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看来柳大人家恐怕要预备一口棺材跟着走上路,说是还乡,没准最后是扶灵还乡。
  史苗也被皇家的骚操作开了眼,冷冷道:“那一位老糊涂,难不成另一位也跟着老糊涂,可惜就是不知道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
  整件事的发展,皇帝陛下未免孝顺过头,太上皇说往东,他绝不往西。
  太上皇也不藏着掖着了,放出风来,柳大人是罪臣,谁都不可以送。
  京城大小官员再一次被震惊,简直就不像皇家人能干出来的事,连一点基本的体面都不要了。
  史苗一度怀疑太上皇是不是老到一定地步,开始老年痴呆,作妖不停。
  若是怕自己留下不好的名声,改自家那段记录也罢了,偏偏要对前朝旧事动手,仿佛史书就是他手中的一个话本子,情节结局,正派反派,都是太上皇说了算。
  皇帝陛下除了扮演孝子贤孙,大部分时候都在隐身。
  太上皇换了一个地方挥斥方遒,兴许皇帝陛下心里也有小九九,老子做得,将来儿子也做得。
  时过境迁,
  史书往后传过几百年,谁还能知晓今日是非,合理的修改,将来想要青史留名,也不是件难事了。
  当皇帝的人,在这一方面虚荣心尤其大。
  有柳大人例子在前,而今的苏大人主事,只会一味迎合太上皇,旁人敢怒不敢言。
  因为以前史苗进献过书籍,贾政主修的是农书杂书,眼不见,心不烦。
  只是那柳大人家,在一个天蒙蒙亮的早上,一家子百十来号人,悄悄从北城门离开京城。
  史苗和老二贾政惆怅一回,外面说白先生过来说话,贾政连忙收了悲伤神色,匆匆出去了。
  白琪进来,也不打什么弯弯绕绕,请史苗屏退下人,只说有要事要谈。
  她挨着平日和史苗说话的位置坐下来,坦然笑道:“老太太,我正好想带着湘湘还乡,倘若遇到了,也算缘法。”
  荣国府私下是预备好要帮柳大人的,白琪看得出来,兴许早就做好了沿路安排。
  白先生觉得还不如自己出面来办最妥当。她们孤儿寡母的不引人注意,况且这种事总有风险在,荣国府必定会找那种看起来和贾家关联不大的人,没准被人揪住错处,弄巧成拙,参一本。
  史苗意外,却也不意外,年前冻害严重的时候,白琪就透露过这种心思。
  史苗问道:“先生当真要走?”
  白琪理了理身上青色的衣摆,她头上只簪了两根银簪子,今日打扮得比寻常更素净。
  白琪微微抬起头,眼中透着一丝怅惘,说道:“夫人您是知道的,虽说去哪儿都一样,我们娘儿俩,终归还是想回去看一看。”
  说着说着,白琪眼中含泪,无奈苦笑:“这么多年,我也不是没想过,有朝一日能为家人平反,见得多了,反而不存着那份心,皇帝而已,圣旨而已。”
  看如今太上皇闹的这一出,还有圣上听之任之的态度,白琪越来越觉得,先前那个把天下太平寄托于明主仁君的自己,颇为可笑。
  史苗眉头皱了皱,心想白琪忽然要回乡,大约是想落叶归根了。史苗问白琪:“先生什么时候走,家里安排妥当人去?”
  白琪微微摇头,她既然说得出要半路“偶遇”柳大人的话,必然是做好了万全之策。
  “府上不便直接派人,先前我在庄子里,倒也收用了几个还算可靠的,我打算先带了湘湘去庄子上,我们再悄悄走,不必大张旗鼓的送别。”
  这样确实不会引人注意。
  显然白家母女真正不想引起的是家中其他人的注意,毕竟师徒情分一场,十八相送,唯恐别来伤心。
  史苗见她头发比往年白了更多,心里感慨,她们果然都老了。
  史苗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你既然已有安排,我也不好插手。”
  白琪忽然离了座,直接跪下来,拜了三拜:“夫人请受我一礼。”
  史苗侧过身不敢受。再抬头,白琪已是泪流满面:“夫人,倘若苍天垂怜,我还望此生能与夫人再见,甘效犬马。”
  话已经说到这儿,足够隐晦,抑或是白琪做母亲的难以言之于口。白湘湘身子不成了,她要带女儿回乡,却又不想做那等哭哭啼啼伤感之态。
  史苗沉吟片刻:“等哪日我请玉儿她们来聚一聚。”
  白琪道了一声谢,擦干泪痕:“……老太太只当寻常小聚就好,千万不要与旁人提及我们娘俩要走一事。”
  庭院里很安静,微风轻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屋里也静,只听见两人轻微的呼吸声。
  史苗点头应下:“好,依你所言。”
  第165章
  作为向来言出必行之人,此次邀请姑娘们回家相聚,她神色泰然自若,旁人瞧着,自然也不会多生猜疑。
  近些日子,老太太脸上的笑容愈发难觅,这样的家庭聚会,倒恰好符合史苗平日里的安排。
  前去送帖子的小厮很快就回来了,此刻贾敏正百无聊赖地闲坐在房内。
  自从林如海被罚俸禄后,她便极少外出交际,正愁找不到一个散心解闷的好去处。
  接过帖子的瞬间,她嘴角也不自觉地上扬,可算有个能消遣时光的地方。
  贾媃也收到了聚会的消息,当下的娱乐活动实在是匮乏有限,平日里除了四处走动与人交际,就只能在自家园子里逛逛。
  一听说老太太相邀,她没有丝毫的迟疑,满心想着能和家人相聚,这无疑是一件难得的乐事。
  相较于那些远嫁他乡、恐怕终身都难以再与家人相见的姑娘,贾媃的心中满是庆幸,她觉得自己能在这个年纪还侍奉在母亲跟前尽孝,实在是莫大的福分。
  她甚至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仔细地整理发髻,挑选明日要的衣裳首饰。
  聚会这天,园子里热闹了起来。
  丫鬟婆子们来来往往,脚步匆匆,忙着布置戏台子。
  贾媃难得有机会出来参加这样的聚会,和众人闲聊之时,不禁轻轻叹了口气,神色间流露出几分落寞。
  她忍不住抱怨道:“我还能有什么乐子呢,不过是在家里找点解闷的法子罢了,家里连个贴心的姑娘能说说话都没有。”
  她虽膝下育有两个姑娘,却不是亲生,可总感觉除了礼节上的往来,少了些亲生母女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
  她自认为已经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可女儿们虽然敬重她,却始终像是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女儿们嫁出去后,她的身边就显得更加孤寂冷清了。
  想到这里,她轻轻摇了摇头,端起茶杯,缓缓浅抿了一口。
  贾媃家里的爷们外放任职了,倒也落得清闲自在,不必卷入朝廷里那些纷繁复杂、乱糟糟的事务当中。
  提及上月发生的事情,众人依旧心有余悸,那种惶恐不安、提心吊胆的滋味,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难受不已。
  贾敏看向姐姐,轻声说道:“他们虽然不在家中,不过由此可见外放自然有外放的好处。”
  史苗在一旁听着,不住地点头,由衷地感慨道:“我也觉得还是先前住在金陵的时候最好,那时候你们都还没嫁出去,家里热热闹闹的,满是欢声笑语。”
  此时,太上皇不知出于何种缘由又开始有所行动,皇帝陛下的态度却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透。
  整个京城仿佛被一层沉重的阴霾所笼罩,再度陷入了死气沉沉的氛围之中。
  当然,这只是对于那些行事谨小慎微、心里有所顾虑和忌惮的人家而言,而某些人家却依旧我行我素,该如何寻欢作乐便如何热闹,奢靡享受一样都不落下。
  眼看到了午饭时间,众人围坐在一起,一时间欢声笑语不断。
  然而,之前送去帖子的甄家,却犹如石沉大海,半点消息都没有。
  按照礼节来说,就算甄家忽然来不了,也早就应该派人前来告知一声。
  周氏看着丫鬟婆子们收拾杯碟桌椅,又抬头望了望逐渐西斜的天色,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惑,她向下面的人问道:“甄家还没来人吗?”
  丫鬟赶忙快步上前,毕恭毕敬地回答道:“回太太,没有,门房那边一直都没有消息传来,礼也不见踪影。”
  周氏听了,微微皱起了眉头,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不悦,接着便朝着史苗走去,说道:“原想着那边的凤哥儿会过来,她最是会讨老太太欢心,只要她一来,场面立马就热闹起来了。”
  众人心里都清楚,给甄家递帖子,本就是想给凤姐一个过来相聚的由头。
  先前甄家发生的那件事,周氏还曾一度误会凤姐是个心胸狭隘、容不得人、心机深沉且手段狠辣的人。
  后来才知晓,凤姐身为媳妇,竟然还要用自己的嫁妆去贴补家用。那甄家的爷们拿着媳妇的嫁妆在外面养外室,把外室带回家后还将其害死,最后竟还妄图把恶名栽赃到凤姐身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