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高考前,我在科学圈火爆了 第45节
菲尔兹奖隆重揭晓,荣耀加身的四位菲奖得主下了台后,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也进入尾声,拉瓦斯做开幕式结束致辞。
不过,没想到,这位理事长在一番活跃气氛,数了菲奖得主,以及其他其他大佬的贡献后,他突然话题一转:
“这四年中,还有诸多为数学进步做过贡献的各位学者,数学因你们而繁荣。每一次的数学进步,总是让人高
兴欢呼的。
比如说,今天,我想插个题外话,借此在这个舞台,要感谢一位今年屡次为数学做出巨大贡献的明珠,从四月到七月,接连力破周氏猜想,孪生素数猜想,以及刚刚确认证明的波利尼亚克猜想,以及她给数学界带来了,即将惊艳世界的无限群证法!
我为她的年幼而感叹数学的年轻,我也为数学联盟僵硬的规定,导致不能在今年授予她菲尔兹奖而感到遗憾,我想在这里,借此机会隆重向世界介绍一位来自东方的数学天才,东方明珠,她就是吴桐,为表对她今年出色表现的感谢,国际数学家联盟将在本年为她颁发拉马努金奖!
拉马努金奖因她而荣光闪耀!”
拉瓦斯慈和的看向吴桐的方向后,又风趣的面向台下众人:“抱歉,我提前透题了,但是,请原谅我的高兴!”
“让我们期待,数学永远年轻,无限进步!”
“吴桐,吴桐,拉瓦斯理事长说,你获得了本年拉马努金奖!”周文平和李轶生压低声音欢呼道,他们本来有些遗憾,吴桐的成果没有足够时间的发酵,今年与菲尔兹奖无缘,不知道中华什么时候能有真正属于中华的菲尔兹奖得主!
但是,没想到,拉瓦斯理事长会在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结尾这个荣耀时刻,特别夸奖了吴桐,这已经让他们无限光彩,更想不到的,还能在这里意外得知,吴桐荣获本年的拉马努金奖!
拉马努金奖啊!这可是拉马努金奖,只颁发给未满45周岁、做出杰出科研工作的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数学家国际大奖啊!
吴桐的第一个奖项,居然就是国际大奖,消息传回国内,大家估计都要乐疯了!太高兴了!
第104章
刷新
开幕式结束,若是说今天最闪耀的,除了几大奖项七位得主外,那就非吴桐莫属。来自国际数学家联盟理事长,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无限赞扬。
来自全球各国各地的数学家,真真正正认识到,这位几乎要预定菲奖的天才女孩,吴桐之名,闪耀国际,三大猜想,是她最好的勋章。
几乎大多数能为的数学家,在会议结束后,第一时间就是登陆icm官方网站,下载查阅吴桐本次大会的主题报告。
一目了然的主题,再次给世界各国数学家带来震撼性的冲击,这才几天,继孪生素数猜想,波利尼亚克猜想也被她正式攻克了?
“很高兴能见到你,年轻的孩子,吴桐女士!”国际数学家联盟理事长拉瓦斯和国际数学家大会首席约翰鲍尔斯笑着和吴桐打招呼,这声女士,是对吴桐的平等重视。
他们觉得miss称呼吴桐,太过轻飘。
“您们好,拉瓦斯理事长,鲍尔斯教授!”
互相的问候后,鲍尔斯笑着嘱咐吴桐道:“原谅我,因为你的惊艳成功,将你的报告时间临时调整成一个小时的报告,时间在三天后的下午两点,一号会场,让大家能够更详细聆听你的精彩报告!”
“感谢您们的费心和关爱!”吴桐在一众师长的激动中致谢,心中也是雀跃欢喜升起,这是她意料之外的荣幸。
送走了两位特意来认识下吴桐的负责人,周文平和李轶生激动的对拳,还记得放轻动作,轻轻拍了拍吴桐肩膀。这是他们的掌珠,可不是那些皮糙肉厚只剩傻力气的臭小子。
四十五分钟调整成一个小时,这是飞升的质变。
国际数学家大会,国是个开放共进的平台,除了面向一般学者的十分钟报告会,任何与会学者,都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分组上申请,谁都能上的趣味活动。
四十五分钟和一个小时的报告是截然不同的,若是说四十五分钟报告是国际小有名气的学者,报告他们的成果或者新进展的界限,那么一个小时报告的报告人,就是国际知名乃至顶尖水平的大佬,或者有高质量杰出贡献的特别人才,才会受到邀请的高质量报告会。
每一届估计数学家大会,四十五分钟报告会按照不同分组,有160场,而一个小时报告,仅仅只有二十人能够得到邀请,这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恭喜,吴桐,恭喜了!”徐晨阳、张守武教授等一众刚认识的学者、中华数学学会长沈院士,鲁大的彭教授纷纷向吴桐贺喜。
吴桐这是一步迈到了近乎登顶的荣光里,这是属于中华人的骄傲。
沈跃华在心里,把吴桐的事情重重打个记号,归国后要加紧提议讨论了,吴桐已经在国际上以拉马努金奖开端,后续各种奖项必定是少不了的,然后,至今为止,国内还没给吴桐颁发任何一项奖项,这不是让国际上看笑话吗!
对于这样的特殊天才,国内少许的论资排辈风气,最是不能有。
当然,估计他不提,京大那帮子护犊子的,也已经在运作了。在国内数学界,京大数院还是很能说得上话的。也不怪人家京大人积极,实在是人家孩子表现的极度惊艳,配得上国内诸多奖项!
那些奖项颁发给这孩子,不是这孩子的光辉,而是那些奖项,因吴桐而光彩!中华数学未来,还是要看这些年轻孩子,他作为中华数学学会会长,锦上添花的倡议,是他的责任。
“期待你三天后的报告会!”陶哲轩等人临行前笑着,直白的竖起大拇指期待。
拉马努金奖,是个很好的开端,他们之前都曾在比吴桐年纪大一些的时候获得过,吴桐刷新了这个奖项的最小年龄,或者说,不意外的话,数学界奖项最低年龄,可能都要被这个小姑娘一一刷新了。
相继和几位刚打过招呼的顶尖大牛致礼,又有新晋菲奖得主认识了下,吴桐这才得以随着师长回了酒店。
晚上六点到八点的欢迎晚宴上,自然又是一番的热闹非凡,吴桐在这个平台上,着实认识了不少国内外顶尖知名学者,浅浅的交流,都有不少思维碰撞的火花闪现,这让吴桐不由的更期待,明天正式开始的轮番报告会。
第二日,周文平安排李轶生随同吴桐一起,一众中华参会者就兵分几路,各自循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参与报告会去了,这些报告会,可以说是数学各方向最前沿的成果分享,还是成果作者本人亲自阐述,这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他们很多都是自费,或者学校公费派遣培养学习的。
不多用心,岂不是浪费辛苦得来的机会!多收获一些,会去总结总结心得体会,指不定还能发一些国内不错的期刊,这些都是履历。
不少人高兴之余还是少不了心酸的,毕竟,不是谁都能像那位天才同学一样,上来就是接连的世界难题震撼世界,任何界限在她面前,只有破格,多少人都会为她想到前面去。
他们的履历,还是要他们自己一点一点儿积累丰富,这是晋升的必要。
数论、代数几何、偏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及常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共有二十个分组,每个分组,都有精彩讲述,近乎两百场的讲述,足以让不知道该怎么区分的人眼花缭乱。
吴桐显然不是没有明确目标的,贪心想把所有报告都听一遍显然是不现实的,不同分组之间是有时间冲突的。
她提前研究了下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在排除那些数学历史,以及她目前不是很紧迫需要的版块,做好了满满的规划。
“李老师,你自己也挑着喜欢的版块去听吧,我就在会场,不会去别的地方,不用一直跟着我的!”吴桐和李轶生建议道,她和李老师重复的报告版块不算多,不必要让李老师为她浪费时间。李老师也是来学习的,别因她枉费机会。
第105章
模型
“行,那咱们到点儿电联汇合!”李轶生点点头,吴桐不是三岁小孩子,他们就是担心吴桐的安危问题,也不能跟得太紧,省得孩子觉得不自由,容易逆反。
大会会场安全还是有保障的,吴桐不是任性的孩子,不出会场,说到做到,他还算放心。
“遇到什么问题,千万先别和人起冲突,及时联系我们!”分开签,李轶生再三交代道。“我们的电话,都保持开机状态的。”
会场礼貌要静音,但不影响他们铃声改成震动,握在手里容易感知到。本次大会,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看护好吴桐。
“没问题!”吴桐比了个ok的手势,向着她第一个目标,偏微分方程的报告进发,研究流体力学,偏微分方程,是必要的内容。
“解的存在唯一性,可研拓性,以及关于初始条件的依赖性,进一步考虑,线性方程”动力系统与常微积分方程的报告会,正是来自国内的傅教授在做报告。
吴桐悄悄地到场,找了个不惹人注意的角落,静静认真的听着,时不时做些重要记录,或者对思维碰撞激起的片段感悟记录。
隔行如隔山,她在数学上的积累可以说得上国内顶尖,但是在动力学或者说是发动机这个版块,那就是纯纯新人小白。
网上找的资料大多泛泛不精,从泰山回去后,她又从京大渠道以及国际渠道找了不少这个板块的书籍资料。
细细研读,理论知识版块,看得懂倒是能看得懂,但是所见所识、基础过于浅薄,她觉得自己还是属于空中楼阁,没正式入门。
当时看到这个分组的标题,吴桐就感兴趣的安排时间过来听了。
“根据动力转化模型”
报告的最后,吴桐轻轻一点脑袋,感觉自己有些被点醒了!她干嘛要在动力学的圈子里为难自己,将之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个数学模型不就好了?数学才是她现在的基本盘。
她想要达成的目的,又不是要从零到有建造一个新发动机,而是寻个优化方向角度,以数学模型,计算推演出出更优的参数,这才是她的强项!
真的有些本末倒置,事倍功半,被固有思维限制了!
不过,对动力学的研究也不算白费,转化问题也需要些基础知识,最近对流体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与日俱增,她的想法,已经渐渐从最开始兴致突起的发动机,延展到目光所及的版块。
几个参数跃入她的思维,吴桐垂首在笔记本上行云流水的验算开来。
以中轴线为水平,设风阻为x,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长度18.90米,翼展13.56,高度5.08米,机身面积78.04,空重
矩形横截面冲击力为,中等后掠角,计算得到,中机侧面内倾角为35度同步升阻比
根据她曾看到的部分参数,吴桐开始转变数学问题,化做数学模型计算着,转化为理想数据。因着涉及敏感问题,吴桐很多称呼直接用了代指或者圈了特定符号,整个繁复的计算推演,也就成了只有吴桐能够看得懂的密文,
一旁,是一位跟着老师来学习的西方学生,侧眼不经意看见了吴桐的感悟笔记一角,不由瞬间惊惧收回视线,看不懂看不懂,这是哪里来的大佬,东方人数学都这么厉害吗?
这随便碰到的东方学生,都这么牛!那名震国际的吴桐,又是何等状态?无外乎,今年那位堪称碾压式崛起。
报告结束,吴桐合起笔记本随着人流出了会场,在入口处和李轶生汇合,回了酒店房间。
这已经是开幕式后第二天下午,吴桐在今天最后一场报告得到了些感想。
吃罢饭,和李老师告知了下,她明天中午要为下午报告会的做做准备,顺便整理下这几天所得,明天中午就不出去了,不用等她。
回房后,吴桐仿佛发现了个新玩具的孩子,继续开始饶有兴趣计算起来,补足下午初步搭建的数学模型空缺。
在只有自己的绝对空间里,吴桐没再多做掩饰,随着她的演算,并拿起尺子尝试作图,半边模糊的飞机外形在她手下逐渐成形,计算出来的数据,被她一步步标在应有的位置上。
猛禽f-22,当代极为先进的战斗机,2007年正式具备服役战斗力,曾是多少国家,日夜防备它突然超视距出现,降维打击,霸道占据制空权优势。也是中华诸多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想要追赶超越的存在。
吴桐对它的印象和数据,还是来自于未来记忆中不经意的浏览,之前静静在她记忆中蒙尘,今天的报告会上,她突然间被触动,不经意延展联想,唤醒了这点儿记忆。
她开始根据最近所学,从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角度,根据记忆中扒拉出的部分数据,转换成数学模型,再配上绝对方向和绝对推演能力的配合,开始逆向还原外形数据。
部分数据可能与原版她缺失的精确数据不符,但这是吴桐基于力学,动力学各种角度转化出的数学模型下,计算出来的最优数据。如果与原版数据不符,吴桐有这个自信,她的数据才是最优选择,真实机型没有做到,或许与材料和工艺条件还达不到上最优数据有关。
她这会儿其实还没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给自己的定义,只是只是刚好恰逢时机,做点儿验证性的推论演算而已。
8.23日,下午一点,一架具备完整形状的战斗机图作,诞生在吴桐的笔端。
脊形前体,锋利的边条翼,机身、机翼,二元矢量喷口机身布局图出现在平面图上,详细的数据密密麻麻以箭头引导标注在上面。
除了大致的战斗机外形,吴桐还进一步计算了发动机的推重比又从材料学的角度,去计算分析了机身材料的最大承压,密度,质量,在有限机身自重下,目前哪些材料最接近?手里的数据有限,吴桐只能尽力去模糊推演个大概出来。
钛铝合金吗?
第106章
登台
吴桐隐约有些材料匹配方向,只是这些方向,还是需要实验室内去操作验证,有进一步数据之后,她才能更精细的去判定方向推演下一步。
一种新材料的诞生从来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是不知道多少科研人员,孜孜不倦,夜以继日的钻研,经历不知道多少次的失败,还要有那么点儿幸运,才有灵光一现的成功。
她虽然有了相当于辅助快进的搭配,但是,显然她还没神仙到能无中生有。
材料的配比,制作工艺,还是要具体尝试过,她才有更进一的数据,以此为依凭,更深入制备。或许,回国后可以问问学校,能不能让她借用下学校的材料实验室试试?
有绝对方向判定在,她觉得,她还是有些成功的保证在的!
想着曾经有所耳闻的一些危险传闻,吴桐觉得,她鼓捣出的这点儿东西,虽然不算什么绝密,但是人在国外,还是多点儿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