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红楼之挽天倾> 红楼之挽天倾 第387节

红楼之挽天倾 第387节

  事实上,《大汉律》经过隆治年间的几次大修,在立法、司法层面,已遵循慎杀、少杀的原则,对于死刑的绞斩二等,从严适用。
  比如先前贾珍勾结贼寇,也是流放于南,并未论死。
  而薛蟠之案,因牵涉一位拐子死刑,金陵府肯定要将卷宗递送大理寺。
  贾政闻言,顿首拜道:“臣谢圣上隆恩。”
  徒三年,杖五十,罚为苦役……对年仅十五岁的薛蟠而言,未成年人无死刑,如果从后世的故意伤害致死,起刑点是七年,杖五十算是折抵了部分刑责。
  只是杖刑五十,一个不好是能打死人的,但天子口谕徒三年,其实又留了生机。
  总而言之,天子的判罚,基本兼顾了情、理、法。
  崇平帝摆了摆手,道:“此事,就先这样罢。”
  说完看向贾珩,目光温和几分,道:“子钰是个识大体的。”
  这话自是一语双关,既为先前拒亲楚王之事,又是因着今日薛蟠之事。
  贾珩拱手说道:“臣不敢当圣上夸赞,臣以为此案也多现其弊。”
  崇平帝闻言,面色顿了顿,道:“子钰可细言。”
  贾珩道:“圣上,人伢、拐子,拐卖妇幼,不知使多少百姓之家承受骨肉分离之痛,臣以为当严惩拐卖妇幼的拐子、人伢,并不允官府为收买拐卖者,置备奴籍。”
  这就是在官府层面限制奴籍的备案,这样买来的人就还是良民,逃奴就不会受官府捕捉。
  “此议倒可行,不为非自愿为奴者备案奴籍。”崇平帝点了点头,赞同说着,转而问道:“子钰是有意废除奴籍?”
  贾珩道:“臣并无此念,只是奴籍之存废,据臣所知,论争非止一日,自开国时,尚书令赵公,曾谏言太祖废奴籍,太祖欣然纳之,并诰发《废奴令》,但太宗之时,又准奴契备案于官府……臣想来,开国之初,地多人少,士绅豢养奴仆,侵蚀朝廷税赋之基,俟太宗之时,天下安定多年,可耕之田愈少,富绅商贾豢养奴仆奉己享乐,有买有卖,与其任其私相买卖,多滋祸端,不若官府予以承认,遂成今日之乱象。”这其实牵涉到一个沉重的问题——奴籍的存废。
  陈汉如今是有奴籍的,官方不禁奴籍存在,奴契甚至可在官府备案,这是太宗之时定下的典制,算是部分程度上具文了《废奴令》的规定。
  真正将“历史文件不具有现实意义”,这句话应用的淋漓尽致。
  甚至,到了隆治晚年,部分地区对开设人伢行,也就是中介,发放执照,征收重税。
  但陈汉律法,偏偏又重典打击拐卖妇幼。
  意思是,自己去人伢行自卖可以,但不能拐卖。
  官府对人伢行的态度,也是颇为暧昧,充满了人治意味,一会儿说你是合法的,突然又不合法了。
  有的官员,默许人伢行存在,对其征以重税;有的官员深恶痛绝,坚决取缔。
  崇平帝听着贾珩之言,目露欣赏,道:“子钰所言不错,说来,这是朕在刑部,才渐渐想通的缘由。”
  开国之初,人少地多,朝廷需要扩大自耕农的数量,自然要废除奴籍,但等到开国日久,情势又大为不同。
  贾珩拱手连道不敢。
  崇平帝目中现出回忆之色,沉声道:“朕为雍王时,也曾动议废除奴籍,并对拐卖、收买妇幼等罪,设专章律条严刑以惩,但很快发现……”
  言及此处,崇平帝叹了一口气,语气也渐渐有了几分沉重道:“每逢天灾,多少百姓卖儿鬻女,若不让其卖于大户人家栖身乞活,就只能易子而食,酿成人伦惨剧,故朕之后渐罢此念。”
  不说远的,宁荣二府就有世仆奴契,若是被宁荣二府撵走,流落于外,同样生计艰难。
  贾珩拱手道:“臣知此事,实在太难,也并未妄起此念。”
  废奴籍,几乎不可能,因为最大购买群体恰恰是官僚、地主、士绅,而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
  崇平帝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向使国强民富,河清海晏,再废奴籍,也可顺理成章。”
  贾珩道:“圣上高瞻远瞩,微臣佩服。”
  崇平帝沉吟片刻,又道:“子钰,如今临近过年,年节之时,难免不会再滋拐卖之事,子钰为五城兵马司,要缮加履责。”
  贾珩道:“臣领命。”
  一旁的贾政听着君臣二人对话,紧紧低着头,心头喜忧参半。
  蟠儿被判三年劳役,比流放甚至判死,强上一些。
  却说贾珩与贾政进宫奏事之时,荣国府,梨香院中
  厢房之中,薛姨妈与宝钗,两个人正在叙话。
  宝钗看着桌子上五六个紫檀木的盒子,里间尽是放着珠宝首饰,凝了凝眉,问道:“妈,你准备这么些珠宝首饰是?”
  薛姨妈笑道:“这不小年了吗,等会儿去见你嫂子,我这个做长辈的总不能空手去罢,这几件东西,算是给你珩嫂子的一些心意。”
  宝钗杏眸凝露,问道:“这些首饰是妈从铺子里拿的?”
  “哎,这哪能将人家用过的给你嫂子?这是从铺子里新买的,花了不少银子呢,你瞧瞧着珍珠、翡翠,用料都是名贵材质,还有这做工,都是上好的手艺,也就是你不爱戴。”薛姨妈白净面皮上现出慈祥笑意。
  “我原不爱戴这些。”宝钗点了点头,诧异道:“妈,怎么突然想起送这个了?”
  薛姨妈笑了笑,说道:“说来,珩哥帮了咱们家不少忙,我寻思着,珩哥儿手里什么也不缺,拿些什么送他呢?而且,非年非节的,送什么都显得难看了一些,倒不如趁着年节,拣选几件名贵首饰给珩哥儿媳妇,她若是喜欢呢,就自己戴着,若不喜欢赏人都成,也算全了我一番心意。”
  当初,贾珩帮着贾家的忙,即刻送礼,非年非节,就多少显得太刻意。
  宝钗梨蕊脸蛋儿现出认同之色,轻笑道:“妈说的是,亲戚来往,讲究个有来有往,我都想着,先前人帮了不少忙,也该送点儿礼物,表表心意才是呢。”
  她原有此念,只是她为同辈,一时间也想不好以名头去送珩嫂子什么礼,而且太贵重了也不合适。
  至于送他东西,男女有别,送他个香囊都……要绣三个。
  薛姨妈笑了笑道:“乖囡,就是这个理儿,回头,为娘也要和你珩嫂子说说呢,你过完年,年岁也不小了,让你珩大哥为你的婚事多费费心,他认识的王孙公子、青年俊彦多上一些,遇上那品行端正的,说和说和。”
  宝钗:“……”
  她说怎么着?
  原来是为着这一遭儿?
  想必是昨日楚王上门求亲一事,让妈留了意。
  可是……这怎么能行?
  念及此处,宝钗心思就有几分复杂,劝道:“妈,我原也不做那奢想,昨日珩大哥也说了,其中不少凶险,说不得祸延宗族。”
  “乖囡,那是你大姐姐,她是荣国府的千金,你珩大哥自然要顾忌着,但咱家还不一样。”薛姨妈闻言,拉过宝钗的手,叹道:“乖囡,咱们家什么情况?你老子是个狠心的,丢下咱们娘三个,为娘这些年一手将你们拉扯成人,支撑着家里生意,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原想着你们兄妹都有个好结果,但你待选的事儿又出了差池,你说为娘能怎么办啊,就是再不受人待见,拼上这张老脸,也要给你寻个好人家。”
  薛姨妈说着说着,也渐渐动情,眼圈微红,声音低沉。
  事实上,如果按着原著轨迹,金玉良缘,一开始就是薛姨妈放出来的风声。
  否则没有薛姨妈默认,谁敢私下乱传什么金玉良缘?坏人家女儿的好名声?
  宝钗面色黯然,轻轻叹了一口气,拿过手帕,递给薛姨妈擦眼泪,柔声道:“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咱们家原没那个命,何必自寻烦恼。”
  薛姨妈抓住宝钗的手,道:“乖囡,可别信什么命,昨个儿,你也听见了,你大姐姐的婚事,已落在珩哥儿身上了,珩哥儿他是个有能为的,只要他愿意帮衬的事儿,就没有不成的,你大姐姐肯定能有个好人家,你让他再帮你找个好人家,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宝钗闻言,面容微变,道:“妈……别说了。”
  薛姨妈道:“我打听过了,那魏王年后要跟着珩哥儿去五城兵马司做事,再不说他和宫里娘娘跟前也能说上话,若是由珩哥儿说和,你就不用往礼部待选。”
  至于楚王,肯定是不成了,刚刚拒了,她总不能让女儿答应,在她姐姐跟前儿,她成什么人了?
  但魏王正好合适,正妃不敢奢望,侧妃也是可以的。
  宝钗听着薛姨妈之言,面颊又羞又急,道:“妈,这怎么能行?”
  若是说了,他该怎么想她?
  “怎么不行了?”薛姨妈道。
  就在这时,一道瓮声瓮气的声音从外间传来,“妈,什么不行了?”
  薛蟠这时,系着紫色头巾,晃着一颗大脑袋,笑嘻嘻地进入厢房中。
  第376章 薛妹妹放心,一切有我
  梨香院
  薛姨妈看着薛蟠,脸上堆起笑意,道:“我的儿,这是从哪儿回来的?”
  薛蟠挠了挠头,大脸盘上现出憨厚的笑容,道:“妈,今个儿不是小年嘛,东府珩表兄要宴请族里的兄弟过去吃酒,咱们也过去吧。”
  薛姨妈笑道:“嗯,等会儿你和你表兄好好聚聚,敬他几杯水酒。”
  薛蟠笑了笑,道:“我刚才往东府问着,说珩表兄进宫去了,这大过年的,也不知往宫里去做什么?”
  薛姨妈笑道:“傻孩子,年节正要往宫里请安问候呢。”
  薛蟠笑道:“是这个理儿。”
  薛蟠这时注意到桌上的首饰,道:“妈,您这是?”
  薛姨妈道:“给你珩嫂子送的。”
  薛蟠笑道:“我就说嘛,人家珩表兄前后帮了咱们家这么多的忙,妈也该好好送点东西感谢才是,嘴上说话总是轻飘飘的。”
  “你妈没你精明……总要寻个由头吧。”薛姨妈笑意宠溺地看向薛蟠。
  正在母子二人叙话之时,却听外间一个婆子,进得厅中,道:“太太、少爷、姑娘,二老爷和珩大爷过来了。”
  薛姨妈面色一诧,问道:“有没有说什么事儿?”
  那婆子摇摇头表示不知。
  薛蟠喜道:“妈,定是来邀请我们过去赴宴的,我去迎迎姨父和珩表兄。”
  说着,晃着大脑袋,就出了厢房。
  薛姨妈和宝钗对视一眼,倒也没在屋里待着,挑帘出了厢房,驻立在廊檐下眺望。
  但见贾珩与贾政二人,进入梨香院中,神色凝重。
  薛姨妈倒无所觉,一旁的宝钗拧了拧秀眉,心头疑惑。
  “珩表兄,姨父。”
  薛蟠笑着迎了上去,见礼,打招呼。
  贾政步伐微顿,目光复杂地打量着一脸“憨厚”笑意的薛蟠,暗暗摇了摇头,心头有些不知什么滋味,然后,举目看向回廊上的薛姨妈,叹道:“蟠儿他的案子发了,现在宫里圣上口谕大理寺,要重审此案,蟠儿等下跟子钰一同去大理寺罢。”
  薛姨妈脸上洋溢的笑容瞬间凝滞,听到“案发”二字,更是眼前一黑,得宝钗搀扶,才得站稳,颤声道:“二老爷,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蟠儿的案子不是在金陵了结了吗?怎么都闹到宫里去了?”
  薛蟠呆若木鸡,过了会儿,才反应过来,急声道:“姨父,我的案子怎么会发了?”
  贾政叹了一口气,一时间不知如何开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