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贾敏:“没什么大碍了。”
说过一回黛玉的事,话题的重心又回到今日的新人身上来。
史苗听着甄家排行第四的这个孙儿,似乎是这一辈读书最好的一个。
她们这群女眷也就在后院凑个数聊天,外面有什么动静,都是传话的嬷嬷丫鬟前后通传。
说是观礼,更像是听礼。
史苗等人也不可能去新房凑热闹。
原本想着的好戏半点没看见,反而坐了一整天,老腰有点疼。
……
好在史苗的寿辰紧跟着就到了,甄家大太太满面红光,带着新娶的孙媳妇来给史苗祝寿。
王熙凤穿着大红褙子,头上是掐丝嵌红宝石的五尾凤钗,腰间一挂海珠宫绦。
真真是神妃仙子那个范儿。
上来脸上带笑,给史苗磕头祝寿。
史苗头一回见她,给了一份表礼。
甄家大太太马上笑道:“前儿老太太就说,要给你个大红包,这回叫你遇着了!你这寿,祝得值当!”
看甄家大太太的样子,似乎对王熙凤这个孙媳妇十分满意,人逢喜事精神爽,如何看得出甄家大太太一二年前,病得一度起不来身?
王熙凤和原著里写的一样嘴乖,半点也不怯场,反应很快,结果史苗的礼,马上笑道:“是老太太福气最好,我沾了老太太的福气,就这样好了。”
史苗也不吝啬的夸她:“你这孙媳,嘴儿乖!爽利!”
说着又引荐黛玉探春等人给王熙凤认识。
王熙凤何等人精,早打听到荣国府的老封君最疼爱孙辈。
几人前后见过礼,王熙凤一手拉着黛玉,一手拉着探春只知道夸:
“几位妹妹都好,别是天上文曲星投身的吧!可惜我笨,读书也不通。”
两个姑娘爱读书,就从文曲星夸,风姐儿也没照着原著的台词安排,非要夸黛玉不像外孙女,反而像是嫡亲孙女。
现下林如海活的好好的,这么夸岂不是叫林如海下不来台?
这话夸的黛玉和探春的母亲都很受用。
旁边甄家大太太跟着道:“你求一求老太太,让你也到这边上学,一年半载的,保管就会了。”
让王熙凤上学?
那边王熙凤撒娇似的接过话:“只有我来,家里姐妹们岂不是失落,老太太这儿最好,家里的妹妹们都想来呢!”
原来不是想让王熙凤上学,是想家里迎春那几个姑娘过来。
可惜史苗不会松口,就算今日寿辰,也不会一开心就应了。
如果甄家不是有个宝玉,兴许她还能考虑一二。
有个宝玉?
想都别想?
史苗看见王夫人自始至终眼观鼻鼻观心。
那就暂时不好意思了,她指了指王夫人的方向笑了:
“以前你婶婶读书也不太通,家里专门请了先生,她有心学,很快就会了,如今酒令连句都很好。”
言下之意,甄家又不是不能自己请,非要惦记着旁人家的学堂。
厅里的夫人们都是千年的狐狸。
甄家哪里是想荣国府的学堂。
荣国府里还有两个没定亲的哥儿,岂会随便让旁人家女儿进来家中读书?
王熙凤何等玲珑心思,早看出势头来,料定贾府肯定不同意,但她也要讨好婆婆,不得不说。
当下见好就收,再不提这一茬,万幸此刻有人来报,说外面各家小辈已经预备好进来请安了。
于是小姑娘和年轻媳妇都请到别院去玩,过了一会儿,才叫人去外面传话,可以进来磕头了。
甄家这回来了六个哥儿,最大的就是甄家老四,也不过十七岁。
甄家老四,瞧着有点风流模样,几个甄家孙辈站在一起,打眼看去,就是最出类拔萃那个。
史苗记得八七版红楼里,贾琏的扮演者也长得很不错,平心而论,这回剧情安排的甄家老四也很拿得出手,当下的样貌和王熙凤还挺登对。
甄宝玉站在中间,皮肤白,大眼睛,落在史苗眼里就是一个漂亮的小男孩,学校里如果搞文艺汇演要站在第一排那种。
至于甄宝玉的哥哥甄株,有点儿文弱,看着脸色不太好,脸长得虽然不差,但精气神差了很大一截。
另有几个庶出的哥儿,史苗没把样貌和人名对上号,也没开
口问哪个是和秦可卿定亲的。
贾家管不着。
过了这一批,又有好几家的小公子来磕头,史苗自己没太在意,倒是其他夫人们看得认真。
史苗已经习惯了,这种场合,就是名正言顺的大型相亲市场。
别家的小辈拜过寿,自家孩子不能落下,贾瑚、贾琏、贾珠和贾琮都进来给诸位夫人请了一回安。
等人走了,女眷这边恢复如常,遣人去请姑娘们过来。
一位夫人略有些遗憾道:“还是江南那边风气开放,多办几个文会,也能多看看。”
那夫人摇着扇子,转头看着贾敏笑:“我听我家弟妹说,当年林大人可是小小年纪就很惹眼了,风度翩翩。”
众人问她缘由,这夫人解释说,她弟妹是江南人士,那时候金陵好些人家都看中林如海,哪里知道贾家林家早就暗里定下了。
夫人们笑了一回,嘴上都说贾敏命好,但心里还算有点平衡。
看着再怎么命好,贾敏肚子没能生个儿子。
林家现在就一个姑娘,贾敏这年岁,再无论如何生不出来第二个了。
可转念一想,没儿子还能夫妻这样好。
何尝又不是命好呢?!
一时间姑娘们过来,众人又开始玩酒令。
显然王熙凤见王夫人吃过亏,她就算不善读书作诗,在家里也学过一点,应付酒令一套完全足够。
加上那等干净爽利又回逗趣的性子,整个宴席上宛如活宝,无人不夸,甄家大太太笑开花,这回真是狠狠得了脸。
史苗虽然没答应甄家姑娘来贾家学堂,却没把话说死,因为王熙凤招人喜欢,还留了话口,让王熙凤时常带着甄家姊妹过来玩。
甄家的太太们很满意,唯有王夫人,众人知她女儿入宫几年煎熬,不知何时能出来,故而也不太同她谈论这些,一面提及伤心事。
史苗旁敲侧击打听过,甄妃娘娘那位公主的驸马确实病了,性命暂且无碍。
史苗饭后消食,心里盘算着那位公主想当寡妇的愿望似乎一时间实现不了。
只听说驸马爷有隐疾,不知道是什么隐疾,让甄妃娘娘都嫌弃的要给女儿找下家。
忽然听到几个小丫头说话。
一个小丫头道:“晴雯,你听说了吗?隔壁甄家的丫鬟跳井死了?”
晴雯道:“好端端的为什么跳井,是不是不小心跌在水里了?”
史苗一探头,眯了眯眼,那几个小丫头就在廊道拐角。
晴雯收捡着针线篮子,叹气道:“难得她这样,不过是想着一死证明清白。这一死,更是没人给她说话了。”
晴雯这丫头是赖嬷嬷买了觉得好,专门送来孝敬史苗的。
荣国府仍旧有丫鬟的学习班,晴雯跟着认字写字,聪明伶俐,这批丫鬟里学得最好。
她针线好,巧思多,当下专门负责针线活计。
和晴雯说话的小丫头背对着这边,看不见脸:
“死的就是那个金钏,上次和她家太太来咱们府上玩,还说你画的花样好看。”
居然真的是金钏?
史苗还想听下去,嬷嬷上前把几个闲话的小丫头赶走了。
惴惴不安的看向史苗。
万幸老太太也没有追究的意思。
只是没料到,原著里金钏跳井那件事,竟然如此突兀的发生了。
一条活生生的性命逝去,传到荣国府,成了小丫鬟口中不痛不痒的谈资。
甄宝玉才多大?就开始祸害人,再长几岁还了得?
算算甄宝玉的年岁,总不至于如此早熟吧?难道说神仙转世,天赋异禀?
史苗慢悠悠往回走:“这回事没听你们说过?”
嬷嬷们笑着解释:“旁人家的事,太太们哪里管得着,管好自家哥儿要紧。”
说得很有道理,都是旁人家不便透露的阴私。
可见甄家的墙四处漏风,荣国府这边小丫头都知道,外面还不知道怎么沸沸扬扬呢!
这回薛宝钗也进宫了,也不知王夫人要去找谁的衣裳来给金钏收敛。
过了几日,黛玉她们从嬷嬷那里得知甄英莲一家要回江南的消息。
便央了史苗,请英莲和迎春过来玩。
史苗点头允一日的假,让她们小姐妹自己张罗。
英莲也给小姐妹带了一个大瓜。
“你们知道吗?”
“之前也和我一样住在甄家的宝姐姐,她哥哥犯事了?”
众人连忙问:“什么事?”
英莲道:
“她哥哥打死了人,说要往京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