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一行人就在王府井附近住着,方便前往各个地方。
许美华听说陆青予来了首都后要去拜访文昌明,也来汇合。她的身后跟着许久不见的侯镇。
侯镇腼腆地红着脸:“老师好!”
得亏他当初跑得快,李正林、熊业还没来得及收拾他,就陷入了整改和调查的危机。侯镇拿到了全工资,很幸运的入职了燕京珐琅厂。
“阿镇,你这小子看起来有精神多了。”于方林笑道。“比我们在上海看着帅气。”
侯镇这下更不好意思了。在首都,他终于放下了包袱,吃得下、睡得好,整个人活泛了起来。
陆青予点点头,恢复了就好:“看来首都很适合你,要不就留在这里发展吧!”
“我也有这个意思!”许美华笑着说。“你这小徒弟基础好,头脑灵活,学东西可快了。将来会成为大师的!”
“真的?”陆青予听到这话,比自己成为大师还高兴。
侯镇低着头:“我还早着呢!是老师和许老师教得好,我会努力学的。学成后,我还是想回到天和。”
跟着您,侯镇悄悄在心里对自己说。
第160章 上京抱大腿
陆青予假装没有察觉他的小心思:“没事儿,等你学成了再说。到时候你说不定还想去国外看看,学更新的技术呢!”
侯镇只能微微点头。
覃莉在路上叽叽喳喳的说了各种关于侯镇的话,可来了这里,她站在人群后面,却胆怯了,犹豫着不敢上前……
张砚林见人员到齐:“那我们就出发吧!和文老已经约好了。”
陆青予深呼吸,整理好自己的蓝色连衣裙:“好,出发。”
文昌明的家在什刹海的边上,海子里荷花已经凋零,荷叶开始垂头。
什刹海周围全是老胡同四合院。小小的胡同四通八达,狭小的道路青砖漫道,行人、自行车穿梭其中。古典的门楣翘着角,朱红色的大门斑斑驳驳。路旁的杨树、柳树给道路点缀着生气。
走进文家大门,小小的四合院干净整洁,中间一方小天井,种着石榴树和夹竹桃。葡萄架上仍然枝叶繁茂,树下摆放着石桌椅,文老用一个黑丝绒布包着一个金晃晃的东西,正在举着书页进行对比。
“来了啊!”文昌明边说边放下手中的书页,捧着小东西说“来,你们也来瞧瞧。这是金累丝工艺做的胭脂盒,这工艺,啧啧。”
陆青予准备的一肚子礼貌用语没来得及发表,已经被精致的小东西吸引到方桌前跟着坐下。
张砚林、许美华、于方林、侯镇、覃莉,一人找了一张椅子围坐在周围。
“这东西真是小巧!”众人的头齐齐凑近,文昌明骄傲的转动着小东西。
这胭脂盒身主体以金累丝工艺打造而成,细细的金丝如同被赋予了生命的丝线,在能工巧匠的精心编织下,构建出繁复而又规整的美妙图案。优雅的花卉在中间,周围是寓意吉祥的如意云纹,
每一处的衔接都天衣无缝,金丝纵横交错,却丝毫不显凌乱,在光线的映照下,闪烁着柔和又迷人的金色光泽。
“我可以试试吗?”陆青予眼巴巴瞅着文昌明手中的胭脂盒。
文昌明笑眯眯的递给她,她用双手接过丝绒布。手心里的胭脂盒巴掌大小。
近距离观看,只见盒盖的中央,运用了珐琅描彩的工艺,描绘着一幅春日繁花图,粉色的桃花娇艳欲滴,似有阵阵花香飘散而出
那珐琅彩料犹如被施了魔法的颜料,调配出的色彩浓郁而明艳,却又不失柔和与雅致。闪耀的黄金和粉嫩的珐琅画组合在一起,太漂亮了!
陆青予心中一动,这是文老在暗示自己吗?景泰蓝铜胎可以借用金累丝的工艺,镂空错落,能够让器型更加精致灵动。
珐琅彩也不一定完全贴合器型做装饰花纹,可以以一副完整的画面展示。用色彩进行重新统一。
许美华伸出手,陆青予把胭脂盒递了过去。“文老,这是您从哪里淘来的?”
“琉璃厂啊!好东西可多了,你们有空去转转?”文昌明很得意站起来。“你们等着,我还有……”
张砚林笑着起身跟着文老,一会儿从房间里抱出一个大盒子一块大绒布。
于方林伸手帮忙铺好绒布,文昌明一一介绍起自己的宝贝来:核桃的微雕、翡翠的鼻烟壶、点翠的发簪、透明的陶瓷碗、景泰蓝的小花瓶、玉雕的小象、缤纷的十八子串……个个精致小巧。
一群人乐呵呵的赞赏着文老的宝贝,惊叹之声不绝,让他更开心了。大家都是同行,很快每个人开始对器物的工艺技术和造型特点发表意见和见解。闻者或赞同或反对,大家说说笑笑,一个下午就这么愉快的过去了。
临走时分,陆青予才想起自己还带了礼物。把自己做的景泰蓝的小香薰炉送给了文昌明。
这个小香薰炉受到了庆芳县漆器老人的启发,采用鸭子的造型。鸭子俏皮噘嘴,身体饱满,憨态可掬,背上一个小翅膀伸着也是香薰炉的盖子。
香薰炉全身施蓝色珐琅彩底色,深红色、黄色花纹,红黄蓝三色搭配妙绝。燃香时,轻烟自鸭嘴飘出,宛如它在吐纳云雾。
“这个小鸭子很可爱!我很喜欢。”文老笑眯眯的,然后随手拿起玉雕的小象递给她。“那这是回礼,送你了。”
陆青予做的小香薰炉虽然辛苦,可这一看就是文物的玉雕小象拿着更烫手。
“我,我可以收下吗?”
许美华呵呵笑着:“文老让你收下就收下,不会犯法的。”
“那就好!”陆青予小心翼翼找了个布包起来,放进了自己的书包。
两个年轻人覃莉、侯镇看见陆青予收到古董礼物,眼睛都直了。
文老笑呵呵的对大家说:“明天早上六点,我带你们去琉璃厂转转?谁愿意来都来,把钱包揣好就行。”
“那我第一个报名!”许美华笑着伸手。
于方林虽然不知道为何,但是也点头同意。大家都表示参与。
于是第二天天微微亮,文老带着一群人去了琉璃厂。
80年代的琉璃厂,不是厂是一条街。整条巷子的店铺古色古香,充满文化气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寻宝。
一得阁墨汁厂的店铺前,围满了前来购买墨汁的书法家、画家,也有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戴月轩笔庄内,湖笔摆放得整整齐齐,不少书画爱好者在挑选适合自己的毛笔,店员则热情地介绍着不同毛笔的特点和用途。
荣宝斋里,一幅幅名人字画挂在墙上,吸引着众多顾客驻足欣赏,有对书画艺术痴迷的文人雅士,也有附庸风雅的富商巨贾,他们或是细细品鉴,或是与店员讨价还价。
张砚林最喜欢这里,看到两幅吴昌硕的扇面,就走*不动路了。
“张老师喜欢这个吗?”陆青予轻轻问。
张砚林看了看标价,放下了手:“一般吧!”然后走出了店铺。
陆青予摸摸自己的钱包,一咬牙,买!张老师给了自己很多帮助,还陪着他们到首都,应该好好感谢他。她为公事花了钱,回头找彭城报销去。
于方林收到指示,帮忙买了扇面给张砚林送过去。张砚林用手指扶了一下眼镜腿,表示感谢。
中国书店里,前来淘书的人络绎不绝,有头发花白的学者在寻找珍贵的古籍善本,也有普通的知识分子在挑选各类旧书、画册,还有一些年轻人,他们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在这里寻找历史的痕迹。
许美华翻到好些有意思的古代画册,陆青予大手一挥,买。给许老师买一本,给自己也买一本,许老师看上的肯定是好书。
许美华惊呼:“小姑娘是和以前不一样了。”
财大气粗的小姑娘哼哼,这是我厂长的钱。
彭城在天和的办公室看报纸,莫名觉得鼻子痒,打了个超级大的喷嚏。
街边的古玩摊子上,一些收藏爱好者拿着放大镜,专注地鉴定着一件件古玩,希望能找到心仪的宝贝。这年代真货不少,假货更多,就看你的眼力了。
文昌明背着手并不挑拣,反复来回了几趟,特别喜欢的会摸上一模,并不还价。
“文老,这些东西您是没看上吗?我看价格不贵啊!”陆青予对着文老耳朵蛐蛐。
“嘘!”文老竖起食指,“别急!”
文昌明和大家在街上来回逛了好几遍,快中午的时候,文玩摊主准备收摊回家吃午饭。
这时候文老出手了,他指点着陆青予买买买。到手的价格比报价低三成以上,有些折扣竟然达到了七成,相当于三折就买到了。于方林不解,他眼睁睁看着陆青予画了几百块,眼睛都不眨的。
陆青予抱着可能将来会卖上上万的古董们,毫不争气地裂开了嘴,嘴角再也下不来了。文老太给力了,怎么没有早点抱上这大佬的大腿啊!
“明天还来吗?”文老看出陆青予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