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这么没见过世面吗,别人拿了一半,他还觉得这剩下的一半都是自己的很够了,不是要造反吗,都没想过为什么自己养兵都养不起来吗?
  齐王不放心:“你是王太子,这些事情你要也多盯着些,不能和燕国似的,丢脸丢到天下。”
  “是,儿子此事一定上心,看看我齐国境内,可有人敢愚弄我们。”第五思定心稳了,他父王还没有修炼修到超脱到什么都不理,还是在意国家的。
  齐王随即点头:“嗯,多注意看看有没有以寡人名义搜刮百姓的,不要让这些虫豸败坏了我的名声,损了我的功德。”
  第五思定:“……”
  几天后的吴国,吴中城王宫里,老三吴王也和他的相国收到了帛书。
  如果不是信使说着洛京官话,问他的信息也全都可信,吴王简直怀疑自己被人骗了。
  老大是武帝爱子,老二想和老大争又不敢太过分怕触武帝霉头,其他兄弟们都和老二差不多,自己也就是尽量想开点,十三那是平等的连他们父皇都不在意。
  老六大部分时候,都是和其他兄弟一样,不敢触武帝霉头,就是喜欢搞点不一样。
  大概是别的兄弟还能在宴会上说笑,哪怕十三不说话都会侧过头听一耳朵,老六这小子就坐的笔挺在那里不开口,表现自己的礼仪风范有多好。
  但爱装是一回事,吴王不记得老六能是个这样的蠢货啊。
  他反复把手里帛书看了好几遍,还是不能理解,他们这辈的兄弟里,怎么会有第五潜鱼这样,真的有贼心、有贼胆、都试图行动了,还行动的一塌糊涂的人?
  吴王连前面有天助小白退敌的部分都能完美接受,但后面第五潜鱼的部分,他愣是觉得不太可能。
  相国理解他,但是:“大王,还记不记得一个月前的那道誓言?”
  吴王当然记得,第五小白一个誓言老天都能给他广告天下,简直了,这也是他不怀疑老天帮他退敌的原因。
  “寡人记得,只是相国,燕国境内的事,会不会,只是洛京那边……”
  吴王宁愿相信这是第五小白找借口,玩阴的把燕国上下都换成自己人,也不愿意相信老六能差到这种地步。
  他绝不可能会有个这样愚蠢的弟弟。
  相国打破他的幻想:“造反就足够陛下把燕国除国,全境都收拾个干净了。”
  承认吧,这样愚蠢的燕王真的是你弟弟。
  看吴王真的不愿承认,相国也提醒他,虽然他们吴国富裕,但也要注意不能让下面人捞过头了,燕王造反已经结束,但是燕国境内其他的事,他们这些诸侯国必须重视起来。
  吴国相国也在心里吐槽,武帝对他孩子太忽视了,除了从前的太子会爱护手足,他这位还算好脾气的吴王,这时候心里想的也只是燕王不可能这么蠢,半点没有在意燕王是怎么死的。
  这可不是燕王太作死的缘故,换了个其他诸侯王,相国觉得吴王反应也会是如此。
  随着小白带着亲戚、新手下和燕地一些重罪犯回洛京,其他诸侯国也陆续收到了公文。
  除了担惊受怕或者侥幸的心理,所有诸侯王都不约而同要查查自己内部,坚决不能让自己成为燕王那样被人直接吞了一半还不知情的笑柄。
  -
  小剧场
  代王:感谢六哥不杀之恩,兄弟不和被你瞧不起真的是太好了!
  齐王:看不懂,真看不懂,这废物就是这么造反的?
  吴王:情绪稳定的我,也会被老六弄破功,怀疑一切。
  其他南方偏远地区后面收到消息的诸王:啊?
  某些兄弟的心声:感谢老六率先给我做了个示范,天子之位什么的,放弃了放弃了
  所有兄弟的共同心声:寡人必不可能和我那兄弟一样昏庸无能,但是现在开始就来查查自己国境内有没有欺瞒自己
  第五潜鱼:我就该死之前都给你们发联络信,让你们一个都跑不了!
  第96章 回京风波
  洛京城外,三公率领百官,望着北边翘首以盼。
  云中那边的战报,在陛下的誓言响彻天下后,也跟着传回了洛京,众人这才知道边境战况。
  不止是又新起来了一支胡人势力,这势力还和燕国有勾结,这个信息让洛京官员们心下一惊,一想到皇帝就在蓟州,都开始后悔只派了姚章这些人,没直接派点兵过去。
  半个月前,太尉刘奉也从云中回来了,大家也都从当事人这里,知道了云中那几日具体发生了什么。
  在丞相忙着去安排人清点物资填补河南地的损失时,史官也恨自己骑术不精,不然的话死活也要跟着皇帝一起日夜骑马一起亲赴战场。
  七颗天星连坠啊,这种天都帮忙的大场面,他,刁无忌,作为大晋史官,居然没能亲眼看见,实在太让他痛心。
  于是这些天他就追着太尉问细节,把刘奉问的都看见他掉头就走。没得刘奉问,刁无忌就去问他手下的将领士兵,把士兵们都问了一遍,这些天才算老实下来,这会儿也安静的在百官队伍里迎接君王回来。
  等到了巳时,远处开始传来马蹄声,风中飘扬的旌旗也越来越大
  百官们越过前头眼熟的将领,看向他们身后骑在马上的青年,不由得生出几分欣慰之意。
  总算是回来了,陛下。
  从前冬至祭天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了,大家主要就等着过年,然后开春来忙活新一年的事。
  但自从皇帝祭完天就走了,他们守在洛京皇帝上了前线,没经历过这种事的群臣简直度日如年,天天就担心皇帝有个万一,怕好不容易才稳定的大晋政局又起波澜。
  好在等到今天,皇帝终于回到了他忠实的洛京。
  确认皇帝状态良好,寒风里也看着身子骨强健没有什么问题,三公互相对视,放下了心,率领百官恭迎皇帝回京。
  小白赶紧下马去扶年纪最大的丞相:“天冷风寒,诸卿都快起身,公孙丞相,让大家都回宣政殿吧。”
  本来组织完了只要送皇帝回宫就好的公孙弘:“陛下,宣政殿?”
  小白指向他过来队伍的后方:“燕地的罪人都带回了,该审该查,一切皆依晋律行事。”
  他满脸诚恳的看向百官:“快过年了,这些琐事就不要拖到年后,年前这些时日,要辛苦诸卿了。”
  别的官员什么表情不知道,但是负责司法的廷尉周离这一刻真的不想说话。
  冬至到过年也就两个月的时间,但现在离年三十,只差三天了。
  三日前,王归就派了一个一个手下先紧急回洛京,把他们的行踪先通知百官。
  虽然小白真的不介意直接回来,但是王归、柳珀他们坚决拒绝,并表示皇帝出门是大大方方出去的,为了大晋亲赴战场,一路上都没有半点享乐,都是在做正事,理应大大方方回来。
  于是收到皇帝行踪的大家大喜过望,立刻就来安排迎接事宜,既然陛下特意强调不要太大场面,那就击鼓鸣乐的环节去掉,怎么样也要百官一起出城迎接,以表尊敬。
  关于燕地到底发生何事,这个探子也是有说的,但是知道的人仅限于官位较高的那几个,中下层的官员都忙着迎接去了,完全不知情。
  当大家一个不落齐齐坐上宣政殿,官员们就相当于开了个大朝会。王归、柳珀几位将军的一起汇报工作,百官终于知道了他们从白登道去蓟州,一直到回京前发生的一切。
  当听到蓟州民变,以及皇帝立誓后才知道的民变原因,众人无不惊愕。
  他们知道皇帝一定是遇上了蓟州人,在蓟州遇上了不小的事,不然不会誓言立的那么大,但打死他们也没想到,蓟州的事能大到这个地步。
  也是因为如此,哪怕是宗正卿在场,他也没说皇帝不该亲手斩杀燕王的事。
  然后大的还在后面,蓟州上下官员还有武阳郡的那些事,更是让百官们听了骇然,完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整个大殿上,除了将军们汇报的声音,其他人人全都不说话,大殿上安静极了。
  史官刁无忌看看左右,起身去一旁看休假两个多月的起居郎怎么记录的,见到上面“帝令王归等述,群臣骇然”几个字,他眉一皱,抢了起居郎手里的笔,再后面又加上“无言”两个字。
  起居郎怒视他,立刻抢回了自己的笔,但是给他也分了一卷空简和新笔,他是负责皇帝记录皇帝,史官是负责朝野大事,侧重点不一样,各写各的,别抢他的了。
  御史中丞姚章去安排完那些犯人了,等他脱鞋上殿时,见到里面没人说话的安静场景,瞬间就明白同僚们这是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发表意见了。
  于是他上前主动一拜:“陛下,燕地罪人们已悉数关押完毕。”
  自己御史府的二把手回来了,御史大夫朱平也从恍惚中回过神来。
  介于燕地的事情太离谱,离谱到朱平都在怀疑这是不是皇帝铲除旧燕势力的借口,但是看见姚章,朱平就明白这事是真的,他相信姚章的为人不会放任冤案不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