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红楼之挽天倾> 红楼之挽天倾 第684节

红楼之挽天倾 第684节

  这样一句话几乎不约而同浮上百官心头。
  工部尚书赵翼激奋道:“圣上,京营战力已成,尽复太祖、太宗两朝旧观,圣上整军经武后,兵马军力足用,可称强军矣!”
  崇平帝点了点头,如瘦松的眉下,沉静目光逡巡下方众臣,将众臣神色收入眼底,沉声道:“如今府城收复,后续安抚、奖赏事宜,仍需朝廷拿出一个章程来,虽因郑卫两藩故,米粮不再需户部拨付,但变乱一起,省府州县百姓群起而应,足见地方州县贪官污吏横行不法,盘剥甚剧,以致百姓怨声载道,否则,朕连年蠲免河南等地粮税,为何还会有百姓助逆、附逆?”
  说着,看向下首的韩癀,道:“韩卿。”
  韩癀心头一凛,拱手道:“臣在。”
  崇平帝道:“韩卿为吏部天官,当有一言教朕?”
  虽是问着韩癀,但杨国昌心头却一突儿,只觉后背渗出冷汗,天子这是在敲打于他。
  韩癀沉吟片刻,朗声说道:“圣上,近年以来,中原之地,天灾频仍,百姓屡受旱蝗之苦,州县官员懈怠职责,不顾百姓生计艰难,故方有积怨,一经贼寇扇动、蛊惑,群起而应,方有旬月之间,局势糜烂,近乎一发不可收拾。”
  还能怎么样?吏治败坏,地方官绅沆瀣一气,欺压百姓。
  左都御史许庐道:“圣上,朝廷历来蠲免河南府县赋税,然地方官吏仍巧立名目,向百姓索要苛捐杂税,才致百姓生计之难。”
  崇平帝冷硬面容上现出几分思索,点了点头,道:“韩卿和许卿两人所言在理,吏部会同都察院,部院两衙借京察大计,对河南下辖府县官员品行才能考成稽核,凡有贪赃枉法,苛虐百姓者,均交付有司拿问。”
  顿了下,忽而想起许久以前,贾珩所言,「向使百姓有斗米可食,也不至屈身事贼,对抗朝廷?」
  崇平帝面色一沉,补充道:“如今贾子玉就在河南督军,俟河南局势大定,将相关官吏考核事宜抄录一份予贾子玉,他就在当地,对官员品行、才能可依官声而仔细查察。”
  韩癀心头一动,当即拱手道:“微臣遵旨。”
  左都御史许庐也面色一肃,拱手道:“臣遵旨。”
  只是心头却涌起一股阴霾,贾子玉此行只是去领兵平叛,如何还能够插手地方官吏人事任免,此非乱政之举?
  崇平帝转而看向拱手而立的施杰,道:“施卿,等贾子玉后续军报送到军机处,对相关有功将校,详录事迹,汇总到朕这里。”
  “是,圣上。”施杰拱手称是。
  就在这时,礼部侍郎庞士朗从班列中越众而出,拱手道:“圣上,如欲安治河南,亟需追赠相关罹难吏员僚属,微臣以为应予殁于王事者追赠封谥,方昭皇恩浩荡,朝廷矜恤死节义士之意。”虽然庞士朗没有指名道姓,可含元殿中,政治嗅觉灵敏的几位朝堂重臣,都知庞士朗说的是周德桢和孙隆两人。
  这是用死人的名誉定性,为活人增加政治资本和筹码。
  周德祯、孙隆等人不管如何,以身殉国,大节无亏,虽然失了开封府城,但那是在都司官军尽丧,也算非战之罪,尤其讲究人死为大。
  当然,并不意味着朝廷一定要追赠封谥,一省巡抚为封疆大吏,有牧民守御之责,如朝廷不想丧事喜办,那么澹化处置,也并无不妥。
  崇平帝一时默然,似在思索。
  就在这时,翰林侍读学士陆理出班而奏,皱了皱眉,道:“庞大人,如今河南局势不明,汝宁未复,贼寇尚不知有多少残余乡野,倡言追赠封谥,言之过早,况汝宁府为贼寇起势之地,彼等难保不会南掠江淮,糜烂南省,还需京营剿捕,却不知为何,贾子玉并未收复汝宁?”
  此言一出,殿中众臣倏然一寂,都看向陆理,心头诧异。
  经过刑部尚书赵默被天子“晾”了一下后,竟还有人泼着天子的凉水。
  翰林侍读学士陆理,许这就是清流的风骨?
  陆理面色肃然,朗声说道:“贾子玉先前曾言,其派遣骑军四方布控,对贼寇围追堵截,由此可见剿捕贼寇,着重围追堵截,不使其逃遁,今省府初复,汝宁残寇却存,岂言局势初定?彼等贼寇,若流蹿诸省府县,裹挟百姓,重又起势,臣以为只怕开封府城殷鉴未远。”
  这就是用贾珩当初给的考量,来找贾珩的错漏。
  此言一出,殿中群臣皆是小声议起来。
  是了,如今开封府虽然收复,可贼寇还占据着汝宁府,说什么局势初定,还为时过早。
  见着这一幕,陆理面上无表情显露,心头冷哂。
  圣上为一武勋训斥当朝阁臣,这般宠信殊异,岂有此理?
  彼为京营节帅,领军出征,镇压叛乱,原是应有之义。
  礼科给事中胡翼朗声道:“圣上,微臣以为陆学士所言在理,还是需等汝宁府收复,再论其他。”
  此刻,大理寺卿王恕拱手道:“老臣以为合该如此。”
  收复省府,固然可喜,但中原局势未定,还远远不是叙功之时。
  崇平帝眉头皱了皱,面色阴沉,看向下方的陆理、胡翼、王恕等人,只觉原本欣然的心情,被破坏殆尽。
  怎么说呢?
  这位天子本来是想给朝臣言说朝廷以雷霆之势收复开封,京营强兵已成,顺便往中枢威信不可动摇上叙说,目的自是降低先前一省府治被贼寇所陷的负面影响。
  结果呢?
  首先是一位内阁阁臣开口质疑飞鸽传书的真实性,紧接着,齐党想借着对周、孙两人的追谥用来“文过饰非”。
  这位天子好不容易将朝局引向对地方州县政失的检讨上,翰林清流又出来阴阳怪气,说开封府城收复不足称道,还有汝宁贼寇残余势力作乱,随时可再现开封府之乱。
  至此,好好的心情被败坏殆尽。
  眼前文武,就差提议河南巡抚人选,派文官领兵过去摘桃子了。
  崇平帝一时间脸色阴郁,甚至生出一股烦躁,心头涌起一股冷意。“管中窥豹,中枢比之地方府县,也未必强上多少,如果贼寇不是在中原作乱,而是在关中造反,眼前这些文武百官,又有多少能够济事?”
  此念一起,几让这位天子背后生出一股寒意,心思电转,不禁在心底深处效彷贾珩做了一个推演。
  在他未曾整军之前,关中比之中原差不了多少,当初翠华山就有贼寇盘踞,甚至敢堂而皇之的进入神京。
  而神京城也不太平,东城就有帮派,那时满朝文武视若无睹。
  如果不是他当初一手简拔贾子玉,令其以未及弱冠之龄统帅京营,整顿兵卒,单靠着五军都督府以及军机处,只怕丢的就不是一省府治,而是洛阳。
  纵然最终平定叛乱,也拖延上一年半载,那时大汉……元气大伤。
  幸在……这一切都是如果!
  而就在崇平帝在心底偷偷做着局势推演时,含元殿中也在陆理的一番说辞中,陷入一阵诡异的宁静。
  而明堂右侧珠帘一个内监挑帘,朝着戴权使着眼色。
  戴权面色微顿,眉头紧皱,转眸之间,忽地见那内监手里拿着一张笺纸,怔了下,眼前勐地一亮。
  悄然向着内监行去,得内监附耳低语几句,脸上现出一抹惊喜,连忙将笺纸接过来,粗略扫了一眼,心头狂跳。
  这……双喜临门!
  正是贾珩在收到谢再义的飞鸽传书以后,吩咐锦衣府卫飞鸽传书给神京可,经过锦衣府密谍司编译,终于在午朝时递送而来。
  原本正在陆理以及户科给事中胡翼奏禀中沉默等待天子反应的群臣,见得戴权折身返回,就是一愣。
  崇平帝转眸看去,皱眉问道:“手中拿的什么?”
  戴权道:“陛下,贾子玉刚刚的飞鸽传书。”
  崇平帝怔了下。
  不等崇平帝问着,戴权暗暗咬了咬牙,道:“圣上,贾子玉今晨刚刚收到军情奏报,京营护军将军谢再义收复汝宁府,而在开封府城城破后,潜逃在北的贼寇王思顺部,在黄河以北的延津为京营骑军击溃,匪首王思顺也被生擒,连同高岳一同押送神京。”
  戴权声音虽然阴柔,但这一刻却格外洪亮。
  经过当初假传捷报一事,这位戴公公以极大的毅力克制了恐惧,决定再相信贾珩一次,用来洗涮先前的“乌龙”。
  而随着戴权说完,偌大的含元殿中恍若刮起一股飓风,让殿中上到内阁大学士,下到掌道御史,无不哗然一片,震撼莫名。
  “这……汝宁府也收复了?”一个官员惊声说道。
  “这也太快了吧?”
  一时间,人声鼎沸,嘈杂之音四起。
  而见得这般阵仗,纠仪御史也不好弹压。
  内阁阁臣赵默此刻如遭雷击,面色变幻,目瞪口呆,几乎难以置信,因为超越了这位阁臣的认知。
  这……怎么可能?
  所以,飞鸽传书是假的?
  不,不可能,方才已经辩论过了,绝对假不了,贾子玉也没这个胆子欺君!
  可这也太匪夷所思,这时朝廷的兵马,还是天兵天将?
  而工部尚书赵翼身后的秦业,面色潮红,颌下的灰白胡须因为心绪激荡都在微微颤动。继开封府回到朝廷手里之后,汝宁也重回朝廷之手。
  许庐同样目带惊色,只觉难以相信,可方才他所言,言犹在耳,在牛继宗假传捷报后,还有谁胆大妄为,欺瞒圣上?
  可贾子玉年纪轻轻,竟如此擅谋军国,能征善战?
  这是柱国之才。
  如果不是因为方才众臣一通质疑,或许还不显得沸腾,可经过一番争执,尤其是翰林侍读学士陆理的一番《有理有据》的“泼冷水”之言,殿中群臣虽然感慨开封城收复之快,但也情知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彻底平定河南局势。
  可转眼之间……
  事实证明,见识限制了群臣的想象力。
  心头震撼莫名,如见鬼魅。
  崇平帝此刻也沉浸在巨大的欢喜中,面颊红润,如饮美酒,目光咄咄地盯着戴权手里的笺纸,呼吸粗重,沉声道:“戴权,拿过来,朕看看。”
  以这位天子平时之威严肃重,何曾有这般失态?
  因为汝宁府收复,开封府城的残寇也被剿灭,自此大局已定!
  杨国昌苍老面容上肌肉跳了跳,浑浊的眸子中满是迷惑。
  他贾子玉领的是天兵天将不成?
  能够腾云驾雾不成,飞过去的?
  其实,杨国昌却忽视了京营骑军星夜倍道,几乎是马不停蹄地驰援汝宁府。
  户部左侍郎姚舆面色振奋,如饮美酒,几是恍忽说道:“圣上,贼寇一举荡灭,扬我大汉天兵神威,至此之后,天下宵小何敢造次?”
  杨国昌:“……”
  眼皮跳了跳,天兵天将?
  而随着姚舆的开口,殿中群臣也是纷纷热烈讨论着,感慨莫名。
  这一刻,不论政治派系,都有一种感觉。
  大汉军力回复了!
  通政使程信神情激动,拱手说道:“陛下,经此一事,天下皆知朝廷拥京营强兵,威震四方,而圣上励精图治、整军经武之心,如大日悬天。”
  此言一出,好似提醒了殿中群臣,一时间溢美之词频频。
  崇平帝也阅览而罢,将笺纸连同先前的笺纸放下,说道:“据飞鸽传书所言,相关匪首寇枭,皆已落网成擒,槛送京师论罪,详细军报依然以六百里急递送到,诸卿,至此叛乱大定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