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焦大年岁也不小了,史苗这几年,从京城到金陵,又从金陵到京城,都没把他扔下。
  而今基本上不派他事。
  这焦大原先是宁国府过来的,最是知道贾珍脾性。
  史苗明白,老头子忽然提出要干活,肯定不单是为了赶车。
  焦大也不是头一回给史苗当眼线了。
  史苗点头:“难为他有这片心,他身子也还硬朗,让他去就是。”
  焦大这种人,过于耿直,说话有时不中听,越是这时候,越需要耿直不怕事的。
  贾敬新奶奶那边比贾珍省心,去看过母亲,当天就回来了。
  也不敢在外面表现出来,只敢偷偷抹泪。
  还是史苗发话,让她只管尽孝,想留着侍疾,只需派人说一声就成。
  李珍儿亲自来磕头道谢,也不敢留在家中侍奉,只是每日去得早,回得晚,人又消瘦了不少。
  反正听跟着一起去的婆子说,李家太太估计熬不住了。
  史苗等人正可怜贾敬家这一个,还有一件事,叫人跟着心里不太踏实。
  史苗正眯着午觉,听见有人小声喊自己。
  “老太太……”
  睁眼一看,两个儿媳都在。
  史苗醒了醒瞌睡:“怎么了?”
  两个儿媳这样来吵自己,别是贾珍出了事。
  老二媳妇道:“照管珍奶奶的人说,她怕是有喜了,要请个大夫瞧瞧。”
  说着,老大媳妇也忧心忡忡捏着帕子补充:“她们说,昨个儿和今天都吐了,婆子说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像害喜的样子。”
  史苗顿时坐直了。
  有些事不摆到明面上,是大家的默契。
  对于贾珍的人品,谁都不放心。
  起先知道是贾珍护送上来的时候,她们就觉得不妥。
  不过史苗觉得不能现在妄下定论。
  当下又没什么亲子鉴定。
  而且贾敬也没老到不能生育的年岁。
  现在就胡乱猜测,对谁都没好处。
  “难为她一路这样,真是不精心,要是你敬大哥知道,肯定不会放她来,既然这样,更应该请太医来看看。”
  史苗先定了调子。
  这位珍奶奶的孩子,肯定是贾敬的。
  荣国府就等人回来请太医瞧一瞧,那头李珍儿派了婆子回来传话:
  “老太太,我们奶奶今儿留在家里全一番母女情分,特意让小的来回,暂且不回来了,让老太太勿念。”
  大约是她母亲不好了。
  荣国府两房的奶奶都不太安心。
  若真是有喜了,这样折腾出了事,对着宁国府贾敬那边,更不好交代!
  史苗这时候也不能强行把人请回来。
  “她身边这么多丫鬟嬷嬷,总有人生养过,让她回来,更不安心。”
  众人只等作罢,史苗也不能干等着:“她年轻,有了是喜事,你们瞧着再安排几个人。”
  二房媳妇关氏也拿不准,肯定月份浅,最容易出事。
  愁得很:“也不知几月了,胎相好不好。”
  大嫂周氏捏了捏荷包上的穗子:“与我们不想干,好生照顾着就是。”
  最难说清楚的月份,就连太医也不一定号得准确无误。
  未免横生枝节,谁都别提。
  两人有默契的对视一眼,点了点头。
  就是这一夜半夜,派去的嬷嬷回来汇报情况。
  “嗨!那李家老太太,还以为没了,都装殓了,居然又活了,把人吓得半死。”
  类似的事以前金陵甄家老太太也出现过,深度休克以后的假死状态。
  史苗不敢耽搁,赶紧叫人把贾敬的新奶奶接回来,又让请太医号脉。
  果然是有了约莫三个来月的身子。
  史苗特意过来看她:“好好养着,还好没出事不然老太太如何向敬大爷交代。”
  李珍儿红着眼抹泪:“是我叫老太太操心了,只是念着母亲……”
  旁人也安慰她,吉人自有天相,这回阎王不收,肯定就好了。
  劝了几回,这位新奶奶才好些。
  史苗却还是不太放心,找来大儿媳私下问:
  “太医说的,当真是三个月?”
  第124章
  这里谁都不懂医术,不会脉息,问了侍候的婆子丫鬟,和这位奶奶的经期大约也对得上。
  周氏让婆子去领太医的时候,特意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只要是有脑子的太医,为了后面不生龃龉,大约也知道该怎么斟酌答话。
  听见史苗问,周氏只能做出笃定的样子:“太医是这么说的。”
  这样倒是和宁府新太太从金陵出来的时间大致对得上。
  既然有了太医发话,有些事就要一口咬定。
  史苗再次强调:“可管住了人,别让说出不该说的。”
  大儿媳妇配合的点头:“那是当然,老太太,咱们家也该赶紧写了信带到金陵去。”
  于是史苗命人写了书信,快马加鞭送去金陵,告诉贾敬这个好消息的
  同时,顺便看他如何安排。
  本来这位珍儿新太太就是来探亲的,她母亲当下半死不活,自己怀了身子月份又浅,不可能当即就叫转回金陵去。
  荣国府这边也觉得难办得很。
  二房奶奶道:“这回可就难办了,你说这人留也不留,当下行动不便,路上又远,若把孩子生在京城,也是不妥。”
  史苗早就想好了:“她来的时候,正式最难耐的季节,养几日身子稳了,天也不热,再走不迟。”
  就算她荣国府不介意留,宁国府那边肯定会想法子把人接回去的。
  大儿媳也愁:“听人说,李家老太太又耗着,好不了,也死不了。”
  最怕宁国府那边真来人,李珍儿又舍不得母亲,不敢走了。
  二儿媳却道:“她是个懂事的,已是全了母女之情,也要顾着自己。”
  要是这是个男孩儿,这位奶奶的位置是真真稳当了,将来还能有个依靠。
  珍哥儿那样子,又不是从小养着,以后能面上孝敬着就不错了。
  李珍儿知道自己有喜,心里也十分高兴,众人观她举止,倒也将先前的疑窦减了好几分。
  她闲着是客,又不好再往娘家病人堆中去。
  她老娘知道女儿有喜,心情一好,反而病症有了几分起色。
  真是样样都在变好。
  李珍儿时常来史苗屋里说话:“探春妞儿真是可爱。”
  一干婆子媳妇都道:“要不了多久,奶奶也能自己生养一个了!”
  她初为人母,听了这样的话,自是愈发欢喜,不自觉抚着微微显怀的肚子,笑得一脸温柔:
  “老爷来信说,让我八月底走,留在这边和婶娘团圆一回。”
  史苗点头:“他这个安排好,八月里咱们玩一回,你再慢慢回去。”
  八月以后天凉爽,雨水也不多,贾敬这个安排还算有几分良心。
  贾敬不急着让媳妇回去,贾珍却是要先走一步,特意来向史苗辞行。
  贾珍恭敬的向史苗行礼:“父亲说有事要我去,孙儿特来向老太太请辞。”
  史苗也说不出什么来,只能叮嘱:“一路小心。”
  贾珍知道这边老太太早十来年就不喜欢自己,不过老太太比较讲道理,起码不会像是家里那个老子一样,说骂人就骂人。
  贾珍心里存着事,赶紧收拾东西走了。
  当日只有贾赦得空,去送了他一程:“若是快点,还能赶得上中秋。”
  贾珍骑在马上,拱手笑道:“正为着这个,不能让父亲一人在金陵,我这做儿子的要赶回去尽孝,侄儿这就去了,叔叔保重。”
  贾赦送了人,回到家中和母亲汇报,哪知贾珍走后第三日,他在京城犯的事就被抖搂出来。
  史苗听了恨得猛一锤塌上的软垫:
  “作死的东西,我就知道,他不会平白无故走的这么干脆!”
  大儿媳周氏如此生气,有些悔恨自己话说得太直,反惹得母亲生了一场大气。
  忽然听见脆生生的:“黛玉来了!”
  小黛玉的声音,但见帘子一动,贾赦抱着黛玉进了屋子。
  黛玉今日穿了一件杏色提花缎的小袄,下面红裙子上绣了一圈牵牛花样,脚上一双虎头鞋,顶上还坠着两个小铃铛。
  黛玉一动脚,那铃铛就叮铃响起来。
  周氏暗自念一声佛,救星来了。
  黛玉人小鬼大,指了指下面,又支使起贾赦来:“舅舅,我要下去!”
  贾赦只能把孩子先放下去:“好好,放你下来,刚刚小嘴甜,现在见了外祖母,马上就不要舅舅了!”
  小黛玉一落地,果然迈着小短腿就跑到史苗跟前要抱抱。
  史苗把她抱起来,和自己挨着坐,把手边的美人锤给她抱着玩。
  转头就问贾赦:“你妹妹呢?”
  贾赦道:“她去那边了,我先把黛玉截了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