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之时不知从何时起,他也开始与其他人一般浑浑噩噩,好在如今一切都回来了。
闻焕章抬头,再次看向端坐在正中央的女人,不由想起最开始打动自己的那句“让所有人有尊严地活着”。
沉沦几十载,终逢明主,为了实现对方的理想,他哪怕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
在二龙山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京城里也没闲着。
大宋的朝堂上,正经历一起风暴。
权倾朝野,祸害了天下几十年的“六贼”终于被处理了,其中童贯蔡攸朱勔被砍了脑袋,高俅等人被贬官流放,唯有蔡京算是命比较好的,赶在皇帝下旨之前就病故。
恶贯满盈的大贪官都被肃清,整个汴梁一片振奋,学生们纷纷上街高呼官家圣明,仿佛大宋社稷重归清明,国家有救了。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只是皇室之间斗争的结果。
之前就曾说过,太上皇带着一众臣子,从徽地跑到镇江,一路游山玩水,好不快活。假如只是这样大家也就忍了,问题是他到了镇江还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封赏当地官员,甚至给东南各州府发了不少圣旨调动军队。以致不少人都认为,太上皇是要在镇江复辟,重登大宝。
赵桓得到消息,在东京城寝食难安,不光是因为担心皇位,也是对父亲的不满。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赶走”了金人,结果为旁人做嫁衣?
于是秉持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赵桓放下手头的一切事物,专心与他爹斗。
为此一想木讷的他甚至也开始用上计谋,先是煽动民意,处理了许多太上皇的班底,之后又策反了赵佶的心腹,让其劝他爹重回东京。
等到太上皇回来的时候,立刻调动能用的所有力量,将朝野来了套大清洗,之后更是将赵佶看管起来,只好吃好喝供着,其余一律不许沾手。
做完这一切,赵桓踌躇志满,此时方才想起边疆大患。
然而,此时已经晚了。
之前被围困的太原城虽说被赵桓割给了金人,但守城将领拒绝投降,硬生生抵抗了了金国一波又一波攻势,朝廷几次救援皆失败,说好的赏赐也没有及时送达。
最后,在整整僵持了九个月后,太原城破,城中上下力竭殉国。
太原陷落,本是一件非常要命的大事,但却无法让当今天子紧张起来,可能是因为与他爹待久了,导致赵桓本人脑子也不太正常,他觉得太原虽然没了,但毕竟自己之前已经将城割让给金国,对方继续打也是正常的。
不过因着夺权成功,赵桓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所以面对气势汹汹的金人,他也跃跃欲试起来。
李纲因为性格太过刚直经常让他难堪,早就被贬出京城,思来想去,朝廷现在能用的,也就只有种师道了。
想起此人,赵桓有些不耐地皱起眉头。因为被查出与山东的赵淳楣交好,当日有刻意放走之嫌疑,于是他将种师道幽禁起来。
现在没办法,朝廷之前能打仗的童贯、姚家不是战死就是被清洗,真有作战能力的只剩种师道,赵桓一边骂着老东西一边让人去将其放出来。
假如赵淳楣此时再见种师道,恐怕不细看都难以认出来,虽然这位种将军已经年过古稀,但他毕竟是武人,虽然腿脚有些毛病,但精神头还不错,更兼高大健壮,瞧着也是位帅老头。可如今才过了半年,原本神采奕奕的种师道就已经变成头发稀疏,身材佝偻,说话走路都颤颤巍巍的模样了。
这不光是因为被囚禁,就在几个月前,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领兵救援太原,结果因为后勤补给不利,被金人埋伏,全军覆没,连带着种家小辈,都在这场战役中丧命。
整个种家,近乎灭门!
消息传到东京,种师道悲痛不已,不过一晚便苍老了十岁。
然而当听到朝廷想要让他带兵,犹豫再三,老将军还是同意了。
于国于家,他都没办法拒绝。
不能让亲人们的血白流!
此时的种师道,脑海中只有这一个念头。
他虽然只强撑着口气,但毕竟军师素养还在,很快就从金人的行动中判断出,对方南下只是迟早的事,但考虑到当日赵淳楣在朝堂上提议迁都结果被各种扣帽子,所以理智的没有说。并且他对大宋的朝堂,官家的眼界已经彻底心死,自己要是去西北继续抗敌,后方不知要闹出多少事来。
思来想去,种师道顶着残破不堪的躯体,强撑着拿出了一份防守方案,在黄河两岸囤积兵马,防止金军南下。现在朝廷能调动的兵不多,种师道甚至给出了一份征兵计划,详细到兵饷、兵源,可以说能想到的他统统写下来了。
而当赵桓看到这份呕心沥血的奏章之时,也微微感动了下,赏给种师道一些东西,并口头上同意了。
但他同意没用,许多主和派的士大夫都提出反对意见,中书侍郎唐恪第一个跳出来,直言朝廷现在本身就困难,还要拿出这么多钱去给种师道布置军防,要是金军不来,这些不就浪费了吗?实在不行官家的私库也出点吧。
一听要动自己的钱,赵桓立刻反悔,又经几人劝说,重新倒向主和派,把种师道的建议驳了回去。
原本种师道已经准备好盔甲打算奔赴前线,在得知赵桓的决定后,终究还是没忍住,悲愤交加一口鲜血喷了出来,几日后与世长辞。
至此,大宋的最后一道屏障轰然倒塌。
第69章
种师道的逝去表面上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人死如灯灭,即使是名满天下的一代名将,于这乱世中不过一粒砂石,掀不起半点波澜。
种家这一代基本上打仗打没了,最后还是他手下的副将为其收殓了尸体,赵桓假惺惺地前来吊唁一番,落了几滴眼泪,之后便立刻回宫。
原本按照赵桓的性子,怎么也要多待一会儿,以昭显自己的仁君形象,然而势态实在不容他悠哉,原因很简单——金人又打过来了!
对此宋朝上下都觉得非常气愤,咒骂金人不讲信用,明明已经将按照协议将土地割让给他们,又付了岁币,怎么还来进犯!口口声声尊崇汉家文化,结果就是这般背信弃义!
百官们纷纷撸起袖子,写了一篇又一篇谴责的文章,妄图在道义上压倒对方!然而等众人看到金国打出的口号后,纷纷偃旗息鼓了。
原来就在不久前,金人曾经派两个使臣来宋这边讨要岁币,而这两个使臣本是辽国大臣,金灭辽后投降金国。赵桓得知此事后“笨机一动”,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开始疯狂拉拢这二位,如今辽国虽然被灭,但金国境内还有不少残余势力,赵桓觉得既然这样,那不如使他们跟大宋联合起来,共同反金。并保证只要双方达成协议,自己一定帮大辽复国!
两位使臣深表感激,转头就告诉了金国皇帝,并且奉上了赵桓的亲笔信。金人以此为借口,两路出兵,与几个月前的第一次南下一样,完颜宗望统领东军,完颜宗翰统领西军。不过这回可没有太原城将士死守了,金国两路齐发,轻而易举地就包围了汴梁。
还没满一年,金人又来了。
东京城里的百姓已经有些麻木了,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第一次被包围之时,开封上下还能同仇敌忾积极备战,到了这回,大家都觉得无比疲惫。
这种情绪不光是黎民,上层也是一样,赵桓想起上次的恐惧,决心彻底向对面低头,不光主动派人议和,为表决心,还在此之前就把朝廷上的主战派通通贬谪,并且命令地方宋军不许勤王,专心专意罢战讲和。
各地收到皇帝的投降宣言,都觉得非常无语,上次进京勤王,朝廷非但没有给任何赏赐,全部自费不说,有的甚至连皇帝面都没有见到,因为身份低微又是武职,被高贵的京城老爷狠狠鄙夷,刚好这回不用动了,大家都等着看朝廷又有什么辣眼睛操作。
当然了,也有死脑筋的。
邓州知州张叔夜觉得朝廷有难,身为臣子哪有作壁上观的道理,于是努力调动周围兵马,凑齐了将近三万人,与自己两个儿子共同进京。
张叔夜曾经帮助朝廷平定叛乱,对于军事还是颇有心得的,趁着金人懈怠,竟真让他突围成功,杀出一条血路来。
到了开封,赵桓亲自到南薰门接见他,发现即便身上沾满了鲜血,模样有些狼狈,但军容依然整齐,不由惊喜万分,哽咽着上前拉住张叔夜道:“金人再侵,其他人或拥兵坐视而不进;或弃军远逃以自全,唯独你来了。威武殴戎,忠良贯日爱卿真乃大贞大节!”
张叔夜一脸懵,这段时间他只顾着行军赶路,根本没注意周遭发生了什么,原本违抗旨意擅自行动心中还有些忐忑,担心朝廷降罪,结果如今是哪一出儿?
经过旁人耐心解释,方才明白因果。
面对宋这边几乎是摇尾乞怜的求和态度,金国非但没有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