的夜市和和平电影院,这三个地方。”陆青予胸有成竹地说。“都是年轻姑娘们爱去的。”
  王敬国盘算了一下,陆青予说摆摊,真不是无的放矢。她早就调查好了人流量大的地点,算好了客户的爱好。没想到她对经营也有一套。
  “那我们9个人,分成三组。”王敬国看了下人员。
  “嗯,王经理和覃莉、蔡力一组,邓思诗和罗斐、舒晓明一组,陈鉴和我、黄玉琴一组。”
  王敬国、罗斐、陆青予都是脸皮厚的,其他都是脸皮薄的。摆摊这种事,说难听点还是要靠脸皮厚的会吹嘘、会推销。
  在地点分配上,王敬国白天去人民公园,晚上去电影院。罗斐白天去百货大楼,晚上争着去文化宫。陆青予自然白天去招待所,晚上去大学城。
  分好工,大家骑着三轮车往目的地走。
  第99章 既然不认识,就毫不客气收下了
  九月的天气本是凉爽宜人的,现在弥漫着一股惆怅。
  彭城站在二楼办公室,目送三队人离开,才四十多岁,他就觉得自己老了。
  特别是遇到这次的危机,他觉得该找的人都找了,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不认识几个大佬。还不如李长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认识的大老板熊业。
  该想的办法都想了,也愿意克扣自己的工资奖金。结果发现自己想的办法只是节流。对企业来说,开源才是最重要的。他想不出开源的办法。
  虽然说自己愿意去帮忙摆地摊,可临到头了又觉得自己丢不了这个脸。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自己还是老思想老办法,跟不上时代了。彭城对自己说,该把工坊交给有能力的年轻人了,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陆青予带着黄玉琴、陈鉴到了西城招待所。铺上黑布,摆好小镜子,放好几块招牌,上面写着天和工坊的名字、画着漂亮的景泰蓝图案,还有特价销售这些抢眼球的字眼。
  刚把摊位一摆上,陆家的街坊邻居就来询问了。
  “你不是去好单位上班了吗?怎么又来摆摊了?”
  “上班啊!这不是单位生产了好东西吗?大家来看看,有没有喜欢的,我给大家算便宜点。”陆青予丝毫不觉得丢脸,很热情地套路熟悉的人。
  “真的,那我们可要看看。”邻居们蹲在地上开始了挑拣。“这个梳子、镜子真好看,什么做的啊?上面的花纹真亮啊。”
  “这是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在我们国家好几百年历史了,以前是皇上用的。要不要买一个体验下皇宫娘娘的感觉啊?”陆青予说得很夸张,大伙儿都笑了。
  终于有姑娘忍不住问:“怎么卖的啊?”
  “梳子一块五,镜子两块,买一套特价优惠三块钱。一共七个花色。你们看看喜欢哪个?如果买全套七个花色是21块钱,给大家便宜一块,二十块好不好?”陆青予嘴巴很利索地回答,这些都是早就商量好的价格。
  “买这么多做什么啊!谁需要这么多镜子啊。”邻居们笑起来。
  “那可不一定,这不快十月了吗,结婚的人多。拿去送礼也别致嘛!还有大家可以凑一凑,分摊下来也便宜,对不对?省点儿算点儿。”陆青予大声说着。
  虽然最后没人真买7套,但是开了张,卖了4套出去。
  黄玉琴对陆青予说:“哎,你这口才不该做工匠,比我奶奶卖包子的嘴还甜。”
  “是吗?那看看最后我能吆喝出去多少。”陆青予已经开始数钱了。
  陈鉴低着头,只能帮着把摊位摆得整齐一点,再整齐一点。有顾客挪动或买走,就立刻补上。
  他嘴皮子不行,只能动手多帮忙。
  黄玉琴接着也吆喝起来,然后把周素莲招来了。她刚从西城招待所帮忙出来,准备回家给老爷子和红红做午饭。
  周素莲一看,这不是亲亲好大儿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