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的太子群(清穿) 第26节
可是在这样一个团圆之夜,事情好像又变得难以控制。
他走近她,把她压在花树上,含住她的唇,撬开了她的齿关。
她则认命般地闭上了眼,没有羞怯一味顺从,桂花被摇下,在月光里落了她满头满身。
她打了他,他也强吻她,算是扯平了。
桂花金黄一片,刺得他眼睛疼。他推开了她,就像很多年前那个晚上一样,落荒而逃。
石静后背生疼,唇齿间充斥着浓浓的铁锈味。
正事又没办成,下次见面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她稍微整理了一下鬓发和衣襟,循着月光照出花园小径,缓缓走回正院,去接她的两个妹妹。
太子欢欢喜喜地来,怒气冲冲地走,分水岭就在石静送他出门,此时正院里人都听说了。
“咱们跟太子提嫁妆的时候,太子都是和颜悦色在解释,怎么你出去送一趟,就把人气走?”二夫人在家宴上被怼到心口疼,当然不会放过落井下石的机会。
二老爷则直接摆起长辈谱,训斥她:“太子第一次来,就把人气走,成何体统!女四书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宝珠微微地笑,意味深长道:“阿玛,额娘别说大姐姐,大姐姐也想讨好太子来着,哪里会知道太子不领情,还把人给得罪了!”
别看太子在人前愿意替她出头,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私下一接触就露馅了,根本经不起推敲。
桌上的饭菜因为胤礽到来的,都没怎么动过,早已冷掉。二婶管着中馈,灶上人为了巴结她,知道家宴被搅,肯定给二房那一家子留了饭菜。
长房却是没有的。
有心派人去街上买,也快宵禁,来不及。
石静没理会二房集体挑衅,而是关切地问老太爷:“饭菜冷了没法用,等会儿让人热一下,给您端到屋里吃吧。”
二房拿不到嫁妆,只会说风凉话,压根儿没人注意到他还饿着肚子。
老太爷欣慰地看了石静一眼,吩咐下去:“按大姑娘说的,等会儿把饭菜热了,分送到两个房头。还有月饼,也照着人头分开送。”
最后特意强调:“长房有人不在,月饼也得送到。”
也就是说,除了留守的三位姑娘,还有大老爷,三位小爷,以及三位小爷福晋,孩子,零零总总一共十二口人。
往年可不是这样安排,二夫人暗暗心惊。
膳房做月饼本来就有限,还让她送了几包回娘家。若是按照这个分法,分了长房和老太爷,二房今年都吃不上月饼。
“老太爷,大老爷他们人都不在家,这月饼……”二夫人盘算完,决计不肯吃亏。
老太爷挑眉:“老大每年都给家里送钱,养掌珠姐妹三人绰绰有余,怎么多给几包月饼你就心疼了?”
二夫人大节下的被训斥,还是当着满屋子晚辈和仆妇面,脸上有些挂不住:“老太爷这样说,真是寒了我的心。大老爷送回来钱,可不止为了养活掌珠三姐妹,也有孝敬您。毕竟大老爷常年在外,不能在您身边尽孝。”
如果能用银子补偿,谁愿意守在家里晨昏定省。
他还没老呢,就已经被儿媳嫌弃了?老太爷指着二夫人,脸气得紫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
亏他这些年偏袒二房,刚才还在帮着二房与太子说起掌珠嫁妆事,想给二房要回一点银子来修房子。
可真是瞎了眼了!
又看坐在下首二儿子,想让儿子教训他媳妇,结果儿子也沉着一张脸,好像谁欠了他银子似的。
要是老大在就好了,老大最孝顺,绝不敢当众忤逆他。
“祖父,刚刚太子对我说,皇上体恤,调了我阿玛回京任镶白旗汉军都统。”石静怕老爷子被气出个好歹来,阿玛回来还得分心侍疾,忙通报了这一喜讯。
调令是跟着继任者一起去的福建,阿玛忙起来顾不上写信,或者因病延迟回家怕祖父惦记,便没将这事告知家里。
也不知家里人是否听说了。
老太爷正在气头上,骤然听闻这样的喜讯,惊得捂住了心口:“当真?”
石静点头:“太子是这样说的。”
不能出卖阿玛,就卖一卖胤礽吧。
此时捂心口可不止老太爷,还有二夫人。
这是什么晴天霹雳!
不过很快她就放下了手。
大老爷办差不顾家,又是男子,手再长还能管到后院来不成。
中馈一天在她手上,谁也翻不出什么大浪来。
然后又听石静上嘴唇碰下嘴唇,爆出一个更大的晴天霹雳:“祖父,我阿玛来信说,他在福建那边抬了一房姨娘。如今我额娘孝期已过,还请祖父张罗给我阿玛续弦,也好撑起长房这边,免得让二婶一心挂两头。”
二夫人闻言,才放下去手又捂上心口,感觉有些喘不上气。
大夫人病逝一周年的时候,大老爷从福建回来,老太爷就提过给大老爷续弦事。
大老爷还没说什么,大姑娘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把老太爷气够呛。大老爷宠着大姑娘,也说这辈子只有大夫人一个妻子,不会再娶。
当时全家都在,所有人听得清清楚楚,她这才放心处置府里中馈。
如今什么都理顺了,每年进项不少,贴补二房家用的同时,还能补贴一下她娘家。这时大姑娘却松口,反过来催着大老爷续弦,是几个意思?
合着种树的时候无人问津,全都等着摘果子呢!
大老爷能干,官位也高,镶白旗汉军都统是正一品,哪怕在京城都数得上号。
品阶高,还有实权。
若大老爷只抬姨娘,抬了也就抬了,不过是家里多一副碗筷,多几两例银事。若是续弦,就变了味道。
一品大员福晋,又是嫡长媳,哪怕是续弦,也比她这个出身平常的二房原配高贵些。
人一进门,中馈就得交出去。
老太爷还活着,分家是不可能。到时候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摘走她亲手种下的果实,缩回二房,过从前仰人鼻息日子。
想想都要窒息了。
大夫人孝期已过,大老爷续弦也正常,并不是她这个弟媳能置喙。
更何况大老爷调回京城,虽然是平调,可从来京官大一级,明年大姑娘又要嫁进宫成为太子妃,只要续弦消息一放出去,石家的门槛都能被踩平。
到底是谁劝大姑娘改了主意,这样挖坑埋她!
二夫人自己不好出面,就拿眼瞪二老爷。二老爷也没办法,摊手坐着,一言不发。
听石静这样说,老太爷倒是很高兴:“掌珠啊,你长大了,知道心疼人。这事急不来,等你阿玛回来,我再问问他意思。”
当初给老大娶觉罗氏姑娘,纯粹为了巩固家族势力,老大并不愿意。
成亲之后,觉罗氏对上孝敬公婆,对下。体恤弟妹,对老大更是温柔小意,两人这才琴瑟和鸣。
这都续弦,自然要选个老大喜欢的。
领着两个妹妹回到长房,石青拉着石静袖子问:“长姐,你跟太子爷闹别扭?”
石静心中苦涩,面上仍是笑着:“没有,太子有事先走了。”
石青素来相信石静,闻言放下心来。
石争看了石青一眼,石青抿了嘴,河蚌似的。石争叹口气,只能自己问了:“长姐,你当真愿意阿玛续弦吗?”
石静很是无奈:“我自然不愿意,不然之前也不会反对了。可你们都看到了,二叔利欲熏心,二婶面甜心苦,祖父摇摆不定,便是阿玛回来,也顾不上你们。明年我就要出嫁,嫁还是太子,想回家看看都难,到时候谁来照顾你们。”
她捏了捏手里的帕子,眼神坚定地看着两个妹妹:“你们放心,在我出嫁之前,一定给阿玛挑个心慈继室,把你们都安顿好。”
当晚石静写了一封信,转过天派人送去福建。
从前她给阿玛写信,通常要等上很长时间才能收到回信,这回不一样。从北京到福建,送信人骑马一个月能把信件送到,可在九月下旬,送信人还没返回的时候,她已然收到了阿玛送来的回信。
对方显然动用了平时压根儿不会用八百里加急。
事出反常必有妖。石静拿到回信,心脏砰砰直跳,很怕会收到不好的消息。
比如阿玛病重。
她是穿越者,曾经帮助很多人逆天改命,可那些改命,改的都是命运,而非性命。
历史上,太子妃阿玛死于今年十一月返京途中,染病暴毙。
她是人,不是神,能想到的办法只是拖延阿玛回京时间,别的什么也做不了。
太皇太后老病而死,她就束手无策。
她的祖母和额娘,全都死于病痛,她试了很多方法,最后也没能把人救活。
“长姐,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你脸色为何这样难看?”石青小心翼翼地问。
石青年纪稍大,见过阿玛几面,脑中有个模糊的影儿。石争脑中却连个影儿都没有,她对阿玛的解,全在那少得可怜的家书中了。
每回收到家书,她们不管在做什么,都会跑来让长姐念给她们听。
听完一遍还想听第二遍,总也听不够似的。
石争担忧地看向长姐,拉了她的手,轻轻摇晃。
“没事儿,是我刚才走神了。”石静飞快取出信笺,展开念给两个妹妹听。
信比平时长很多。
阿玛详细讲述了自己去年遇险为人所救,碍于男女大防将救命恩人留在身边,并且有夫妻之实,却没给对方名分。
一边是救命恩人,一边是宝贝女儿,他十分为难,便没把这件事告诉石静。
收到石静来信,知道她转变了态度,正好解他心上的难题。
如今他的病已然痊愈,福建这边的交接也差不多完成了,他将于十月初启程,争取回家过年。
在信的末尾,他向石静再三保证,即将带回家这位姨娘心地纯善,安分守己,是个好人。
家书读完,屋子里没有往日的欢声笑语,石青紧绷着一张小脸,石争爬上石静膝头,弱弱地说一声:“姐姐,我怕。”
怕阿玛不喜欢她,怕阿玛带回来的姨娘不喜欢她,更怕姐姐出嫁,再也没人真心疼爱她们。
石静把年幼石争抱在怀中,心里也不好受。
阿玛从前可不是这个风格。他回信通常很晚,信也不长,不过是询问祖父情况,家里的情况和她们姐妹三人情况,然后再说说自己近况就结束了。
这次不但回信快,篇幅长,还在书信末尾盛赞陪在他身边的那个女人,把她夸得天上有地下无。
让人分不清是感激,还是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