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阿囡 第94节
“那细布一般得很,手指抠一抠,就能抠出缝儿来。”吴婶子接了句。
“我是问她家那细布是从哪儿来的,听说不是织坊出来的。”吴二奶奶白了苗媒婆一眼。
“那得打听打听。”苗媒婆答道。
“苗阿妈好好打听清楚,得快点儿,越快越好,我让车夫傍晚来接我,傍晚前能打听出来吧?”吴二奶奶看着苗媒婆道。
“这是咱们二姐儿的要紧大事,姐姐可得尽心尽力。这也没什么难打听的,过去问一问就能知道了。”吴婶子忙看着苗媒婆笑道。
“嗯,那你等我,我去一趟她们铺子问问。”苗媒婆站起来。
“快吃饭了,要不,姐姐吃了饭再去?”吴婶子犹犹豫豫说了句。
饭还没做好,等做好饭吃了饭再去,再怎么也得耽误小半个时辰,这是关系着她家二姐儿脸面的大事儿,不好耽误。
“我拿点儿云片糕路上吃吃就行。难得平衙头有事儿求到咱们二姐儿身上,无论如何,咱们都得帮咱们二姐儿把这份脸面撑起来!”苗媒婆一边说着,一边从桌子上的碟子里拿了十几片云片糕。
“可不是,姐姐这话跟我想得一样,无论如何,咱们都不能塌了咱们二姐儿的脸面。”吴婶子急忙笑道。
苗媒婆脚步急急直奔越阳布庄。
尹嫂子热情客气的招待了苗媒婆,至于苗媒婆要打听的这细布是哪儿来的,进价多少,这生意是怎么做的,一个字没漏。
苗媒婆一无所获,拎着尹嫂子给的十个皮蛋,一脸恼怒的出来,想想她们二姐儿还在家等着,干脆直奔采莲巷李家。
李家只有梅姐在。
梅姐老实归老实,又不傻,再说她极其厌恶苗媒婆这样的媒婆,就装聋作哑没好气。
苗媒婆只好出来,往桥东巷走了一半,越走越愧疚,什么都没打听出来,她怎么有脸面对她们二姐儿?这让她们二姐儿怎么回家?她们二姐儿这脸面往哪儿搁?
苗媒婆顿住步,掉头又往采莲巷回去,到了采莲巷巷口,看了看,坐进正对着巷口的装裱铺子,让伙计倒了杯茶给她,她要等到李家那几个妮子回来。
尹嫂子必定是真不知道,要不然,凭她的本事,肯定没有她探不出的话儿!
第143章 风起
苗媒婆横下一条心,等到装裱铺关门,坐在招牌后面的角落里接着等,一直等到天蒙蒙黑,一辆大车过来,跟在大车后面的两人下了马,牵着马进了隔壁茶坊,大车停在采莲巷门口,李金珠和李小囡一前一后下了车。
苗媒婆站起来,急步走到街道中心,突然顿住,一个转身,几步走到正准备甩鞭子催驴子走的车夫旁边,一把揪住车夫问道:“李家那俩妮儿雇了你的车?去哪儿了?”
车夫斜瞥着苗媒婆,哼了一声,正要甩胳膊挣脱她,苗媒婆摸出两个铜钿塞到了车夫手里。
车夫掂了掂铀钿,“郭巷东边的何家村。”
“干嘛去了?”苗媒婆立刻追问了句。
车夫再次斜瞥着苗媒婆,苗媒婆又递了一个铜钿过去。
“看人织布。”
苗媒婆噢了一声,刚刚松开手,突然又冲前一步,再次拉住车夫,“你送我过去一趟。”
车夫斜瞥着苗媒婆。
“不少你车钱!”苗媒婆爬上车。
“天都黑了,饭还没吃呢,不接活了。”车夫回头斜着苗媒婆。
“我多给你十个铜钿。”苗媒婆在车上坐稳。
车夫冲她伸出手,“那先把车钱给了。”
“先给一半。”苗媒婆摸出铜钿,点给车夫。
苗媒婆从何家村回来,进到平江城,已经人定时分。
苗媒婆让车夫直接把她送到平衙头家,付了余下的车钱,苗媒婆上前敲门,叫出了吴二奶奶,俯耳过去,嘀嘀咕咕说了半天。
………………………………
临海镇,码头。
点检所门口,排队等着点签筹画押的扛夫小马伸长脖子,看着前面一个年青扛夫手里那把签筹,再看看自己手里的,再看看人家的,小心的举起手,凑近去比了比。
他的签筹最多只有人家的一半!
“哎,兄弟,这都是你的?”小马再也忍不住,在前面扛夫肩膀上轻轻点了下,陪笑问道。
“当然!不都是我的,难不成还有你的啊?”年青扛夫心情极好。
“那你怎么这么多!”小马叫起来,“你看我的,比你少一半!我今天干满一整天,一会儿都没歇!”
年青扛夫斜瞥着小马,嘴角一点点往下扯,片刻,头伸过去,嘿笑道:“你们要上贡,我们不用。”
“你这话什么意思?我不上贡。”小马莫名其妙。
“你们两处发签,发两根收一根,我们就一个地方发签,跑一趟就是一趟。”年青扛夫一脸得瑟,冲小马晃了晃一把手简直握不完的竹签。
“啊?还能这样?你们这是冒领!这哪能行!你肯定过不去点检这一关!”小马瞪着年青扛夫。
年青扛夫斜着小马,再晃了晃满把的签筹,得得瑟瑟往前挪。
小马紧紧抿着嘴,盯着年青扛夫趴到点检柜台上,将满把的签筹递进去,立刻上前一步,挤到年青扛夫身边,伸长脖子看着里面的三个长衫。
三个长衫一个飞快的数着签筹,一个挨个验过真伪,一个写下签筹数目,盖上印,将那张二指长的小条递出来。
“让我看看!”小马顾不上自己的签筹了,冲上前看年青扛夫刚刚接到手里的那张小条。
年青扛夫将小条递到小马眼前,极其大方的让他看。
小马瞪着小条上的数目,直到年青扛夫捏着小条,晃着脚步往银庄去了,还呆站着没反应过来。
小条上的数目,比他的翻倍还多!
………………………………
黄显周和姚先生一人一个小马扎,面前两块土坯架了块木板,木板上放着一大海碗肥多瘦少的炖肉块。
姚先生舀了些肉汤,挑了一块瘦些的肉块,又挟了几筷子笋干,放到碗里。黄显周只挟了两筷子笋干,舀了几勺肉汤烧在米饭上,就放下勺子,招呼蹲在他俩周围的扛夫。
“小九,你有病刚好,你先来,挟两块,老赵你年纪大了,你也多拿一块,都过来,一人一块。”
扛夫们急忙站起来,一人一块肉,再分了余下的肉汤。
“托两位老爷的福,这几天天天打牙祭。”一个扛夫笑道。
“托世子爷的福。”黄显周笑应了句。
自从世子爷在码头上搭起了棚子,一早一晚都让人送这么极大一海碗或肉或鸡过来,托世子爷的福,他这人缘越来越好了。
“黄老爷,那边那些人,一趟算一趟这事儿,您听说了没有?”一个中年扛夫问黄显周。
黄显周点头。
“这是冒领,您不管管?”中年扛夫问道。
“这可不归我管,管不了。”黄显周笑道。
“我看到好几回了,点检所也不管,那些长衫只管埋头数签筹,写条子,哪能这样!”再一个扛夫一脸愤愤。
“扛夫扛活,不都是一趟算一趟?怎么你们这里非要两趟算一趟?这事儿,我还真挺纳闷的。”姚先生慢条斯理问了句。
“我们这里是临海镇,当然跟别的地方不一样!”
“我刚到这码头的时候,三十年前了,那时候虽说也是两趟算一趟,可十趟贴补两根筹,后来两根改一根,再后头就不贴补了。”年纪最大的扛夫老赵说话有点儿慢。
“我翁翁说,最早的时候,咱们这里也是一趟算一趟的,我翁翁今年七十了!”挨着老赵的一个年青扛夫接话道。
“你翁翁老糊涂了!”对面一个中年扛夫道。
“我翁翁就是眼睛瞎了,他可一点儿也不糊涂!”年青扛夫怼了回去。
“黄老爷,那位世子爷不是说来管码头的,那边那些人这么冒领签筹,世子爷也不管管?世子爷总能管得着吧?”挨着黄显周的扛夫头儿拧眉问道。
“要不,你们去跟世子爷说说?”黄显周建议道。
“这不好吧?”扛夫头儿旁边的中年扛夫接了句。
“怎么不好?他们冒领!”一个年青扛夫愤然道。
“那你去讲。”中年扛夫不客气的怼了句。
“我去就我去!他们就是冒领!”年青扛夫呼呼几口吃了饭,站起来问道:“有一道儿去的没有?走!现在就去!干一样的活,凭什么他们比咱们多一倍的筹!”
有三四个扛夫站了起来。
“黄老爷您快劝劝,年青伢子不懂事!这要惹出事儿了!”老赵急的站了起来。
“放心,没事儿,世子爷哪能跟他们计较,没事儿,你们想去就去吧,肯定没事儿,放心!”黄显周冲那几个人挥着手,示意他们赶紧去。
第144章 寻源
顾砚坐船出海钓鱼去了,留在棚子里当值的是从别业跟过来侍候的祝管事。
祝管事年近半百,一幅见人就笑的老好人模样,虽说也是一身绸子,可绸衣半旧,袖口已经磨脱了线。
壮着胆提着心的几个扛夫看到这么位管事,顿时放松下来,或坐或站在祝管事周围,七嘴八舌的说着对方不守规则冒领签筹哪能哪能,从前哪能哪能。
祝管事一脸笑,仔细听几个人都说完了,笑道:“我来捋一捋,你们听听对不对。”
“您说您说!”
“你们现在扛活,两趟算一根竹筹,可你们说的新来的那些人,扛一趟就是一根竹筹,是这意思吧?”
“对对对!咱们码头的规矩,就是两趟一根,他们这是冒领!”
“我多问一句,平江城各码头都是一趟算一趟,这儿为什么要两趟算一趟?”祝管事一脸纳闷。
“我们这是临海镇!”
“我们工钱高啊!我们工钱年年涨!”
“也不是年年涨,前年就没涨,去年也没涨。”
“那是米油都没涨价,米油价儿涨了,咱们就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