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胤礽的太子群(清穿)> 胤礽的太子群(清穿) 第30节

胤礽的太子群(清穿) 第30节

  见石静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胤礽就知道自己没有白忙活:“你阿玛身边的那个女人叫黎百玉,在福建客家人中间很有些名气,是个巾帼不让须眉人物。”
  黎百玉是猎户女儿,从小跟着父亲在山里打猎,练就一手百步穿杨好箭法。后来父亲病逝,她独自撑起全家的生计,也是方圆百里最好的猎手。
  二十一时被当地首富看中,迎娶回家做了长媳,奈何丈夫是个药罐子,四年后撒手人寰。
  那时候她已经代替丈夫帮着公爹打理婆家生意,她带人走出大山,主动与汉人交易,赚得盆满钵满。
  婆家不肯放她离开,又不忍心让她年纪轻轻守寡,就做主让她嫁给丈夫的弟弟,也就是自己的小叔。
  她不愿意,却被婆家灌药与小叔生米煮成熟饭,还怀上了小叔的孩子。
  得知怀孕之后,她愤而落胎,以致终身不孕。见她闹得厉害,婆家没办法才以无子为借口将她休弃,同时赔了一大笔银子给她。
  她靠着这笔银子东山再起,仍旧与汉人做生意,与当地官员也混了个脸熟。
  那年雨水多,时有山洪爆发,石文炳带兵救灾,不要命地冲在最前线,被山洪卷走,生死不明。
  幸而被刚从山外回来的黎百玉所救。
  黎百玉知道他是一个好官,花大价钱为他延请名医,亲自服侍左右,两个月后才把石文炳从阎王殿前抢回来。
  石文炳感念其救命大恩,欲以银钱回报,黎百玉却说自己不差钱,又说自己是个寡妇,这段时间衣不解带地照顾他,早已坏了名声,请他给自己一个交代。
  石文炳虽是鳏夫,却立志为元妻守节,婉拒了黎百玉的好意。黎百玉被拒,非但不恼,反而更看重石文炳这个人。
  朝廷兵戈不断,国库吃紧,下拨到福州饷银逐年递减。为了筹措粮饷,养活手底下兵将,石文炳不得不向当地富商借钱。
  起初没人愿意借,还是黎百玉出面,说江南的富商都是捐银子给朝廷,而石文炳只是借,有借就有还。
  如果把他逼急了,也让捐款,谁敢站住出来反抗?
  毕竟他是福州将军,多年抗击倭寇,保一方平安,手握重兵。而且他手底下兵,可不是软脚虾,都是上战场搏过命狠角色。
  当时黎百玉已经超越她曾经的婆家,成为当地首富,有她这一番吓唬,很多富商都乖乖借了银子。
  她带头借钱,还第一个表示不要子息。听说她不要,其他商贾也纷纷表示不要。
  可等到还钱的时候,石文炳又犯了难。黎百玉得知,主动上门,给他两个选择。
  要么如期还钱,要么跟她在一起,她替他还钱。
  还明确表示,自己不要名分。
  石文炳被逼到墙角,也被她的真情打动,一顶小轿把人抬进府,与她做了夫妻。
  从此,福州大营再不缺粮饷,把倭寇打得落花流水,船都不敢靠岸。
  “你阿玛去年的赫赫战功,有他爱兵如子,统领有方功劳,也离不开黎百玉背后的全力支持。”
  胤礽最后总结道:“京官外放,通常官升一级,调回则要降。你阿玛之所以能平调回京城,主要是因为他赫赫战功,让皇上非常看重。”
  大清以弓马得天下,早期重武轻文,皇上自然更看重武官,也更防备武官。
  胤礽是储君,日日跟在皇上身边,他对福州那边的事如指掌,石静半点都不奇怪。
  “若当真如你所说,我倒是不着急了。”有现成的正好,石静又喝下一口汤说。
  黎百玉出身猎户人家,身上有功夫,是见过血,并非她原来预想的那种柔弱女子。
  与汉人做生意,想必不存在语言障碍。善经商,打理石家中馈绰绰有余。在民风彪悍的福建商圈混得风生水起,对付二房一家简直是杀鸡用牛刀。
  正是石静想为长房寻找主母。
  “她性情如何?”对比过条件之后,石静只担心这个。
  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个幼妹,年龄偏小,性格又柔顺,很容易被人磋磨了去。
  这个胤礽就不知道了:“黎百玉被抬进将军府之后,一直深居简出,不怎么露面。”
  石静穿越过这么多古代社会,也见过几个女强人,比如色厉内荏卫子夫,多谋善断独孤伽罗,比如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又比如有情有义的马皇后,深知古代女强人性格千变万化,并不拘一格。
  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上元节宫里有灯会,南边进贡不新鲜花灯,你想过来看看吗?”说过石静关注,胤礽终于可以说说自己关心的了。
  石静摇头:“我阿玛来信说他的病好了,此时应该在路上了,要赶着回家过年。他这回带了黎百玉回来,可能将她扶正。过年之后我家里全是热闹,看都看不完,就不去宫里凑热闹了。”
  听前半段,胤礽眸光一黯,等听完又高兴起来:“也是,宫里灯会都没有你家热闹。你知道我是最爱热闹的,上元节我去你家看热闹好了。”
  见石静无语地看向他,胤礽也觉得自己这样说有些不地道,忙改口:“我去给你撑场子。”
  自家的事石静自己能搞定,哪里需要他来撑场子。那天他若是来了,全家只怕都在恭维讨好他,谁还有心情宅斗啊。
  “上元节到处都乱糟糟的,你好生在宫里待着吧,别到处乱跑。”石静给胤礽盛了一碗汤,推到他面前。
  记得有一回上元节,她被接回家了,他跑来找她,就被人无端扣上了一顶闹市纵马大帽子。
  她问他到底纵马没有,他说没有,可苦主老娘把棺材拉到顺天府门口,自己也吊死,直接来了一个死无对证。
  一顶闹事纵马,逼死人命的大帽子砸下来,想不戴都不行。
  尽管被皇上压了下来,可事情闹得这样大,胤礽也算恶名在外。
  那年他才十二岁。
  石静也才十二岁,去哪儿都有一大堆人跟着,想做点什么都做不成。
  只能劝胤礽少出宫,至少宫里有皇上,反太子党只敢捧杀,不敢闹出人命。
  汤推过去,又被人推了回来,胤礽注视着她的眼睛问:“你是不是不想见到我?”
  早知如此,他就不该等她守孝结束就急巴巴地贴上来,自讨没趣儿。
  这样矫情又肉麻的问题,让石静如何回答。
  她在跟他说正事,他忽然甩出这么一句,令人猝不及防。
  她只是怔了一瞬,他立刻不耐烦起来,饭也不吃了,汤也不喝了,甩袖子走。
  记得在哪里看过一则心灵鸡汤,大意是对你没有耐心的男人,多半不爱你。
  早知道结果,心里还是有些酸,石静默默把碗中的汤喝完,随后告辞离开。
  气冲冲回到毓庆宫,胤礽才想起青蒿粉来。想到青蒿粉,人就后悔了。
  明知道她对自己无意,自己也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为什么还要有这么多奢望。
  奢望天天见到她,奢望她也盼着天天见到自己。
  意识到反过来不可能,就恼羞成怒,对着她发脾气。
  想见她,就想办法见到她好了,又不是办不到,何必也要求她跟自己一样。
  若这一点都想不开,婚后的日子要怎么过下去?
  六七年的努力,不是都白费?
  思及此,胤礽收拾好心情,拿着青蒿粉去了广厦一所,找那两个法国传教士试药去了。
  药效出乎预料地好,比金鸡勒起效快,副作用少。
  两个法国传教士全都瞪圆了眼睛,喊了好几声上帝,才问这个神药从哪里得来,叫什么名字。
  胤礽也没藏着掖着,告诉他们这个药叫青蒿粉,是他的未婚妻,也就是大清未来的太子妃亲手炮制。
  “不可能,青蒿不可能!验证过了,作用十分有限!”传教士洪若第一个跳出来质疑。
  传教士刘应也拨浪鼓似的摇着脑袋,用蹩脚的汉语表示:“这个川蜀方子早试过了,治不好!”
  也不怪他们质疑,就是胤礽都没想到石静做出来的药,会有这样立竿见影效果。
  但不相信归不相信,并不耽误胤礽吹嘘自己未过门的妻子,和本土验方博大精深,让两个西洋传教士听得心悦诚服。
  其中一人还给法兰西国王写了信回去,将青蒿粉吹上了天,称其为东方第一神药。
  另一个人则将扔在库房里吃灰所有黄花蒿都掏了出来,按照川蜀献上的验方炮制出青蒿粉末,药效仍然十分有限。
  他找到胤礽要石静的配方,胤礽哪里肯给:“你们糊弄我这么久,以为我不知道么?怎么还有脸跑来问我要方子?原料都告诉你们了,自己想法子去吧,我要交差了。”
  作者有话要说:
  康熙:你说这药是掌珠炮制出来的?
  胤礽:请皇上给她封赏。
  第33章 团圆日
  康熙拿着盛有青蒿粉小瓷瓶,听胤礽说完也觉得不可思议,又把两个西洋传教士叫来问药效,脸上终于有笑模样。
  两个西洋传教士也乖觉,齐齐跪下求配方。康熙看向胤礽:“太子,你说给还是不给?”
  胤礽知道石静心善,她做出青蒿粉肯定是为治病,而非谋利。若只为谋利,完全没必要拿给他,偷偷卖了便是。
  可这两个西洋传教士故意戏耍了他这么长时间,委实可恨,他打算拿药方与他们做一笔交易。
  做什么交易好呢?
  他想到了皇上剿灭噶尔丹决心,紧接着想到了噶尔丹与沙俄谋皮原因。
  沙俄想要的一直是关外的黑土地,而噶尔丹所图则是西洋先进的火器。
  “我听说每到夏日,欧罗巴便会爆发疟病,其规模比大清更广,损失也更多。作为友邦,大清有更好的治疟病的方子,确实应该与贵邦分享。”
  胤礽故意停顿了一下,见两个西洋传教士小鸡啄米式点头,满眼希冀,话锋又是一转:“可《礼记》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此前大清拿出不少验方换贵邦金鸡勒方而不得,如今轮到贵邦求方,不知贵邦想用什么来交换呢?”
  两个西洋传教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知道此前做得有些过分了,也没绕圈子,直接问胤礽想要什么。
  胤礽单刀直入:“拿法兰西最新的火枪,火炮……图,和配套工匠来换。”
  吃够了只有配方无人会做的苦头,这回胤礽打算连图带人一窝端。
  “太子殿下不是在开玩笑吧?”洪若连叫了上帝好几声,才接话。
  刘应脸都白了。
  胤礽看也不看他们,转头对康熙说:“既然友邦没有诚意,这药方还是不外传吧。”
  见康熙欣慰点头,又补充:“皇上,大清友邦不止法兰西一国,儿臣相信会有人愿意做这笔交易。儿臣这就让礼部放出风去。”
  此时欧罗巴火器最先进的国家,除了法兰西,还有英吉利和日斯巴尼亚。
  想到几国在海上争端,两个西洋传教士哪里还敢讨价还价,忙道:“尊敬的大清皇帝,太子殿下,兹事体大,请容我们写信回去,相信我们国王会给友邦一个满意的答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