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经由先前的变故,谁也不知道将来前程在何处?
  贾赦先得了点消息,赶紧回来告诉史苗:“妹夫差使定了,开封旁边的县,也算个不差的地方。”
  还好,不是个不毛之地,也算文风蔚然,史苗像在自我安慰一般:
  “都是这样一步步上来的。”
  不过贾政就没那么好的差使了,贾赦蹙着眉头:“宫里的意思还是让二弟去工部办事。”
  原著里贾政好歹还是个五品工部员外郎。
  而今的贾政差使,说白了就是工部最末流的办事员。
  皇帝陛下容不下一家子出两个人。
  就连史家,现如今也暂避锋芒。
  贾政经过那件事,也不奢求,只说还能留在京中尽孝,聊以宽慰自己。
  荣国府众人虽舍不得,但也说不出将黛玉留下陪老太太这种话。
  黛玉也是林如海和贾敏的命根子,正如史苗所言,孩子跟着父母长大,才是最好的。
  送别那日,史苗领着贾家四兄弟并贾探春都送出城去。
  几个孩子着实哭了一回,到家中仍是不歇。
  好在经过先前的波折,一切似乎都顺利起来,林如海上任知县是个能办事的官,故而他到任上的情形比预料的好上许多。
  一家子来信说已经安顿下来,贾敏见那边也似姑苏文风盛行,预备兴办义学。
  贾敏的信来了几次,她们出去的第二年,白琪向史苗请辞:
  “太太,先前得了姑奶奶的来信,我想带着湘湘往开封走一趟。”
  史苗答应得很干脆:“去吧!倘若我再年轻几岁,也同你们一起去。”
  白琪去年就想走了,也是为荣国府的哥儿姐儿挑到了好先生,这才选择上路。
  史苗亲自点了妥当人跟着去。
  白家母女动身没几日,荣国府府上忽然收到金陵宁国府的消息。
  贾敬又要娶妻了。
  史苗懒得看信,问大儿媳周氏:“敬大爷那边又看上了哪家姑娘?”
  周氏便把情况一五一十说了。
  原是金陵一个七品小官之女,今年只得十七岁。
  史苗心里暗自唾弃,贾敬这年纪,都够当人爹了!
  史苗当即就提出反对:“我看不成,未免太年轻了,比珍哥儿媳妇还小。”
  可是史苗又不是贾敬最顶头的长辈,她说什么,在宁国府并不顶用。
  两人便都默契的不谈这个话题,史苗又问两个儿媳:“先前听你们说过一嘴,隔壁甄家又想送谁进宫来着?”
  史苗这也属于明知故问了,甄家想送进宫里的,肯定就是元春。
  二儿媳道:“就是生在大年初一那个,三房的大姑娘……我瞧着……”
  关氏说着叹了气:“这样一个姑娘送进宫,也太苦了。”
  皇帝这个年岁,真拿去充盈后宫,简直叫人看不下去!
  况且甄家那边送去也不是正经走当娘娘的路子,而是进去当女史,往后的路更难说。
  史苗盘着手中那串菩提子,眼皮有点沉:
  “甄家宫里有个娘娘,总比独独把姑娘送进去有把握,所以才想着一试,先前留着姑娘,兴许也想着押宝,而今姑娘年岁等不了几年,才定了计策。”
  现如今甄家里面有人牵线尚且艰难,原著里的贾元春自己在宫中那么多年,肯定熬得很辛苦。
  等荣国府那边再得知元春的消息,人已经被进宫去了。
  不知元春小姑娘在进宫前,经历了多少事关家族兴盛的洗脑。
  徒有一声长叹。
  甄家三太太却是对荣国府热络,这回过来带了宝贝金孙甄宝玉。
  甄宝玉穿着织锦红带金的衣裳,唇红齿白,要是再圆润点,和年画上的福娃娃也差不了多少。
  果然长得十分讨喜,脖子上挂着通灵宝玉的璎珞,上来就给史苗磕头。
  “给老太太请安。”
  贾母一偏头,丫鬟绿柚上前给甄宝玉送上表礼。
  甄宝玉看见她长得标志可人,年岁不大,看美人的心思却不小,眼睛直勾勾盯着看。
  嘴儿也甜:“多谢姐姐。”
  还好这孩子知道不是自家,没胆子大到上手去摸。
  绿袖被看得不舒服,蹙了蹙眉,回身就站到屏风后。
  甄家三太太笑:“我们两家住得这么近,早该经常往来了。”
  “哥儿姐儿们忙着读书,平日里倒是不得闲。”史苗见甄宝玉,忽然画风一转:“你家哥儿如今读了哪些书?”
  史苗可不想甄宝玉惦记上荣国府,毕竟人家是神瑛侍者转世,史苗怕自家承受不住这份业力。
  所以史苗尽可能减少两边交集,专门捡着甄宝玉不喜欢的东西问。
  甄家三太太连忙自谦道:“他身子弱,如今学了些字,不敢和府上相比。”
  史苗也笑道:“哪里的话,咱们都是读书人家,那些穷苦人家没条件,我问这个,不过希望哥儿多多珍惜能读书的机会啊!”
  甄家三太太连忙换了一个话题:“老太太家三姑娘如何不见,上回她见衣裳上花样子好看,还和我讨花样子呢!”
  听见祖母提到荣国府的三姑娘,甄宝玉小小一个,眼睛都亮了。
  史苗看在眼里,心中暗暗冷笑,脸上却无懈可击:
  “她今日有功课,年岁小写得慢,学好了才出来。”
  第131章
  史苗自己在京城命妇圈混了这么多年,甄家三太太那点心思一看就明白。
  也不单甄家,大部分人家都一样,若家里有个儿女的,看见年岁差不多的姑娘小子,就会动了婚配心思。
  甄家三奶奶问探春,肯定也有考量的意思。
  这一世甄家的宝玉和贾家的探春不是兄妹,从年岁上,婚配是相当的。
  自家姑娘还小小的就明目张胆被惦记上,史苗心里膈应。
  好
  在甄家三太太也识趣,没继续再问,史苗也不提孩子的事,只问甄家其他人如何。
  留过一回饭表示亲近,送走甄家来客之后,又回一次礼。
  史苗不喜甄家,还是耐着性子,实在因为有件事她一直放不下。
  原著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从秦可卿房里去的。
  原先宁国府现在是甄家的地方。
  也不知去太虚幻境的入口是不是像网络游戏中副本秘境的开关一样,只有特定的时间环境才能触发。
  若两家真不往来,史苗可就没由头过去了。
  要说那宝玉确实与旁人不同,年岁小,说话主打一个随心而言。
  他来荣国府一次,回去就说荣国府看起来推崇学业,实际上以学为由沽名钓誉。
  听说还被他父亲好生用戒尺修理了一回。
  史苗听闻也只当个笑话听,宝玉这孩子本来就离经叛道。
  况且那天她故意这种态度,甄宝玉回去说出这话也不稀奇。
  没说出禄蠹已经很客气了。
  史苗不生气,但家里几个哥儿姐儿听了课不依。
  史苗还劝孩子们大度一点:“且随他去,一个刚上学不久的孩子家家,与他计较什么?”
  贾瑚可是拳头有点发痒,那小子竟然敢冒犯祖母。
  咬着牙忿忿不平:“只看他年岁小,再过几年,我断然不会轻饶他!”
  再过几年?
  再过几年甄宝玉应该会有更惊人的言论吧!
  史苗还挺期待的。
  京城的日子忽然平静起来,大约上次淑妃娘娘同伙造反一事有极大的震慑作用。
  京城官场总体来说风平浪静的。
  史苗闲来无事,研究更新火器,改进显微镜献上去,可皇帝似乎没多少兴趣。
  尤其火器,原本装备以后能很大提升战力。
  但过于厉害的武器反而遭到了圣上的忌惮。
  这样一件好物,竟然被扔进库房中冷处理落灰。
  所以史苗明明研制出来用流水驱动的纺织机,却没有献上去。
  这种织机产出的布质量有限,和宫里贵族们用的布料天差地别。
  那些人用不着,怎么会上心?
  倒不如再将纺纱等工艺都改进起来,将来能达到商用以后试着投产。
  现在的效率,还是不如织布熟练工。
  政局的稳定给林如海的仕途带来了切实的好处。
  出任县官两年,圣上就直接给他升了开封知府,特命不必进京述职。
  林如海知府也当得四平八稳,看这势头,知府任期一满,肯定还要升迁。
  贾敏黛玉和荣国府来信频繁,她们娘俩在开封比在京城自由得多。
  义学办得风生水起,听说黛玉还学会了写状子,又跟着一个老太医学点皮毛医术,生活丰富极了。
  贾瑚和贾珠渐渐长大,虽然学上得不错,只看如今贾政的境遇,家里只能暂避锋芒,暂且歇了让他们去考试的心思。
  今年贾瑚和贾珠不太高兴,原先家里预备让他们去给姑母送节礼的,临了却变了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