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因为湘云丧夫一事,荣国府中秋也没过好,一家子强颜欢笑的模样。
偏偏贾赦点卯那一日,门房忽然传进话:“老太太,门外贾大人家的,递了帖子进来。”
荣国府除了和贾雨村一样都姓贾,两边已经好许久不曾有交集。
史苗很干脆:“不见。”
她有些担心下人见钱眼开,再次强调:“既然不见,也不必说多少缘由。”
等贾赦和贾政回来,史苗也和他们说了此事,这一点大家还是能达成共识的。
不见。
哪知只过了三日,赖大家急急慌慌进来,脸色发白:“那贾雨村,领了一群人,围住了咱们家和甄家。”
难不成之前递帖子是为了这个?史苗不信,贾雨村这样的老狐狸会轻飘飘把这种重要机密透露出来。荣国府和他的交情还没深厚到那个地步!
不多时又听见贾雨村进来了,说什么要给老太太请安。贾雨村皮笑肉不笑:“老夫人不必担心,只是担心有宵小隐匿私藏,于贵府不利,故而带兵至此。”
史苗哂笑,她们家又没有王夫人,不敢胆大包天收那些东西。
史苗也皮笑肉不笑,坐在主位上:“多谢大人思虑周到,有大人精兵强将在,老身也好安心。”
贾雨村行礼告辞:“在下还有公务在身。”来荣国府摆一回谱,贾雨村转头就去抄甄家。
贾赦气得险些当场炸了:“这畜生,分明在给我们家下马威。”
有些事忍一忍就过了,再有一些却不能忍。
甄家抄没的家财还没点清楚,贾赦和贾政上书弹劾贾雨村滥用职权,耀武扬威,显得不痛不痒。
贾雨村反参一本,荣国府包庇甄家晚辈,王熙凤和巧姐母女。
可王熙凤是被甄家休弃,巧姐的年岁,一个小女儿家,就算还在甄家都不在抄没流放之列。
何况那时候甄家还没出事。
荣国府自来谨慎低调,想来这贾雨村是参无可参。
荣国府和贾雨村吵过一轮,苏大人才跟着上书,外加其他几个大人,罗列了贾雨村的罪证。
荣国府和贾雨村是小怨,苏家和贾雨村便是大仇。
前儿还抄着甄家的贾雨村,最后却和甄家男丁一起流放,莫名有几分荒诞。
贾雨村一倒,下一个补授大司马的,朝廷里许多人嗅出了风向。
先前被派出去的林如海,又被调回京城。
可见林大人才是圣上最爱,朋党都收拾得七七八八,他最后坐收渔利。
史苗倒是不觉得圣上有多偏爱林如海,只是这一位还算会用人。
林如海是尽职尽责务实肯干那一类,却不善于朝堂斗争,圣上手上缺能办事的人,故而才给了林如海几分偏爱。
倘若今后江山坐稳,治国稍有起色,史苗可不敢保证,这皇帝会不会闹唐玄宗晚年的幺蛾子。
林如海心里明镜似的,除了好好做官,显得无欲无求,圣上也愈发信任他。
在旁人看来,因林如海没儿子,不必为儿子铺路,是以才能公正廉明。圣上也深以为然,京城上下都在暗自观望林大人家女儿最后花落谁家。
如此便可看出林家将来拉拢看好的势力。
林家似乎对此事半点不上心,他那女儿在江南每日招摇过市,一心只顾着办自己的学社。
这一回林如海升官,只有夫妻俩回来了,就这么把女儿扔在江南,半点没有接回京的意思。
京营节度使已空悬许久,上一回圣上收回去以后,都是自己亲自料理。
朝堂上有大人上书过几次,都不了了之。
这日圣上原本召林如海商议年后西北补给一事。
夸赞了一回林如海先前对洋罗国的计策。
朝廷花钱扶持洋罗国小王子的势力,让他和叔叔争夺王位。
他们内部打得不可开交,自杀自灭,比南安郡王提议的出兵打仗劳民伤财,有用多了。
圣上看林如海很是顺眼:“上回你提的计策甚妙。”
林如海不敢居功:“圣上英明神武,臣也不过拾人牙慧而已。”
这个计策并不高明,最后还要皇帝拍板,朝中有些想打仗,从中敛财,才巴不得打起来。
只要一打仗,海贸货物必定涨价,各处港口也跟着涨,有人受苦受难,有人盆满钵满。
圣上画风一转,忽然问林如海:“京营节度使,你可有举荐之人?”
林如海从来不正面发言,只委婉道:“臣管一管账目采买尚有余力,于军中调度布防用兵之事,仍不大通,是以,不敢妄言。”
圣上想让林如海兼任,但林如海自己忙不过来,认真给皇帝打工可以,他还不想过劳死。
林如海前脚刚回去,没来得及和荣国府通个气。
皇帝召史苗进宫的消息先到了林家。
第177章
史苗虽然多年不进皇宫,但宫里多少年来都一个模样,只是今年翻了新,宫墙的颜色更鲜艳些。
皇帝还算有点心,念及史苗年岁,没让她等太久。
史苗恭恭敬敬给皇帝陛下行礼。
“臣妇给陛下请安。”
对于京营节度使一职。圣上早已考虑过荣国府,原本就是祖上之职,如今再让贾姓人来,算是继承祖业。
荣国府一脉怕事谨慎,贾赦守成,虽有能力却并不出挑。
圣上正需要一个听话的,不需要太过有能力的人。
荣国府那位老夫人的举止,从太上皇时,皇帝就看在眼里,也是因她管束有方,荣国府一直十分低调谨慎。
陛下原本想探探口风,顺便透露一丝自己的意向。
哪里想到,皇帝陛下还没给荣国府安排事情,史苗自己先有事启奏。
史苗掏出一本奏折,呈上去。
“臣妇奏请陛下,增设女子科。”
圣上被史苗突如其来的做法惊得一时间不知如何接话。
“这……”
史苗继续道:“臣妇膝下孙辈之中,有女天资卓绝,奈何因身份之限,不能为陛下尽忠,实乃憾事。”
“女子虽然力弱,自古以来也有秦良玉者,从军者虽寥寥,但文书之事,却能胜任。”
“只因陛下圣明,臣妇将近百年,每思及此,心念难安,故而奏请圣上,效仿前朝女官制,给知书识礼的女子们一条忠君之路。”
自从林如海被调任回京,史苗就在谋划这件事,她不敢保证一提出就能得到上面的应允。
但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女子依着科举制式写文,已经见怪不怪,甚至只要有了佳作,都能广为传阅。
故而这回圣上传召她进宫,史苗大约能猜到,多半是因为如今京畿卫队主管空悬。
可史苗暂时还不想让贾家被皇帝陛下惦记上,林如海已经在兵部,要是贾家再掺和进来,等到诸事安定,龙椅上那一位肯定要调转枪头对准贾林两家的联盟了,甚至还有可能搭上一个史家。
史苗在进宫之前就做好准备,若是圣上提及京营节度使,她就启奏增设女科之事,若是圣上没提,只是召她进宫和宫里的娘娘们说说话,她就让贾赦林如海这些人递折子上去。
如今看来,老天都在助她。
此事在皇帝陛下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位老夫人历来很看重女子读书之事,京中出了名的疼爱小辈。
那些文章圣上
自己也是夸过的,况且女官制度,先前也不是没有过。
只是咋然提起的事,皇帝当然不可能马上应允,暂且搁置:“容后再议吧!”
待将史苗送走之后,皇帝陛下是怎么都想不明白,他明明是想提点一下荣国府,怎么变成荣国府给他出难题。
于是第二日散朝,圣上专门把林如海留了下来。
圣上皱着眉,像是仔细考虑过,把先前史苗递上来的折子给林如海看:“你岳母大人昨日递上来的,此事你可知情。”
林如海看过几眼,不慌不忙道:“老人家先前是找臣商议过此事,只是……臣想不到,昨日递了折子。”
这样一份折子,肯定不是心血来潮写的,当中提到有一点好处,圣上颇有几分心动。
若内廷有女官,倒是可以分去不少宦官权力,当下宫中内侍多有心思腌臜,搅弄权势者,圣上正愁没人制衡。
况且那些内侍,读书有限,有些事情上,肯定不如正经出身的女官。
先前后宫里那些‘女官’,反而更像略有学识的侍女。
林如海笑道:“臣觉得甚好,臣家中唯有一个女儿,若能同男子一样科举入仕,自是最好不过,她若有个一官半职的品阶,将来就算臣百年之后,也能安心了。”
林如海如此不忌讳私心,没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反而让皇帝更放心。
皇帝看他这样子,佯装怒气道:“你倒是说得轻巧,既然有此心,怎么不早早向朕给你女儿一个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