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老爷子好箭法!”
  褚捕头大赞。
  这一箭快准狠,一般人绝对做不到。
  出手的正是盛老爷子,算是报了之前的三掌之仇。
  尘埃落定,剩下的就是救火了。
  独眼龙的那支火把,被褚捕头抢救及时,过火面积不大就被扑灭了。
  蒲草和火油引起的火墙,持续时间并不算长。因为蒲草并不耐烧,火油没了,蒲草很快就烧成灰了。
  至于满地的余火,大都是垃圾引起的,岛上人多,草木并不茂盛。众人一起动手,取水也方便,很快将火全部扑灭。
  这一场战斗,从头到尾,个把时辰就结束了。
  贼匪全灭!
  而乡勇这边只死了五人,那是贼人最后走投无路了,拼命所导致的。
  这是一场有预谋计划周密的战斗,效果跟强盗袭村那次不能比。
  岸边,棉娘焦急地等待着。
  虽说她们的计划很详细,方方面面都考虑过了,但不经实践,谁心里也没底。
  反倒是周县令显得从容多了,踱着方步,望望水面,再看看景色,一点不急的样子。
  棉娘认为他多半是故作镇定。
  刚才稍微聊了聊,这次剿匪,对于周县令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治下遭灾又遭匪,民不聊生,再不清除这些强盗,恐怕不好向上交待。
  就在这时,棉娘看到有船从芦苇荡那边绕出来了。
  一艘,两艘……
  定睛一看,其中一艘正站着盛二郎,在向这边连连挥手大喊。
  棉娘大喜,
  “他们回来了!”
  周县令也看见了,那些船上都装着好多麻袋,鼓鼓的,之前出发时可没有的,这不是粮食是什么呢?
  赶紧下令接应。
  很快,船只全部靠了岸,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笑。
  褚捕头和盛老爷子一五一十的将剿匪过程说了一遍。
  “这次大胜而归,主要是计划做得好!贼匪所有反应,都在预料之中,基本没出什么纰漏。”褚捕头笑道。
  盛老爷子也点头道:“这次剿匪确实非常顺利,损失也不大,全赖令君大人将计划完善了一遍又一遍。”
  周县令哑然失笑,
  “老爷子这是在拐着弯提醒本官吧?本官知道,这次能够大胜,首功还得记在棉娘头上,她是提出这个主意的人,也是帮忙完善计划的人,本官不会忘记的。还有其他人,凡是出了力的,本官都不会忘记。”
  这次缴获的粮食不少,船队因为要装人,一次还没有运完,等下了人卸完货,又去搬了两趟。
  这伙强盗,也不知道打劫了多少村子,搞不好还有外县的。
  周县令让人统计一番,然后装车运回县衙。
  回县衙后,扈县丞得知消息赶来。
  先是恭喜了周大人剿匪成功,胜利归来,然后就提起粮食问题。
  第101章
  你这个死婆娘
  “大人,如今到处都在缺粮,这批粮食来得正是时候,不如放在粮行统一售卖?”
  盛老爷子等人听了,眉头大皱。
  有些汉子直接站在了粮食边上,以示护卫之心。
  棉娘也恼火。
  这家伙剿匪一点力不出,现在却想染指胜利成果。说什么放粮行售卖,不用想,那粮行肯定跟他有关系,毕竟是多年的地头蛇了。
  不过好像不用她们出头。
  周县令道:
  “这批粮食,扈大人就不必费心了,本官已经有了安排。”
  扈县丞好像听不出其中的意思,紧跟了一句,
  “不知大人如何安排?”
  周县令看了他一眼,还是耐心解释道:
  “这批粮食得来不易,凡是出过力的,自然是优先配给。还有县里有功有德之人,也可配给一点。剩下的,百姓好多家里没粮,也得考虑一下他们的生存。”
  扈县丞不悦,
  “出过力的可以配给,但送粮给其他人?那些百姓一旦吃饱了,哪里还肯去劳作?都躺在家里等救济好了。下官认为,此举有待商榷。”
  周县令平静道:
  “你说的也有道理。”
  扈县丞一喜,还没来得及说话,却听周县令继续道:
  “不过,将要饿死的人,更不会去劳作。”
  扈县丞气结。
  “这么一大批粮食,大人当真要全部送出去?这样一来,岂不是扰乱了市场?那些粮行若是眼见无人买粮,都搬去其它城里,如此一来,金门县将无人卖粮,以后又将怎么办?”
  周县令看着他,
  “你是在拿粮行威胁本官吗?”
  扈县丞一滞,没想到对方直接把话挑明了。
  这话能问,可他不能答。
  “大人,下官只是提醒一下,没别的意思。既然大人一意孤行,下官也只能悉听尊便了。”
  两百个汉子虎视眈眈,硬抢也是行不通的,没办法了。
  经此一役,拥护周县令的人明显增多了。
  接下来,周县令就让桃花村里正统计户数。
  桃花村几乎全部男壮全程参加了剿匪,加上棉娘又不要奖赏,所以周县令十分爽快,桃花村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口粮。
  今年是灾年,口粮要减少一些,即便如此,也比之前好了太多,节省点,捱到明年秋收应该是可以了。
  还有徐氏镖行,几乎是全员参加了剿匪,也给他们发放了口粮。
  剩下的粮食,留给其它村。周县令打算用来施粥,或者给真正没饭吃的发放一点,起码在他的治下,不要饿死人,不要卖儿卖女。
  棉娘很是钦佩。
  这批粮食,可都是钱呐,这位县太爷全部免费拿出来了。
  桃花村和镖行的人全都感激不尽。
  唯有扈县丞黑着老脸走了。
  棉娘看着老家伙走远,心想着县太爷怎么还没把他拿下呢?
  这绝对是个大贪官。
  别人不敢保证这一点,她能百分百保证。
  粮食分到手,接下来就没她们什么事了,众人与县太爷作别。
  当众人兴高采烈的押着粮食回村时,全村人沸腾了!
  这些天,众人苦哈哈的过着日子,一想到这种情况要持续一年,全都无精打采、愁眉苦脸的。
  今年秋收的喜悦没有,反倒收到了一肚子的愁苦。
  现在粮食又回来了,甚至比之前他们失去的还多出了一些,这能不高兴吗?
  村民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里正将经过给他们讲了一遍,特别强调,要记住盛老爷子的好,记住棉娘的功劳,没有盛家人,他们就要饿一年肚子。
  村民们感恩不尽,纷纷向老爷子和棉娘道谢。
  盛老爷子回到家,盛家自是又一番喜悦。
  ……
  鸡毛村,宋家。
  宋婆子欢喜的从外面回来,大声道:
  “成凤!听说县太爷下令施粥了,你年轻腿快些,赶紧去看看!”
  家里没米了,张成凤吃了几天的野菜和树根,而且还不管饱,心里头空落落的,去了娘家几次,娘家肉铺子都关门了,大家粮食都吃不起了,哪里还会买肉吃?
  镇上的肉包子铺都歇业了,她有钱也买不到吃的。
  所以,到处捞不到油水,听见有米粥可吃,也来了兴趣,立刻撒腿就往县城跑。
  一路上,她还看到好多人,都往县城跑,说的都是去领粥的。
  她还想着县城有点远呢,结果没到县城,就见到了施粥点。
  原来是县太爷仁慈,将施粥点放在了主要路口,四个方向各有一处,不需要跑到城里去。
  施粥点,排着长长的队伍。
  张成凤耐着性子排队,由于她跑得卖力,她排位还是比较靠前的,一会轮到了她。
  她挎着一个破竹篮,篮子里有四个碗。
  但负责人只给她打了一碗粥。
  一问,负责人斥道:
  “哪还有带回去的道理?就这一碗了,赶紧一边吃去!”
  张成凤只得端着这只碗,就站在路边,喝粥。
  粥比较稀,张成凤一口气喝完了。
  咂咂嘴,这粥,比野菜还是好吃点,可也是淡寡无味。
  而且大半是水。
  她来回跑一趟,这碗粥恐怕还不够补充消耗掉的体力。
  还是得吃肉啊!
  她犹豫挣扎了一番,还是转去城里,买了两个肉包子吃了。
  现在肉包子比以前贵了五倍,花得她直心疼。
  她的嫁妆银子不多了,经常这么吃,又没有进账,很快她就要没钱了。
  这以后,难不成她要变卖嫁妆?
  她满腹心事的回到家,宋婆子瞪眼看着她:
  “粥呢??”
  张成凤道:
  “粥,人家不让带,说要自个儿亲自去。”
  宋婆子怒道:
  “你个懒婆娘,那你磨蹭这半天才回来?人家跟你一起去的,早就回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