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古代爱情>吾家阿囡> 吾家阿囡 第158节

吾家阿囡 第158节

  嗯!这个机会确实极其难得。李小囡犹豫了,“怎么看?跟在你身边不合适吧?”
  “你跟着何承泽。”顾砚笑道。
  李小囡拖着尾音哦了一声。
  “你别多想,不是让你看什么,就是机会难得,看个热闹而已。”顾砚认真解释道。
  李小囡慢吞吞喔了一声,欠身往前,“正好,我也有件事请你帮忙。”
  “你只管说。”顾砚笑出来。
  “大过年的,你手下,像石磙他们是不是都挺闲的?”李小囡先问了句。
  “有什么事尽管说,人手不够那就再挑些人,我这里从来没有因为人手不够耽误事儿的例。”顾砚哼了一声。
  “那好吧。你能不能帮我查查,我们家皮蛋作坊里,哪几家有人要写字,或是上学什么的,写字或者上学的人是男是女,多大了。”李小囡下意识的压低了声音。
  “出什么事了?”顾砚立刻关切道。
  “不能算出事,就是吧~”李小囡上身前倾,“最开始,是有三四块墨头不见了,问哥哥,哥哥说他用剩的墨头也不见了好几回,这事儿奇怪是不是?家里就我和哥哥写字,就算进贼,也不会偷墨头。”
  顾砚连连点头。
  “这事得查清楚是不是,我就摔了一条墨,磨成墨头的模样,放到哥哥那只筐子里,钓鱼!”
  顾砚眉毛扬起。
  “我睡觉时墨头还在,早上起来没有了,我跟梅姐说厢房里放着账本,让梅姐看着呢,梅姐说就二阿姐进去过一趟,二阿姐那天一清早就去作坊了,阿武赶车送过去的,说就是从家到作坊,中间哪儿都没去。”
  “你二阿姐拿走了?为什么不问问你二阿姐?”顾砚兴趣十足。
  “就是因为问了,才托你查一查的。”李小囡郁郁的叹了口气。“晚饭的时候,我说墨头没了,不知道谁拿去了,墨头有什么用呢,二阿姐低着头吃饭,一声没响!”
  “这就奇怪了,真要是你二阿姐拿的,把墨头拿给别人用,也没什么不能说的,为什么一声不响?”顾砚皱眉。
  “对啊!为什么呢?是不是很奇怪?”李小囡手指在顾砚膝盖上点了几下。
  顾砚往下瞥着李小囡的手指,眉毛微挑又落回去。
  “这事儿容易,查出来就打发人过来告诉你?”顾砚问道。
  “不用不用,初三那天再说吧。”李小囡笑道。
  第240章 还是大章
  翠叶一大早起来,换了一身新衣裳,兴高采烈的出来,出了家门没多远就迎上了雨亭,听说去不成了,顿时垂头丧气。
  雨亭这一天的活多得很,传好话儿,就连走带跑赶紧回去了。
  翠叶往回走了几步,站住,往自家院子里看了看,犹豫起来。
  要是回去,她阿娘肯定让她把好衣裳换下来,再安排一堆的活儿给她,她心情不好,不想干活。
  翠叶转个身,往阿囡家走出几步,掉头往大翁翁家过去。
  阿囡家没有能说话的人,还是去找艾叶姐吧。堂姐妹中间,除了阿囡,她最喜欢的就是艾叶姐了。
  大翁翁家里已经擦洗得干干净净,院门敞开,院子里安静无人,只有艾叶在厨房里忙着洗刷收拾。
  “艾叶姐,就你一个人在家?大翁翁他们都去祠堂了?”翠叶站在厨房门口,先伸头往里看了看。
  “阿娘和二婶去对账了,你怎么还没走?你俩昨天不是说要赶早?”艾叶抖开洗好的抹布,晾在细绳上。
  “阿囡被那个晚晴叫走了。”翠叶被艾叶一句话问得肩膀耷拉下去。
  “阿囡是使心不使力,她操心的很,也忙得很。我忙好了,今天太阳好,咱们坐院子里,说着话儿折元宝吧。”艾叶笑着推着翠叶出来。
  两个人坐着院子里说着话,没多大会儿,李士宽背着手回来了,看到翠叶,站住问道:“没去县城?阿囡呢?”
  “晚晴把她叫走了。”翠叶忙扬声答道。
  李士宽眉头蹙起,片刻,嗯了一声,转身往外走。
  李士宽径直进了祠堂,叫出正在忙碌的大儿子李文梁。
  “翠叶说,晚晴把阿囡请走了。”李士宽直截了当道。
  李文梁一个愣神,“这都年二十九了……”
  后面的话李文梁没说下去,哪有年二十九还上门把人叫出去的,有什么急事不能等到年后?
  “那样的人家,比咱们懂规矩,也比咱们讲究规矩。”李士宽明白儿子的言下之意,“这个时候,晚晴一个小丫头,她哪敢,肯定是世子爷。”
  “出事了?让阿囡陪他过年?”一瞬间的功夫,李文梁就想了很多。
  “要是陪过年,一走好几天,阿囡肯定得交代一声,阿囡那孩子,心里有数的很。我不是跟你说这个,明天祈福祭祖这事儿,我想让学栋主祭,陪祭的人里头加上金珠,站你阿娘下首。”李士宽落低声音道。
  “啊?”李文梁眼睛瞪大了。
  学栋虽然不是辈分最高年纪最大,也不是长房长孙,可他是族长,由他主祭也不算错,可金珠陪祭,这说不过去吧!
  “咱们的族规也该改一改了。”李士宽接着道:“囡儿伢儿都姓李,都是李姓族人,都是祖先血脉,都该记进族谱,都该站进这祠堂里给祖先磕头上香。”
  李文梁呆了片刻,“是因为阿囡?”
  李士宽嗯了一声,“是,也不全是,这事儿我早就有想法,这对咱们李氏一族有好处。”
  “要进祠堂祭祖就得上族谱,上了族谱就得算人头,族产一向是按人头算的,这要不要改?还有,要是哪家独女无子,或是李家女携子归家,那李家血脉……”李文梁越想越多。
  “论起来,阿囡一家和李氏女携子归家有什么分别?”李士宽打断了儿子的话。
  李文梁噎住了。
  阿囡一家是入赘,确实和李氏女携子归家一样,都是女儿一系。
  “要想光大门楣,先要宽广心胸,有容乃大。”李士宽拍了拍儿子,“你去跟老二老三说说,你们兄弟要是觉得行,咱们就把各房头叫过来,一起商量商量。”
  “好。”李文梁转身进了祠堂,顿住,呆站着想了片刻,疾步进去找李文儒和李文华。
  ………………………………
  平江城。余家的花园大宅子里。
  吴大奶奶坐在藤椅上,腰后垫着只圆柱靠垫,一只手捻着只柿饼子慢慢咬着,一只手轻柔的抚着腹部,看着只穿着一件单衫,挥着木槌打年糕的丈夫余大郎,盘算着怎么说才能让余大郎给她买个使唤丫头。
  虽说她婆婆还没用使唤人,她不该越过她婆婆,可她现在双身子,诸事不便,以后生了儿子,更得有个人提手踮脚的使唤着。
  这事儿得赶紧,最好年后牙行开门就去买人,现在买了,等孩子生下来,就说喂奶太熬人,她身子弱熬不住,到时候再请个奶娘。
  吴大奶奶正盘算着,院门外,苗媒婆的声音传进来:“大郎在家吗?”
  “在。”余大郎停住,拄着木槌,眉头微皱。
  他不喜欢苗媒婆。
  “是苗妈妈啊。”吴大奶奶拖着长音,微微欠身,似乎想站起来又没能站起来。
  “哎呦你别起猛了!你这会儿月份小,最娇嫩的时候!赶紧坐好。”苗媒婆一脚踩进来,看到吴大奶奶急忙叫到。
  余大郎脸色好了些。
  吴大奶奶稳稳坐着,笑道:“那我就不起来了,苗妈妈怎么来了?大过年的这么忙。”
  “有件要紧的事儿。你阿娘呢?”苗媒婆看了一圈。
  “去寺里上香了。”吴大奶奶有几分不情愿的答了句。
  这会儿,她觉得她婆婆要是在家,挡在前面就好了,她不喜欢得罪人。
  “你阿娘有福气。”苗媒婆笑起来,拖过把竹椅子,坐在吴大奶奶和余大郎中间,看看吴大奶奶笑道:“是一桩极好的事儿!是你和大郎的大福气呢。我刚刚知道。”
  “什么好事儿?”吴大奶奶笑了。
  “咱们平江织造司黄主簿的大儿子到咱们平江城了,说是一是为了到府学附学,二是想在咱们平江城说门好亲!”
  苗媒婆说着,笑出了声,两只手拍的啪啪响。
  “你们瞧瞧,咱们四姐儿多有福气!我悄悄去看过一回,黄大郎个子这么高,眉清目秀好看得很呢!黄主簿正正经经的朝廷命官,从八品呢!”
  苗媒婆笑的眼睛眯成一条缝。
  “多好的一门亲事!要是咱们四姐儿结了这门亲事,咱们大郎这生意肯定好做!大郎想买多少织机,想开多大的织坊都行!”
  余大郎放下了木槌,吴大奶奶脸上的笑容不见了。
  “黄主簿是官宦人家,黄大郎又生得这样好,四姐儿能攀得上这门亲?”余大郎疑惑道。
  “能!”苗媒婆挥着手笑,“有我呢!我告诉你,只要是咱们看上的人家,那就得是咱们的!除了咱们,他别想说成第二家!
  “这门亲事你放心,我非得给咱们四姐儿说成了不可!
  “不过,有件事,得大郎担待一二。”苗媒婆看着余大郎。
  “苗妈妈您说。”余大郎笑道。
  “就是四姐儿的嫁妆,大郎得担待些。原本,家里备下的,她们三个姐姐再帮衬一二,就足够了。可如今要是跟黄主簿家攀亲,这嫁妆上就不能太寒酸。
  “她大姐二姐家清贵是清贵,论银钱跟大郎可没法比,这银钱的事,只好请大郎担待帮衬了。”
  “这事儿啊。”余大郎拧着眉,看向吴大奶奶。
  吴大奶奶笑道,“苗妈妈也知道,大郎在细布生意上砸了好些银钱,没见到利,就是堆了一屋子布,我和大郎手头都没有现银,得等阿娘回来,问问阿娘才行呢。”
  “也是。明儿年三十,初二初三吧,我过来跟你们阿娘说说这事儿。你们阿娘可是少有的明白厉害人儿,这桩亲事的好处,你们阿娘一听就知道了。”苗媒婆说着笑着站起来,交代了几句双身子人可得小心之类的话,告辞回去。
  看着苗媒婆出了院门,余大郎笑道:“苗妈妈真能说成这门亲事,咱们就给你四妹妹添这份嫁妆。”
  吴大奶奶阴沉着脸,片刻,呼的站起来,冲余大郎伸手道:“给我两只银角子,我去找一趟二姐姐,这嫁妆就算要添,也不能让她逮着咱们一家拔毛。”
  “那也是。”余大郎利落的摸出两个银角子,递给吴大奶奶,“好好跟你二姐姐说,这是大家都好的事儿。”
  吴大奶奶似是而非的嗯了一声,进屋拿了件丝绵大袄,去平衙头家找二姐姐说话。
  ………………………………
  年三十一大清早,李学栋和李金珠被叫进祠堂,排演祭祖。
  李小囡和翠叶站在后面看了一会儿,觉得无趣,出来去看戏班子排戏祭神。
  年三十晚上,李小囡一家七口人,和翠叶一家,都聚在李士宽家里,热热闹闹吃了顿团圆饭,天交子时,一人吃了几个饺子,换了衣裳出来,进祠堂祭祖。
  李家不算望族,可也有大几百户两三千人,今年男女都入祠堂祭祀,小小的祠堂根本站不下,从祠堂里一路排出去,东西大街上排的满满的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