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他们的策略,就是做父亲的干活,做儿子的去刷皇帝好感度。特意带孩子出来可不是为了让他们玩的,不能浪费机会。
第二天,杨颂就带着儿子,满怀激动的去找皇帝,献上自己写的《蓟州定安书》。
第一次收到这种无官职仕人上门自荐的小白反应过来,没有明确选官制度的现在,能念书的都不是那些衣不蔽体的普通百姓,他们身份就是不同等级,显赫或者落寞的贵族,是有这种献策权力的。
“今陛下致蓟州,草民闻之而来……”
小白慢慢看着,脑内一点点做起了文言文翻译。
大致意思就是现在皇帝到了蓟州,他听闻皇帝来此也跟着过来,发现燕王真不是个东西,惹得燕国怨声载道,把燕国折腾的比从前姬姓燕国还要差。
又夸小白陛下是明君,才赶走胡人就来燕国为民做主,处置了燕国上下,立刻就着手恢复蓟州,安置百姓。
杨颂经过观察,发现蓟州城的大部分都是罪臣,不能在用,得另选他人。而蓟州城里乡野人都死了一半,打击很大。
要想恢复过来,得让百姓休养生息。现在有了陛下把税粮在内的粮食都给了百姓。百姓活过这个冬天没有问题,可是很多家庭青壮年被燕王强征徭役拉去拆长城还冤杀了,有些家庭在民变之中死了不少人,很多家庭都没有人可以耕作田地。
这样下去,就是手头的粮食够活这个冬天,家里人手也不够耕地的,这种家庭就朝廷做主,召他们一起做些纺纱织布或者到处卖力气的活来分发工钱粮食。
为了解决这个事情,他认为可以给一部分表现好的士兵分地。
本来地方士兵就是平时务农,有事就上战场的,现在可以额外给大家多分田地,降低税收,鼓励大家生产。现在大家也都穷了,每年的人头税也还是免了好。
燕国上下谋逆的人很多,大片的地现在都是无主之地,可以拿来做鼓励政策,给新出生的人口分地。
以上所有仅针对这次蓟州北边遭殃受难的百姓,虽然蓟州南边也被盘剥了,但是他们到底比不得蓟州北边惨,当然,南边也可以适当减免一些赋税。
小白看完了这份《蓟州定安书》,问:“杨先生,有的家庭一户七八口人变得三四口,也能耕种勉强果腹,但是人手不足以耕家里现有的田地,这该如何?”
够不上需要打工挣饭吃的标准,但是一点人又耕太多地,这种局面怎么解决。
杨颂回答:“该是他们的地就是他们的。虽不够把地全耕种了,但也够他们生活了。空的地也还能种些别的,”
大部分时候,百姓都是愿意多种粮食的,但是现在人手不够,空的地自然也就种些别的东西。
要论侍奉的殷勤程度,肯定是粮食最受照顾,但是桑麻这些东西在那儿也是有用的,只要税减了,东西都是他们的,自然有人不乐意看见土地空着。
小白又问:“若是去世或受伤的人太多了,家中无法耕种的人也多,岂不是人人都要去织布做工,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工,又哪里来的那么多的丝麻织布,织出来了又卖到何处?”
杨颂不慌不忙,开始给小白讲起了数据。
他昨天一日都在写文书,也把百姓实际情况与前两日记录下来的都看了个仔细。
那些家里没有劳动力的家庭有,但是在五万百姓之中,还不足五千人。
往往那些没了家里劳动力的家庭,其他家人也都活不下去死了。活下来的都是孤儿居多,因为是孩子,路上其他百姓见了也忍不住照顾两分。
只是五千人,还是男孩居多,给他们分地无妨,自己能种就种,自己家不种的地,他们可以先借给别人种,不过目前为止大家都少人,应该是不会有人租的。
没这个力气自己种的男孩,可以就被官府先收了去当兵,不同于别的半耕半练的兵,他们都是没能力自己种田的,做兵也做不了什么职业士兵,只是名义上的兵而已,具体工作是在长城巡逻,打打杂,修修补补,蓟州花点钱养着。
不多的女孩子,把她们组织起来纺纱织布是没问题的。
现在蓟州要慢慢修养,蓟北种不动的田就让他们种桑麻,蓟南也要减免赋税,什么减的多,什么就种的多,女孩子吃的也比男孩子少,倒是不用担心。
小白听完他的每一项解释,也觉得还算是当下能做到比较全面的方案了。
放下帛书,他看向杨颂,语气赞赏:“杨公大才!”
从杨先生到杨公,一字之差却身份等级飙升的杨颂礼貌点头,就听见皇帝的后话。
“现下蓟州无才,杨公可愿暂代蓟州郡守?”
第74章 郡守(二合一)
“现下蓟州无才,杨公可愿暂代蓟州郡守,还蓟州百姓一个安居乐业?”
小白的话一出,莫说年过半百的杨颂,小白身边的刘德、柳珀,还有一些正在低头伏案记录的将士、渔阳来的几家大姓族人,具是心一跳,不由自主就停下了手里的笔,眼神望向杨颂。
就连昨天晚上被杨颂拉着熬夜给他磨墨的杨德,也眼神呆滞的看着他爹。
这可是郡守啊。
郡守掌一郡之地,往上升就是去洛京,往往入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政,亦多出为郡守。
郡守这个级别的官职,都是要由皇帝亲自任命的,陛下来开口,没有任何的问题。
别看陛下这时候说的是暂代蓟州郡守,那是因为现在他人在蓟州,朝廷在洛京,正式任命是要在朝廷里走一遍流程,给官员下发正式的文书衣冠和郡守印鉴的。
这段时间郡守暂代的好了,等天子回洛京,正式任命文书不就下来了。
前两天还在嘲笑田家两小子为张家做嫁衣的赵申,这时候的眼睛珠子可比之前还要红。
田家是正经外家,张宏也是和天子往上数能论亲戚,但是杨颂这老小子,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都没出仕呢,现在献上个策文,倒是在统一天下的晋天子手里,一下就能摸到个郡守出来。
老友的人生大起太过骤然,让赵申万分不适应。
大家不敢犯上直盯着皇帝,都纷纷去盯杨颂。
而被所有人注视的杨颂,这时候也心跳如鼓。老人家这辈子都没体会过这种惊喜,最大的理智就是不要让自己在皇帝面前丢脸,于是就让自己一动不动,努力克制。
等他感觉自己可以了,颤颤巍巍举起双手:“承蒙陛下厚爱……颂,定不负陛下所托,让蓟州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小白托起老人家的双手,满眼赞赏:“杨公已经是蓟州郡守,只是目前蓟州少人,缺什么,杨郡守尽管和柳珀他们提。”能自带干粮上班那最好。
然后小白看向柳珀:“燕王谋逆,后妃子女一并带去洛京交由宗正发落。燕国暂先除国,以蓟州为郡,杨颂暂代蓟州郡守。”
柳珀点头称是,忙和新上任的杨郡守表示会好好配合他的工作。
小白也不是看文章看上头,一个激动就来任命的。
这份文章写的文采很好,尤其是夸他这么年轻又这么厉害的那一段,辞藻看得小白都觉得羞耻。
后面针对蓟州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小白阅后提问环节,都证明了杨颂不是纸上清谈的人,昨天一天的时间他还能做个数据调研,人在渔阳,但对蓟州、燕国却都有所了解,解决方案务实的很。
而且他还是半个本地人,是个从东方大国前齐搬过来多年,十分熟悉这里,但和燕国本地还是不太能融入的,齐人。
虽说现在这些齐人都在渔阳落脚生根,可总共也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小白相信,给他们个机会,他们很乐意再举家搬去齐国。
提防地方势力做大的前提,也得是地方有做大的潜力。
北方的蓟州是有的,不然养不起从前的燕国。这一块至少在富裕程度上,是要比长沙、吴、越等地好,但是因为第五潜鱼的这个混账大方的拿境内百姓劳动成果资敌,这流失的粮食和动乱中死了一半的百姓、士兵,让燕地至少倒退十年。
杨颂不是纯粹本地人,还了解蓟州的情况,和本地一些势力都能说得上话,又比洛京官员更清楚这里到底什么情况,还年纪大知轻重……综合来看,他实在是一个很不错的人选。
如果没有他主动举荐的,小白原本想选对象是柳珀和张宏。
挑选柳珀的理由,是他能力出众,能文能武,心细又主事,还看不上蓟州这地方,就算做了蓟州郡守他目标也还回洛京;张宏的话,半个本地人,年轻想出头,目标也是去洛京。
杨颂就这么仓促的走马上任了。
他年纪大,资历也大,张田孙赵杨五家的人他都认识,指挥安排五家的人他干的轻车熟路。到底也是经过齐王,来到燕国扎根的人,没做过官,但是知道现在蓟州到底要干什么。
找柳珀借了些兵,又把五家这趟带出来的子弟、仆人全都使唤上,杨颂开始一点点稳定蓟州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