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天气很冷,没有什么别的腐虫,但蚂蚁却络绎不绝。
  姚章心想,燕王的人品已经败坏到了一定境界,不止是无人想要为他收敛尸骨,是连动他的尸骨都不愿意了。
  蓟州上下和跟着天子来的的人里,不乏学过六礼的,连他们都没有一个人为燕王求情;那些蓟州百姓更不要提了,燕王造了这么大的孽,他们却厌恶到都不愿去鞭尸发泄,让这尸首这么多天都还是一副没有被动过的状态。
  姚章是溧阳学派的,见此情景,只觉得燕王天生残暴愚钝,毫无灵性,作为天潢贵胄,由万民供养,却还毫不去想自己的身上的责任义务。
  简直匪夷所思,武帝何等英明,怎么会有这样残暴又愚蠢的孩子!
  于是燕王就被他看不起的百姓弃之若履,有了如此下场。
  在看看现在天子,他自登基以来,也没做什么要耗费民力的事,就是审了刘芍的案子,北上御驾亲征抵御胡人,又来了蓟州为这里的百姓做主。
  燕王就藩多久,就只把燕国搞得这么乌烟瘴气。
  皇帝登基才多久,三个月都没有的时间就做了这么多的大事,无怪乎闵帝去世前遗诏上要把皇位交给第五小白。
  他若还在,这些事情以闵帝的资质也能解决,但是他不在了,这些事情,其他诸侯王室不能解决的,而如果是燕王继位,难道还要大家看他把整个大晋都搞成蓟州的乱象吗。
  这么一想,无论是骂燕王、夸今上和闵帝,以及思考暴君、明君与百姓的关系,姚章都蠢蠢欲动,想好好写一篇言简意赅又文采斐然的分析文章。
  脑子里构思着文章,眼睛依旧在燕王宫前看着。
  现在人已经很少了,但是从光秃秃的地上,姚章想象得出来这里之前到处都是百姓的场景。
  匈奴骑兵们除了打扮异于中原人,面容看着倒也没有和中原人相差太大。百姓们大概也还有一万多人,孩子们在地上跑来跑去,大家一首首唱着不同的歌曲。
  姚章一听,发现还是洛京话的歌谣,便仔细又听,发现是讲时令的,和现下他们传唱的时令歌都不一样。
  他和属官们下了马,去找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问:“你们这是什么歌啊?”
  问完他就感觉自己找错人了,他说的是洛京话,看这孩子的穿着就是个蓟州庶民,哪里能听得懂。
  谁承想,大一点的孩子也不怕他,居然用洛京官话回他,他们唱的是九九歌,还有夏九九,冬九九和九九乘法口诀。
  姚章好奇:“你是蓟州童子,还会说雅言?”
  第88章 姚章心境
  这时候各地域之间不太流通,六国都有自己的官话,地方还有方言。
  晋一统天下以后,自然也是要做点文化上的推广工作。
  在最优先改变的语言文化上,一开始当然也是有过书同文,要统一晋文和晋字的。只是这个才提出来,就有不少人提出了反对,最后斟酌下,武帝做出了另一种选择。
  他选择了所有人都接受度最广的周作为晋的文化代表,要求所有的官员、贵族,朝廷的公文奏报都必须使用周的文字,说的话也必须要用曾经周的洛邑雅言,还为此迁都洛邑,改洛邑为洛京。
  他没有强制诸国使用晋的文字语言,但是想要进入朝廷的,那就自己主动改变。
  有权力的诱惑,再加上语言文字选的也不是晋的,而是周的,大家就也都更能接受。
  毕竟就算周室衰微,在诸国里日子越混越差,大家对他表面上的尊敬都没了,那人家也是周氏。
  正经贵族们都学过洛邑雅言,学过周文字,现在诸国的文字也都是周文字的变种,比起都变成学晋,折中一下选择周,所有人都默契的赞成。
  只是贵族阶层原本说雅言,后来各国发展了自己的方言,但曾经被叫做“野人”的庶民,那是一直都只说地方话的,还是诸国混战百年的时候因为征战的原因,各国方言才变成贵族和庶民都会说的话。
  但是雅言,是只有贵族,和洛京附近的人才会说的话。
  这十岁不到小孩被姚章一说,也不怕人,挺起胸透,骄傲道:“我甘崇可是陛下都夸过聪明的,唱这陛下教我们的九九歌,说几句雅言有什么”
  他周围其他小孩也纷纷跟着给他助威,看着这群孩子瘦巴巴的脸上亮晶晶的眼神,姚章也不由得一笑。
  “那陛下交给你们的九九歌,你们是全都会了吗?都会唱的话,我就给你们一人一枚铜钱。”
  说着,他从腰上取出一个绣囊,眼前八个孩子,他就从里面倒出八枚铜钱。
  “但是如果有人唱错了,那我就只给唱对的人。”
  一枚铜钱可以买两斗粟,在物流不发达,商品经济也并不发达的晋,家里平时都是以物易物的孩子们连铜钱都没见过,此刻见到了姚章手里的铜钱,一个个瞪大眼睛。
  孩子们也没有贸然就接受姚章的条件,反而是互相对视几眼,最后还是那个年纪最大的孩子做了决定。
  “那我们就一起好好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孩子们的声音清脆高亮,唱出歌谣来时,一张张脸上神采飞扬,姚章看的就心生欢喜。
  无关身份地位,他作为一个寻常人,见到这样机灵有活力的小孩就是不由开心。
  随着孩子们把《夏九歌》、《冬九歌》一一唱出,认真听内容的姚章不由的陷入沉思。
  这些数九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简单有趣,孩童也能在游戏中学会,说上几句洛京雅言,学一些简单的算数。
  而最后的九九歌,直接就是一首乘法口诀了。
  九九乘法对贵族来说并不是什么很稀罕的学说,但是对没有受教育途径庶民来说,它很稀罕。
  学了这个,以后庶民的生活遇到的计算问题,它就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
  这样一想,姚章就发现歌谣口诀这些东西,在普及教育和基础文化知识上,似乎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九九歌是生活、时令和计算的表现载体,但是其他的东西也可以借用这个载体,比如基础晋律、历法。
  虽然他溧阳学派核心观点是民贵君轻,更强调君王与百姓都应该尽好自己的责任,尤其君王不能先无道,但姚章本人对上雍学派的某些观点,也是认同的。
  上雍学派认为,人生来就是愚昧无知的,无论君王百姓,都是教育才让他们开始渐渐成为了人。
  百姓受的教育少,就更愚昧无知,君王受的教育多,就英明果决。
  他们的学派理论也遭遇到了不少学派名人的围攻,比如为什么受到最多教育的君王,也会出现昏庸无能还残暴的人这一个论点,就足够引起许多争论。
  曾经上雍学派的人去到郑国,郑王就认为自己的道德学识来不是来自教育的比平民多,而是因为他是姬姓,生而高贵。
  但上雍学派的伏先直接就当着诸国大臣的面驳斥他:姬姓诸侯王那么多,为什么现在就剩下几个姬姓的国家了?光是郑国,现在的朝堂上,姬姓大夫也不少,他们有些人比大王您还聪明,有些人蠢钝不堪,高贵的姬姓那么多,这如果不是教育的问题,大王您觉得是什么问题?
  贵族君王们不喜欢上雍学派无视血脉的唯教育论,其他学派也不喜欢上雍学派一切都往教育上推,不过对于百姓因为受教育少才愚昧无知这点,姚章深以为然。
  让一个国家都是贤良人才不可能,大家什么身份各司其职还是这时代普遍的观念,但是如果人人都能更懂些道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国家的安定就能很大程度提高。
  此刻的姚章,看着这些自信大方的庶民孩子,想了一下如果能把基础的道德和法律知识也编成歌谣,在晋的四处传唱……
  陷入畅想的他听到属官轻咳的声音:“中丞,孩子们都等着呢。”
  一低头,姚章就看见已经背完书的孩子们都目光灼灼看着他,他哑然失笑,把手里的铜钱一一给了他们。
  等到姚章从燕王宫那里回了郡守府,被柳珀带入了一间书房。
  皇帝坐在里面,看见了他请他坐下。
  不大的空间里,都是跟着小白出来的二十来人,以及姚章一个从洛京新来的高位官员。
  小白指了指书案上的一堆竹简:“姚卿,这些账册你先都看一看。”
  姚章小心拿起一卷,好像没有什么问题,然后第二卷、第三卷……
  等到账册都看完,他算是解清楚白天的疑惑——为什么燕王能对胡人那么大方。
  他不是把胡人当亲爹,是完全就对境内财产,对钱粮物资这些东西都没有概念!
  -
  小剧场
  姚章:胡人才是他亲爹吗???
  小白:我懂你的狂躁心情,第五家的继承人,从太子到我大侄子都是难得聪明人,看见这种蠢货真的很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诸国卧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