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史苗知道儿媳的话没说完,又让湘云和探春好生去完成功课,叮嘱下人们送黛玉出门回家。
  孩子们走了,史苗才又问:“还有什么没说的,现在只有我们娘儿几个,大可不必瞒了。”
  周氏这下才说道:“说是那秀云姑娘已经珠胎暗结,那边是要纳进去当姨娘呢!”
  史苗冷笑:“所以她的意思是想要咱们府上出面,不让纳这个姨娘?”
  两个媳妇都不发话,垂着头眼观鼻,鼻观心,等于默认。
  有点荒唐,贾姝都出阁这么多年,她自己也生了两个儿子,丈夫年纪也到能纳妾的时候,荣国府没有拦的立场。
  贾姝自己的筹谋并不难猜。
  史苗知道贾姝怕这个姨娘又生出一个儿子来,将来一旦成才,肯定会和贾姝所出儿子的家产里分出一份。
  更有一点,贾姝咽不下这口气。
  真咽不下这口气,贾姝一开始就不该来求荣国府,大概以为这样能讨好丈夫,将来压人一头。
  现在又后悔了。
  按理说这件事算不上光彩,当下解除侍读的危机,爱办什么都低调的办。
  贾姝还想把荣国府拖下去。
  史苗有点不高兴的:“此事于情于理,我们都管不着,她也当这么久的家,早就该自己拿主意了。”
  史苗打定主意不管的。
  别说贾姝那个女婿,林如海现在要纳妾,史苗也会劝贾敏离了自己过。
  可贾姝显然是不想离也不可能离的。
  史苗真掺和进去,将来贾姝没准还和丈夫抱怨母家多管闲事。
  所以史苗这回绝对不多管了。
  两个媳妇看老太太是这个态度,心里也有底,她们就怕老太太因为素来疼爱女儿,要为贾姝强出头。
  这事贾府管不得,两个儿媳顿时心口石头落地,各自忙去了。
  反正贾姝那边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礼节低调的纳了姨娘。
  史苗听说薛宝钗进宫以后,并没有去给公主当什么伴读,反而顶了甄妃娘娘那边宫里的一个缺儿。
  原先说好以后等公主出嫁,大约宝钗就能得一份好亲事,而今又说今后甄妃娘娘会给她指婚。
  一门将来能让薛家飞黄腾达的好亲事,就像是吊在薛家面前的胡萝卜,支使着薛家赚钱为甄家干活。
  史苗都不想戳破。
  薛家有那个薛蟠在,就算薛宝钗真得了一门好亲事,多半也要黄。
  甄家的元春,在太上皇宫里当掌事宫女。
  薛宝钗以为自己进宫,大约也像是元春姐姐一样。
  当公主的侍读,做的应该是伺候笔墨之类的活计。
  哪里知道她进的甄妃娘娘的宫里,作为甄家送来的人,宝钗没得到多少照顾。
  分配的活计甚至算不上轻巧,而今跟着嬷嬷负责一院的掌灯熄灯。
  几个宫女住着一处,连睡觉的姿势和方向,都不能乱动,更不用说其他宫里走动,和到贵人跟前说话。
  宝钗只叹怪不得说深宫如海。
  原先她进宫之前,踌躇满志都想着要如何结交,如何收买,如何让贵人们看重,将来能帮着家业振兴。
  当下却举步维艰,只能过一日看一日。
  日子就这样过了一年
  薛宝钗父亲过世的消息传到京中时,过了大半个月才辗转到宝钗耳中。
  宝钗悲伤不已,大约为了安抚她,宝钗得了一个到元春手下做事的机会,总算不用每日点灯熄灯。
  这一年的春宴,史苗做东邀了一社,甄家三太太也不知遇到什么好事,喜气洋洋带着迎春参加。
  后来才知道,甄家二太太给小孙子找到了一个极合心意的媳妇。
  是谁呢?
  竟然是秦家那位秦可卿。
  原著中兼具钗黛之美,颇有几分见识的秦可卿。
  史苗笑道:“瞧你这么高兴,必然是个美人,将来娶进门,带来我看看。”
  贾珍那家伙已经被弄到金陵去,应该不会被祸害了吧?
  不过贾珍娶了媳妇第二年添了贾蓉,现在贾蓉才几岁呢?
  秦可卿能有多大?而且那是甄家二房的事,甄家三房竟然这么关心?
  当中肯定少不得有什么甄家占到大便宜的交易。
  甄家三太太也挺厉害,薛家有用的时候,也是亲亲热热把薛宝钗带在身边。
  这时候只听大房周若家的嫂子陪笑道:
  “听说那秦家姑娘如今八九岁上,是个美人坯子,我看几位姑娘又长高了,将来免不得一门好亲。”
  史苗顿时就拉下了脸。
  大房周氏恨不得当场把话捡起来从嫂嫂嘴里塞回去,只当她放屁。
  周若小声在嫂子耳边道:“我们家老太太心里有主意,生平最厌旁人给咱们家姑娘做媒。”
  收了你那明晃晃的心思吧!
  前儿就打探家里的探春,还打探黛玉和湘云。
  周家那个哥儿,也就嫂子当个宝贝供着,拿出来说亲丢人现眼,周若直接一句不愿提。
  ……
  水榭那边姑娘们也有姑娘们的交际。
  今日都在说先前给郡主女儿陪读一个姑娘,家世虽然不显。
  入了郡主的眼,引荐给尚书家,定了尚书家的公子。
  那位尚书公子一表人才,文采非凡,尚书大人家最爱重人品,反而门第其次。
  一时间大家都有些羡慕,若不是这般奇遇,那等人家的姑娘万万配不得尚书府。
  黛玉身边一个紫衣姑娘见黛玉神情淡淡不感兴趣的样子。
  好奇道:“她命也真好,你不羡慕吗?”
  黛玉摇头:“不羡慕。”
  第138章
  这件事情能引起这么大讨论,确实因为这个归宿对那家姑娘来说实在意外之喜。
  当下男女姻亲,两家结百年之好,都讲究门当户对。
  若非这家姑娘当侍读时人品才华被贵人看重,她怎能有这样的造化?
  能觅得一个如意郎君,是多少女子自小的梦想。
  可惜黛玉真真羡慕不起来。
  黛玉有些许低落,反问她:“嫁到那种人家,还能每日自由自在的吗?”
  紫衣姑娘也实诚的摇摇头:“不能了,嫁到哪户人家都不能。”
  紫衣姑娘也感慨:“到了京城,我也算开了眼,原来越是大户的人家,规矩也这样大。”
  黛玉以前没见过她,听这说法和口音,果然不是京城人士,很可能江南那边来的:“所以,有什么好羡慕的?”
  黛玉又问她姓名,紫衣姑娘捏着小辫子垂头笑道:“我父亲姓甄,家里只有我一个,给我取了个乳名叫英莲。”
  黛玉看她眉间有一个胭脂记。
  “你这记号,是天生的?”
  英莲点头,说着还用手故意抹了抹额头:“是真的,好些人都以为是画出来的。”
  黛玉点头:“我瞧着确实像古时候画上美人的花钿,姐姐你也是个美人。”
  这话可把甄英莲说害羞了。
  黛玉又问她如何会上京城来,还以为她是甄家的远亲。
  英莲与黛玉一见如故,便将她家上京的缘由都说了。
  原来是她父亲甄士隐进京赶考,她和母亲就跟着来,顺道游历风光,长长见识。
  因是江南人士,投到甄家来。
  两家虽然都姓甄,却算不上亲。
  若有需要,就算不是亲戚,也能连宗。
  可甄士隐一介举人,年岁也大了,这回进京落榜,他倒也还没趋炎附势到那个地步。
  当下还留在甄家,也是甄家老爷留了几回,姑且当个门客。
  甄英莲又问黛玉来历,黛玉便简单说了。
  英莲更加高兴:“原来你就是贾二十四的女儿,我自小开蒙读得书时,家里就有贾二十四的文集,还有金陵文报,今儿可算见着真人了!”
  英莲家中只得她一个,甄士隐为解膝下寂寞,也将她充作男儿教养,让她读书识字。
  黛玉见英莲舒朗单纯,虽然家中门第不显,谈吐落落大方,率真坦然,又知她家中只有一女,倒与她生出惺惺相惜之感。
  两人坐在水边闲聊了一会儿,湘云和探春二人找她来要去投壶。
  几人邀英莲同去,黛玉今日手顺,十投十中,得了西宁王妃娘娘的环佩彩头。
  等到过了午,几个夫人又想见黛玉,史苗遣人去找,丫鬟们却悄悄来说林姑娘不想来。
  史苗便找了一个借口:“她今日身子有些不舒服,刚吹了风又有些发热,刚吃了疏散的药躺下了。”
  夫人们听说,倒也不勉强了。
  史苗这边春宴刚过去,甄家想着也要还一席,忽然宫里面来了消息。
  宫里的那位老太妃没了,这是当朝最后一位太妃。
  史苗自打知道这个消息,就知阵仗小不了,当即就遣人将家里不该有的东西换下来,按照国丧的规制布置起来。
  荣国府灯笼都没换完,宫里对老太妃丧仪的旨意就传到了各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