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古代爱情>吾家阿囡> 吾家阿囡 第62节

吾家阿囡 第62节

  第95章 风光展示
  李家那间小四合院已经打扫的干干净净,
  李家姐妹和梅姐从下了车,连李小囡在内,立刻就忙起来了。
  李文梁媳妇郭大嫂子就等在李家,李金珠刚下了车,就被郭大嫂子一把拉住,开始讲从铺嫁妆起的安排,几乎每一步都有让李金珠拍板的地方。
  李士宽二儿媳妇曹二嫂子闻风上门,请走了李玉珠和李银珠。
  经过李文梁和洪老太爷来来回回的商量,洪家的聘礼由绸缎金器,改成了除了必要的几样聘礼,其它的都直接抬了现银。
  这些现银加上李士宽拿出来的六百两银子,一共一千一百两,一半由李文梁拿着,在平江城和李家集两处现买或是现打各样大小家俱,另一半交给李文梁的弟弟李文儒,在临海镇采买帘幔米子衣饰烛台盆架等等。
  这些嫁妆陆陆续续送到李家集,李家姐妹回来前两天,才全部到齐。
  李银珠头一回看到自己的嫁妆,在曹二嫂子的指派下,仔细看认真记。
  照曹二嫂子的话讲:自己的嫁妆那可得看清楚认明白了。
  这对李银珠来说是个挺艰世的任务,因为嫁妆里一大半东西她根本没见过,曹二嫂子只好把艾叶叫过来,陪着李银珠认嫁妆。
  李玉珠则和曹二嫂子对着每一件嫁妆,商量哪几样要单独放一抬,哪几样合放一抬,哪一抬先出,到了洪家怎么摆放。
  这可是件极讲究的事儿。
  一来,铺嫁妆是新嫁娘亮家底摆阵势的时候,这嫁妆摆好抬出去,一定要好看,要足够扎眼,要让人啧啧称赞,这摆放上的讲究可就多了;
  二来,男家备好的新房是空屋子空院子,屋里院里从大柜桌子架子床,到帘子帷幄烛台摆设,全靠嫁妆铺进去摆满,哪一样嫁妆要先摆好,哪一样先进去就会堵了路,得排在后面,都是要精心安排的。
  新房里的嫁妆,头几天是要全摆在外面让人看的。
  嫁妆全摆在外头的时候,新房里人进人出,摆在外头的嫁妆不能碍事,要防着毛手毛脚的客人碰坏了贵重的东西,贵重的东西又要放在显眼地方,小件的物什要让人能看到,又要不好拿,免得手贱的随手拿走了,不闹吃亏,闹起来不好,这中间就讲究得很了。
  这也是考较女家治家理事本事的时候,那些底蕴深厚的人家,一抬抬嫁妆抬进新房,依次摆起来,行云流水一般。摆出来的满屋子嫁妆,显眼的不动声色,处处妥当。彰显着女家的家风和底蕴。
  李士宽和李家的族老们,也打算来一次这样的彰显。
  自从李家出了位十来岁的秀才公,接着又和洪家结了亲,李家一跃成为昆山县有头有脸的人家之后,从李士宽到各位族老,这眼界见识就一天比一天见涨。
  他们李家三姑娘和县望洪家这场婚礼,李士宽和几个族老意见极其统一:
  这是他家李家在昆山县诸家面前的头一回大亮相,这是对他们李家的考验,也是个展示他们李家家底的绝佳时机,一定要齐心协力,把这场婚礼办得体面妥当,把他们李家的家风底蕴展示出来!
  铺嫁妆这件要紧大事儿,李士宽交到了二儿媳妇曹氏手里。
  曹氏出自绩溪曹家。
  曹家是徽州有名的书香大家,曹家女子以识书达礼、贤惠能干著称。
  当初,李士宽在二儿子李文儒身上寄以厚望,从李文儒五六岁起,就开始操心他这媳妇的事儿,这个媳妇得高攀,得仰着头娶,往后才能配得上他这个大有出息的二儿子。
  李文儒八九岁的时候,李士宽得了机会,认识了曹家,使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李文儒的才华前程说得天花乱坠,替李文儒定下了曹家长房长女曹大姑娘,在大儿子娶妇半年后,就赶紧把曹氏娶了回来。
  之所以这么急着娶回曹氏,是因为李文儒的聪明没照着李士宽预想的方向发展,而是四散流溢,今天东明天西,但凡正事都不喜欢,但凡没用的都要试试。
  因为二儿子的不争气,李士宽气的病了好几场,这个二儿子身上,唯一让他觉得省心欣慰的,就是李文儒和曹氏夫妻极为相得,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曹氏是自小以宗妇的标准教养长大的,李家这一趟重要亮相中最重要的铺嫁妆,李士宽就交到了曹氏手里。
  至于李小囡,她一下车就被翠叶拉走了。
  翠叶连一句思念的话都没顾上讲,对着李小囡,劈头一句:“堂翁翁讲要好好打女婿!”
  李小囡懵了,“啊?打谁?谁家女婿?”
  “你家的!你不知道啊!我告诉你!”翠叶兴奋的手脚并用的讲解打女婿是怎么回事。“……堂翁翁讲,打女婿也要讲究,让我找你商量,要打得有意思!”
  李小囡听明白了,长长的喔了一声。
  原来是这样啊,嗯,那是得好好打一顿!
  ………………………………
  临海镇。
  顾砚骑在马上,头戴金冠,银蓝斗蓬随风起伏,在护卫长随等的拱卫下,纵马直冲到海税司门口,跳下马,仰头看了看巨兽般的海税司大门,转身往旁边的码头过去。
  何记老号的当家人何承泽得了信儿,带着儿子何瑞铭,一路小跑出了何记老号,追向码头。
  顾砚在码头上转了一圈,迎着急迎过来的何承泽父子,指了指旁边的货栈,笑道:“我出来跑马,顺便过来看看,没什么事,你们忙你们的,不必过来侍候。”
  “再忙也不在这一会儿。”何承泽欠身笑道。
  “那也是,咱们去看看,最近有什么新鲜东西没有?”顾砚有一下没一下摇着折扇,看起来极其随意。
  何承泽看向儿子何瑞铭,何瑞铭忙上前半步,笑答道:“前儿到了一船新鲜样儿的圭表,自行人儿,刚刚卸下来,倒挺有意思。”
  “嗯。”顾砚似是而非的嗯了一声,走出两步,才笑道:“去看看。”
  海税司旁边的货栈专门用来堆放当天卸下船尚未售出的货物,在货栈内当天售出的,由买家立刻转运出去,没能当天售出的,隔天就要转运到其它货栈销售。
  这间货栈是码头周围最大的一个货栈,也是最热闹的货栈。
  顾砚一行人衣饰光鲜、气势锐利,一进货栈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顾砚在货栈之间走走停停,时不时用折扇拨一拨货物,却都是漫不经心的一眼扫过。
  何瑞铭紧跟在顾砚身边,全神贯注的看着顾砚的神情动作,时刻准备着上前解释介绍。
  何承泽落后儿子半步,凝神看着顾砚的神情举止。
  “禀世子爷,姚武到了。”石滚禀报了句。
  “嗯,让她过来。”顾砚随口吩咐了句,往前一步,目光落在一只并蒂双喜象牙粉盒上,突然咦了一声,一个转身,看着石滚问道:“李姑娘说过一回,她阿姐要出嫁了,她有没有说过哪一天出嫁?”
  “说是三月初六。”石滚忙欠身答道。
  顾砚噢了一声,折扇在手心里慢慢拍着,眉头微蹙,片刻,笑道:“既然知道了,总得添个妆。礼数不能缺了,这个盒子不错。”
  “是。”
  石滚忙上前捧起那只并蒂双喜象牙粉盒,笑问道:“这是谁的货?什么价儿?”
  “我来吧。”何瑞铭急忙伸手去接。
  顾砚伸折扇按在何瑞铭手上,“这是我的私事,你不必管,让石滚去办。”
  “是。”何瑞铭急忙缩回手,看着石滚叫过象牙粉盒的主人,问了价,当场付帐。
  顾砚接着往前,又挑了一枝珊瑚,一对儿玛瑙碗,一对儿犀角杯,示意几个小厮捧在一起,看了看,满意的嗯了一声,吩咐石滚,“挑几个人送过去。”
  石滚忙欠身答应,顾砚转头看到伸长脖子看热闹的阿武,眉梢微扬,笑道:“你也过去一趟吧,道声贺。”
  “啊?是!”阿武一个怔神,赶紧答应。
  第96章 得心应手的石滚
  何承泽看着顾砚一行几十人纵马而去,出了一会儿神,转回身,一边往回走,一边吩咐儿子,“李家也算跟咱们有生意往来,世子爷既然添了妆,咱们也得捧捧场,你去挑几样,亲自走一趟吧。”
  “好。”何瑞铭应了一声,落低声音问道:“刚才,世子爷挑东西添妆的时候,是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只怕有人要过来打听,咱们?”
  “你既然知道世子爷在众目睽睽之下挑的添妆礼,该怎么做,还要问我?”何承泽站住,皱眉看着儿子。
  “是,我懂了。”何瑞铭有些意外。
  他阿爹怎么突然脾气上来了?从一早儿起,他就跟他阿爹在一起,没出什么事儿啊。
  ………………………………
  办理跟李姑娘有关的差使,石滚已经驾轻就熟,极有心得。
  回到别业,石滚立刻找洪伯挑了四个体面稳妥的管事婆子,头面光彩衣裳鲜亮,分坐两辆大车,大车上高高挂着睿亲王府的标识,招摇显眼。
  再挑了十来个体面长随,个个锦衣华服一人一匹高头大马,华丽丽的队伍带上顾砚亲自挑选的四样添妆,赶往李家集。
  阿武领了顾砚一句你也去一趟,眼看着顾砚一大群人一大群马风卷残云跑远了,站在原地,摸着脑袋为难起来。
  世子爷这句你也去一趟,是让她自己去,还是跟着世子爷那一堆添妆去?
  他们说走就走了,可没带上她,嗯,那就应该是让她自己去,她要是自己去,那就不能空着手,不空着手……
  阿武一张脸苦皱起来。
  她没钱!
  世子爷赏赐的银子,还有何家给的,她请兄弟们吃喝了几天,买了两匹上等良马,还余下三四十两,全部分给了几个兄弟。他们都有妻小要养。
  她手里早就一干二净了。
  还是回去跟雨亭商量商量吧。
  ………………………………
  整个李家集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了。
  娶妇嫁女这事儿,可简可繁。
  最简单的,媒人带着女方到男家,看中了,当天就能成亲,门头上挂块红布,没有红布,红纸也行,也算是有媒有聘正正式式娶妇嫁人。
  有钱的人家要是怎么讲究怎么办,从下草帖子起,到亲迎后的满月会亲礼,能忙上一整年,天天都有事。
  李银珠这桩亲事,李文梁和洪老太爷考虑到李家姐弟的境况,直到亲迎这一道礼之前,都是只考虑实惠。
  亲迎这一道热闹大礼关系着两家的脸面,那是一定得好好热闹一番的,但两家还是以实惠为先。
  洪老太爷是想着李家姐弟这日子刚刚起步,太铺开了办,反倒有点儿难为李家的意思了。
  李士宽和李文梁自然是以洪家为主。
  就是以实惠为先,这场李氏全族出动的嫁女,也足够繁忙热闹了。
  李士宽和几位族老都觉得这场喜庆婚礼除了是李家的头一回亮相,也是让李氏族人欢聚一堂办一回大事,培养同枝连气宗族凝聚力的好机会。
  李氏一族和李家集必须好好热闹一场。
  李家姐弟回到李家集前几天,祠堂前面的空地上就已经开始搭棚子、支地锅。
  李家姐弟回来那天,李家集以及小李庄等两三个李姓为主的村子里的有福妇人,就早出晚归的赶到祠堂前,先做清明糕团,接着做大糕松糕年糕各种糕,腌肉腌鸡风干鱼,煎炸炖煮准备各种食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