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这些皇宫秘闻,京城的权贵圈不过是左耳听右耳冒,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看个热闹。
  即便有掺和的心,也没那个本事。
  石家也一样。
  刚有耳闻的时候,老太爷还道:“听说广厦一所那边制药不顺,原料买回来了,药却做不出来,让太子很是恼火。”
  又叹息:“可惜咱们石家是行伍出身,没人懂医药,不然还能帮上太子的忙,在皇上面前露个脸。”
  谁知这话才说出去没多久,石家当真有人帮上太子的忙。虽然没在皇上面前露脸,却给家中的两个女孩子搏了封号回来。
  初封便是乡君。
  有资格在未嫁之时封乡君,通常都是国公家嫡长女。而石家只有一个伯爵爵位,显然不够格。石家被册封两个姑娘,石青和石争是嫡非长,也不是继承爵位二老爷女儿,无论如何都轮不到她们。
  可圣旨里说得明白,石静炮制新药于朝廷有大功,福泽万民,考虑到她明年即将嫁进宫,成为太子妃,故将封号转给她的两个妹妹。
  “这也能转?”送走天使,石家二老爷忍不住问。
  老太爷像看傻子似的看着他:“掌珠明年就要嫁进宫成为太子妃了,要这封号有什么用,可给青儿和争儿就不一样了,将来她们议亲都容易些,也能嫁得更好。皇上肯为石家破例,那是看重咱们家掌珠!”
  二夫人捏紧了手里的帕子,面上仍旧笑吟吟地给石静三姐妹道喜。
  宝珠看了二夫人一眼,知道这时候不能摆脸,可她就是笑不出来。
  石家一共三个嫡出姑娘,大堂姐明年嫁进宫就是太子妃,石青和石争都是乡君,只她一个什么也没有。
  本来她才是家里最受宠姑娘,结果一道圣旨颁下来,她反而成了最落魄的那一个。
  长姐就不说了,谁让祖母偏心只带了她进宫呢,不招人喜欢也被内定太子妃。
  石青和石争凭什么越过去压在她头上?
  一想到石青和石争两个小可怜因为这道圣旨,将来可能比自己嫁得好,宝珠就气得想哭。
  别说笑着祝贺,她没当场哭出来,都算教养好了。
  老太爷看向宝珠,知道她心里难受,也没为难,转而问石静:“掌珠啊,你还懂药理?”
  石静含笑回答:“在太皇太后身边服侍的时候,跟着太医院黄院政学了几年。”
  铺垫早已做好,有黄院政在前头挡着,她可以自由发挥,并不畏惧任何质疑。
  虽然做足了准备,可她并不想出风头,所以才将青蒿粉私下拿给胤礽,帮他渡过难关。
  哪知道他非但不肯居功,还替她请功,将功劳巧妙地转移到她的两妹妹身上,替她们请了封。
  本朝女子封号要么是父亲给的,要么是丈夫给的,根本没有类似的先例,不怪二叔要问那一句,
  祖父所说的破例,大约只有胤礽才能说动皇上。
  她承了他情。
  封号是怎么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封号加持,不管是现在二房,还是即将到来后母,都不敢轻易磋磨她的两个妹妹了。
  祖父也会看在封号份儿上,多看顾她们几分。
  想起上回见面的不欢而散,石静决定等到上元节的时候给宫里递帖子,主动去见胤礽,当面向他道谢。
  哪知道还没等到上元节,他们又见面了。
  “长姐,后天就是年三十,阿玛还没回来,看来是赶不上了。”石青一边挑着过年穿的衣裳首饰,一边惆怅道。
  石争则抱着阿玛派人送来的最后一封家书,坐在炕上啪嗒啪嗒掉眼泪。
  她还在额娘肚子里,阿玛便去了很远的地方做官,直到额娘病逝,她才见过阿玛一面。
  只怪自己那时候太小,都不记得阿玛长什么样。
  就连额娘的面容,也在她心里化成了一道模糊的影子。
  她不认得几个字,却把这封家书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只盼着阿玛回家过年的时候能多看她几眼,能够伸手抱抱她。
  石静让石青把石争过年的衣裳一并选好,叮嘱她:“尽量选得鲜亮些。”
  她这边松了口,阿玛多半会带黎百玉一起回来过年。两个妹妹穿得鲜亮些,乖巧些更讨喜。
  不是她怕了谁,而是阿玛要将黎百玉扶正的话,她的两个妹妹少不得要在后母手底下讨生活,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总不会错。
  尤其是石争,她年纪最小,在家里住的时间也最长。
  如果能与黎百玉友好相处,石静并不想摆出宅斗那一套。
  安排好石青这边,石静将眼睛红红石争抱在膝头,温声安慰:“福州到京城的路很远,路上耽搁了也是有的,阿玛年三十回不来,过了年也能见到。他这次回来就不会走,往后天天都在家。”
  石争乖巧点头,又不安地扭了扭身子,回头问石静:“长姐,你说阿玛带回来的姨娘会喜欢我吗?”
  原来在担心这个。石静摸了摸她的头,先纠正石争:“阿玛带回来的那个女人不是姨娘,可别喊错,到时候你们喊她……”
  该喊什么好呢,石静倒是忽略了这个问题,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一个合适的称呼。
  说话间,有小丫鬟跑进来禀报:“大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大老爷回来!”
  这么快,昨天不是还没到通州吗,怎么今天人都到家了!
  每次阿玛回来,都会在通州驿站住一宿,第二天先进宫给皇上请安,然后才能回家。
  石静赶紧让人给石青和石争换衣裳,然后领着她们去了老太爷居住正院。
  阿玛回家的第一站就是那里,给祖父请过安,说过话,才回长房。
  每回她们都等不得阿玛回来,迫不及待地去正院接人,可这一回却被堵在了正院大门口。
  正院管事拦着她们,点头哈腰说:“太子跟着大老爷一起来了,大老爷说新人婚前见面不好,特意吩咐奴才拦着点姑娘们。”
  今年过年晚,过了年距离大婚只有三个多月,按照时下风俗,确实不应该再见面。
  石静没有为难正院管事,却把蔫吧下来的两个妹妹往前一推:“我回去等着,你带她们过去总行吧?”
  明年与太子大婚的人是她,又不是她的两个妹妹。
  两个小的闻言立刻支棱起来,目光灼灼地看向正院管事。
  管事犹豫地看了石青一眼,石青会意,后退一步,指着眼圈红红的石争说:“我也回去等着,你带四姑娘进去。”
  她过年就十一岁,有外男在场也该避嫌。
  石争回头,不安地看向石静。这时从里头走出来一个丫鬟,笑吟吟对几人说:“老太爷让三位姑娘进去。”
  “……”
  于是石静带着两个妹妹,跟着那个丫鬟去了正堂。给胤礽行礼时,听他幽幽道:“掌珠不想见我,我便厚着脸皮来见你。”
  这里又不是皇宫,没人见过他们青梅竹马时的样子,听见他喊她乳名,都能被惊到,更何况他说的那些轻浮的话。
  他不要脸,她还要呢。石静权当没听见,仍旧带着两个妹妹给家中长辈行礼。
  她的祖父果然被震惊到了,震惊过后可能还有点害怕,连声问胤礽何出此言。
  胤礽看石静一眼,哼笑:“去给荣宪贺喜那日,我邀掌珠上元节进宫看花灯,她说没时间,当面拒绝了。”
  敢情是来给她告状的,说到最后还委屈上了。那天明明是他把自己丢下,拂袖而去,如今反过来倒打一耙。
  “太子勿怪,新婚之前不见面是规矩,掌珠最重规矩,并非有意拒绝。”见父亲朝女儿瞪眼,不等对方说话,石文炳已然接过话头。
  石静:还是亲爹靠谱。
  换成她祖父,肯定偏袒胤礽。保不齐摄于对方淫威,他说什么就答应什么。
  见胤礽胡搅蛮缠,石静无意久留,请安之后便要带着两个妹妹离开,又见石争眼巴巴盯着父亲,想了想还是留下了。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些年掌珠一直在家中守孝,如今孝期已满,总该过两天快活日子。”石文炳端方守正,不像个将军,倒像是学堂里夫子,胤礽解他的为人,十分敬重这位岳父,所以被他不软不硬顶了回来,并不生气,还好脾气地解释给他听。
  石文炳闻言看向长女,目中满是歉疚,良久居然点了点头:“太子不拘一格,处处为小女着想,臣惭愧。”
  “那说好了,上元节我派马车过来接人,石大人可要放行。”胤礽注意到石家长房最小的那个姑娘看着石文炳都要哭出来了,才意识到自己妨碍了人家父女团圆,起身告辞。
  石家众人赶忙相送,石文炳边走边说:“定不负太子美意。”
  胤礽心情好,回头看了一眼泪汪汪的石争,对石文炳说:“把两个小的也带上,与掌珠作伴。”
  这就是恩典,石文炳代替两个小女儿谢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