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阿囡 第69节
“嗯?”李小囡瞪向阿武,“你们接镖怎么接?”
“找几家货栈客栈,留下话。要是有人找镖师,找得急,货栈客栈掌柜就让人去叫我们,要是不急,就等我们过去,反正我们隔个三天五天就得走一圈。”
李小囡眼睛亮了,“对啊,这办法好!咱们去找家客栈问问。”
“你收细布去客栈不合适吧?”王雨亭跟上李小囡。
“对!”李小囡顿住,王雨亭没收住,撞的李小囡一个趔趄,李小囡顺势转身,看着王雨亭,眼睛亮亮,“我这细布是从姑娘媳妇们手里收,她们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哪儿?针线铺?”
“针线铺一年去不了几趟,一根针能用好几年呢,赶集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杂货铺子,酱醋盐可少不了。”王雨亭笑道。
“嗯!”李小囡连连点头。
可不是,她跟着大阿姐去过几回县城,大阿姐每趟都去的地方就是杂货铺子。
“咱们商量商量,怎么样才能让杂货铺子愿意帮咱们收细布,还得让他们肯卖力,提成是最好的办法,一匹布给他们提多少钱合适?还有,咱们几天过来一趟?”李小囡看着两人,眼睛亮闪亮闪的商量道。
“你一匹细布多少钱……”
阿武一句话没说完,就被王雨亭打断,“我刚想起来,有件要紧事忘了跟阿武说,就几句话!”
王雨亭一边说,一边推着阿武往旁边去。
“怎么啦?”走出去两三丈远,阿武扫了眼叉腰看着她俩的李小囡,压着声音问道。
“咱们不是说好了,不帮她,让她这生意做不成,咱们就能回去了?”王雨亭瞥了眼李小囡,也压着声音。
“是啊!可是,咱们也不能真见难不帮吧,你看她刚才难为的,都快哭出来了,咱们真要袖手,怎么忍得下心?”阿武拧着眉。
“那你这一帮,她这生意做成了怎么办?”王雨亭也拧起了眉。
“也是,那你干嘛提杂货铺子?刚才你比我说得多多了。”阿武斜瞥王雨亭。
“我!”王雨亭卡住了。
两人大眼瞪小眼,又一起瞟向李小囡,沉默片刻,阿武拧眉问道:“真不帮她?她对咱们挺好。”
“不是不帮,你不是想回码头么,那边是大事,这边……”王雨亭再瞟了眼李小囡,“咱们要是不帮她,是不是就没人帮她了?”
“你说她一个小丫头,做什么生意?真是吃饱了撑的,干脆直接明说,让她别做这生意了!”阿武转身直奔李小囡。
“你俩商量好了?”李小囡看看阿武,再看看王雨亭。
“你哥哥是秀才,你们家那皮蛋行听说赚钱得很,你家不缺钱,日子也好过,你干嘛非要做什么生意,在家好好当你的小娘子不好么?”阿武看着李小囡问道。
“那你为什么要当男人?好好当你的小娘子不好么?”李小囡不客气的反问道。
阿武瞪着李小囡,片刻,看向王雨亭,“咱们商量商量吧,这郭巷大得很,得多找几家杂物铺子。”
第106章 亲事上门
阿武和王雨亭走南闯北,经验老道,特别是阿武,和杂货铺子的掌柜谈起条件来,头头是道,三个人又有两匹马,也就一天,就在平江城周围再挑了一个镇子,一共两个镇子,铺好了细布收购网。
李小囡掂量着她那点儿本钱,不敢多铺,她只能买得起两架织机,正好一个镇子一个。
两个镇子都隔天逢集,阿武隔一天往两个镇上跑一趟。
这样的收购得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把收购细布这事儿在姑娘媳妇们中间传开,以及让大家形成有人收细布这个认知。
这个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李小囡决定先收一个月。
这一个月就是无所事事了,李小囡已经看完了李学栋能借回来的所有书,坐在小竹椅上,托着腮看着梅姐教王雨亭结绊纽,盘算着到哪儿再找些书看。
平江城里有两三家大书坊,书坊里好多新书,可是书太贵了,她买不起。
她原本想像从前那样,就坐在书坊里看,谁知道书坊的伙计根本不让她碰那些书,她说要先翻翻看看好不好看,伙计客气倒是客气极了,就是不让她看。
要借书,看来只有一个地方了。
李小囡叹了口气。
从过了年,她一趟也没去给那位姓牛的钱先生上过课,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她有好几天没见到那位世子了。
唉,这漫漫长长的天光,好无聊。
………………………………
和采莲巷隔了两条街的桥东巷口,一辆结实大方的桐木大车停下,跟车的婆子放好脚踏,打起帘子。
一个中年妇人提着裙子下了车。
妇人四十来岁,头发梳得纹丝不乱,插了根赤金花筒簪,松花绿裙子靛蓝长衣,显得极其清爽利落。
“到前面找个不碍事的地方等我,不要走远,要不了多大会儿。”妇人交待了句,拂了拂衣襟,进了桥东巷。
到了巷口第一家,妇人推开虚掩的院门,扬声叫道:“苗嬷嬷在吗?”
连喊了两声,院子里安静无声。
妇人掩了院门,径直往巷子里进去。
走过十七八户人家,妇人站在院墙青砖到顶、院门油漆鲜亮的院子前,再次扬声笑问:“苗嬷嬷在不在这里?”
“在在在。”
随着一迭连声的答应,一个比一般女子略高,身材壮硕的妇人急步出来,看到院门外的妇人,一声唉哟,顿时眉眼全是笑。
“是余家嫂子,怪不得一早上我就觉得有喜气,余家嫂子进来坐。”
几句话间,苗婆子已经到了院门口,热情的往里让余家嫂子。
“不用啦,就几句话,跟老姐姐说完就走了,家里一堆的事儿呢。”余家嫂子退了一步,下了台阶。
“那咱们回去讲话。”苗婆子爽快笑应了句,拧过头,冲着院门里扬声道:“是余家嫂子,我一会儿再过来。”
余家嫂子等苗婆子下了台阶,和苗婆子并肩往前,直接笑道:“我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找老姐姐,是有事儿相求呢。”
“唉哟!我就等着你这个有事相求,可等了好些年了,总算有看中的了?”苗婆子眉开眼笑。
“这一趟是大郎自己看中的,我去瞧过几趟,确实不错。”余家嫂子干脆直接。
“唉哟那是真好!这就叫姻缘到了!是哪家姑娘?你来找我,这姑娘家肯定是咱们府学这一带的,这一带的姑娘,要说,可没有强过吴家姐妹的,我这是多嘴,这姻缘讲究个各花入各眼,哪家姑娘啊?”苗婆子连说带笑。
“采莲巷李秀才家。”余家嫂子自动忽略了苗婆子中间几句话。
“我就讲嘛,你眼光高,一看就看到了秀才公家,那位李秀才,还不到二十呢,都说他前程远大得很呢,您这要是结成了亲,那可是攀到高枝上了。”苗婆子甩了两下帕子。
“攀没攀的,没敢想过,咱平江城里秀才公不少,举人老爷可没几个。
“我就是看中他家二姐儿,叫玉珠的那个,能干,本份,心里又有数,难得我家大郎也觉得她性子温柔,生得又好。老姐姐也知道,我家大郎挑剔得很,吴家姐儿多好呢,我喜欢的不得了,偏偏大郎不喜欢,唉,养了个牛心左性的儿子,真是不知道多操了多少心。”
余家嫂子找到机会,再一次委婉解释。
“大郎多争气呢,年纪轻轻,家里生意全接下来不说,还多开了两三家铺子了,但凡知道的,就没有不夸的。
“李家那边,大郎跟那位二姐儿讲好了?就差过到明处了?”
“老姐姐可不能这样讲!那不成了私相授受了,就是我瞧着好,大郎也觉得行,李家可不知道,这不就是来请老姐姐走一趟,探个话,问一问么。”余家嫂子忙笑道。
“那我知道了,你放心,这事儿包在我身上。我不是讲大话,满平江城的官媒,能比我会说合的,可没几个,你只管放心!”苗婆子大包大揽。
“那就托付给老姐姐了,我就不进去了,家里一堆的事儿,等事儿成了,我带大郎过来,好好谢谢老姐姐。”余家嫂子在苗婆子家门口站住,笑道。
“放心放心!”苗婆子满口答应,将余家嫂子送到巷子口,看着她上了车,才转身回去。
苗婆子越过自己家门,径直回到刚刚出来的那家—吴家。
吴婶子正站在门槛里,贴着门框往巷子里看,见苗婆子进来,转身和苗婆子一起,一边往里进,一边问道:“她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什么事儿?”
“还能有什么事儿,她瞧中了采莲巷李家姐儿,托我说亲。”苗婆子哼了一声。
“啊?那三姐儿?”吴嫂子脸色变了。
余家大郎是她六七年前就替她家三姐儿相好的女婿。
“你放心,除了咱们三姐儿,别的,都不是良配!有我呢。”苗婆子再哼了一声。
“唉,要是没缘就算了,我这个人,你也知道,早就皈依的人,咱可不能说不好的话儿,唉,算了,是咱们三姐儿没福。”吴婶子按了按眼角。
“你瞧你,这说的什么话,我这个人可从来不讲不好的话儿,你放心!”苗婆子拍了拍吴婶子。
她做了几十年的官媒,坏了这点小事儿,吹灰之力都不用费!
第107章 六一快乐
采莲巷。
晚饭刚刚摆上来,院门外传进来一声招呼:“李秀才在家吗?”
“在家。”李学栋忙扬声答话。
“我去开门!”梅姐急忙站起来往外走。
李金珠跟在李学栋后面往外走,李小囡伸长脖子往外看。
李学栋在前,迎着迈过门槛的苗婆子,拱手陪笑问道:“请问您是?”
“唉哟,秀才公是读书人,清高着呢!”苗婆子抽出帕子,一边唉哟一边抖出去。
“这是苗嬷嬷,苗嬷嬷进来讲话,饭吃了没有?在我们家吃点儿吧,刚摆上来。”李金珠忙伸手将李学栋推到一边,上前说话。
银珠和洪家下了小定,她就跟着大堂叔,往苗官媒家去过一趟。
虽然银珠和洪二的婚书是昆山县的官媒经手见证,和这位苗官媒毫无关系,可她们毕竟住在这位苗官媒的管区内,大堂叔本着礼多人不怪的原则,专程登门知会之外,还给苗婆子送了一份中等份量的谢媒礼。
李小囡听到个苗字,站起来出了门,跟在大阿姐身后。
“我吃过了。你们姐妹可真勤快,这天都黑透了,才摆上晚饭哪?哟,就这一个荤菜,你们这么多人,能够吃吗?”苗婆子进了屋,先伸头看桌子上的晚饭。
“我家不宽裕。”李金珠陪笑道。
“你家秀才公可是要念书费心的人,不吃好可不行,你这个当大姐的,可不能太抠着弟弟妹妹。”苗婆子坐下,从李玉珠手里接过茶,上上下下打量着李玉珠。
李玉珠被她看的浑身不自在,退过去坐下纺线。
“唉哟,二姐儿可真勤快。”苗婆子夸了句,不等接话,掉头看向李金珠,笑道:“大姐儿这头发梳上去,真就不放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