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第五潜鱼强烈赞成刁无忌的看法,只恨自己不能给他打赏
  围观小白和太史局天文家们吵架开学习班后的刁无忌:皇帝还是贤明的
  第五潜鱼:呸!
  完全都听不懂那些计算数据,但是能看出来小白这方面多如鱼得水的太子看向儿子:破案了,找到你学数那么快的原因了
  第101章 人才
  刁无忌跟在太史局着看了一整天,多少也听到了一点东西,比如这个计算是个大规模工程,在新的历法出来前,皇帝每天也会来太史局一趟,跟着一起计算这回事。
  下午的时候皇帝走了,太史局的官员们还在继续计算,大家嘴里念念有词,说的都是刁无忌完全听不懂的东西。
  刁无忌这时候蹭的上去,拉着太史令:“ 项兄……”
  他话还没出口,就被项景挥手驱赶:“说了你也听不懂,等我们的新历法算出来再问,你别耽误我们工作,这可是陛下昭明元年的头等大事。”
  项景当然知道刁无忌想问什么,但他也没说错,今天他们和皇帝讨论的那些东西,说了他也听不懂。
  就算是能听得懂的,比如他们这些太史局的人都很能接受的太阳系运行图,和外人讲肯定是要解释半天的。现在他们太史局可忙得很,哪有那个闲工夫给他解释。还是赶人吧。
  被赶出太史局的刁无忌在冷风中站了一会儿,决定继续去找张巍,把燕地的事整理清楚。
  回了玄雍宫的小白刚坐下,跟着童明学了不少洛京话的东方旦过来找他炫耀。
  他其实今年也才十五岁,当时在蓟州的时候长得高高瘦瘦,而且表现的心智成熟,小白都以为他已经成年了。
  现在他跟着小白饿不到了,身上也长了肉,除了高点,也确实看着像个孩子了,虽然这个年纪放在这个时代也不算小。
  童明笑着打趣道:“旦这家伙,虽然好动,学起东西来确实不差。”
  小白问道:“旦,如今你会了多少字?”
  他没有特地给东方旦进行从头开始的系统性教学,但是之前在蓟州的时候东方旦也一直跟在他身边,也是他帮助柳珀安抚百姓登记资料,这个过程中他也跟着看会了一些字。
  东方旦眼神看向旁边:“三百多个。”
  他心虚的模样在小白看来有点搞笑,安慰道:“不要紧张,你没学过,跟着看能认识三百多字,已经够厉害的了。”
  这不是小白捧他,是真的在夸他。
  晋用的是周的文字,周的文字在老家有个专业名词——金文。从甲骨文进化而来,主要刻在青铜器上,形态比甲骨文抽象多了的文字。
  从周成立以后,金文也一步步发展成大篆,到了诸国时候,每个国家都有对大篆进行不一样的简化,并且基本都要求各国往来文书必须以自己国家文字书写。
  这也是晋一统天下后,选择周文作为主要文字的原因,避免各国在这方面心理逆反,连他们晋都不用晋字了,大家平等的来用周文吧。
  然后又对周文进行了适当简化,虽然不至于有隶书那样的跨时代变革,但这个能让各地旧人接受就行了。
  总体而言,小白五岁以前能摸到的竹简还是旧晋字,五岁以后基本都是名叫晋字的简化周篆。
  这也是他不爱看书的一个原因,认识,能看懂,但是脑子很不喜欢。
  这种字旦都能跟着,光靠看的就学会了几百个,是真的厉害。
  小白看看童明,又看看东方旦:“把我以前幼时的书拿给旦,让他先看着,不会的旦你可以问我。”
  童明弯腰,但是没即刻去拿,和小白说起了另一件事。
  “陛下曾有言,要年底看看阜阳县的代理县令干的如何。陛下出征在外,归期不定,丞相就免了阜阳县令回京一事,但是有给奴婢一卷奏章。”
  事实上,不在诸侯王们封国内,属于洛京周围的官员,只要路近的,都要年底来洛京,当时让王琦暂代县令的时候也想着他年底来京再最后考察。
  只不过因为皇帝不在,丞相弄不清楚他到底什么时候能回来,就先让外面官员都别回来。
  小白也想起来了:“把奏章取来我看看。”
  童明去捧了好几卷竹简来,一卷奏章放在小白面前的桌上。剩下的是书,他招手带东方旦去偏殿看。
  小白仔细看着奏章,这个时代特有的言简意赅,是丞相整理过的新县令资料。
  王琦,汉中人,魏国某个家族里被分出来的落魄士人,同样不甘心才学被埋没四处奔走,虽然在洛京没混出头,但是才华被上阳郡守看重了,在他身边做没编制的门客,平时帮他干活。
  刘芍与张家的案子发生之后,阜阳县令一上京,他就被郡守派去了阜阳,就算后面姚章带着他的师侄们过去,想要带门派学生刷履历,都没干过王琦,阜阳县的一切愣是让他处理的滴水不漏。
  连丞相都觉得这是个人才,上书告诉小白可以真任命了。
  一想丞相年纪也大了,小白就也没叫童明去请,趁着离下值还有一个时辰,他自己骑马去了丞相府。
  丞相府的属官们大部分是有资格进朝会、能参与祭祀的,一看见小白就认出了他,赶忙请他进去。
  丞相正在和大司农讨论边境长城今年修葺工作需要用多少人力物力呢,忽然就听见了外面属官叫“陛下”,再一抬头,皇帝的身影就进入视线。
  大司农行礼后乖觉起身出去,小白对着他一点头,在丞相起身让出的位置上坐下。
  “丞相的奏章,孤看了,阜阳县令一职王琦既然做的好,那就让他继续做。”
  “那臣等下就去安排人去阜阳送上任命诏书,陛下可要亲自写?”丞相猜皇帝就不是为了这个事来的。
  “丞相发就是了。”小白又说起了另外的人:“姜茂管着登闻鼓,虽说案子处理的不多,但也做的不错,孤有意让他做洛京县令,管洛京诸事。登闻鼓依旧在宫门口,由他管着,洛京县衙挪到这里就是了。
  洛京县令这些年也做得很好,让他调去大司农手下吧。”
  丞相想了想,劝道:“陛下,县衙依旧还在城中最好,来往客商、邻里纠纷这些,恐怕无人会想要去宫门找县令。
  至于登闻鼓,放在宫门口无妨,县衙外也可以在置一个。”
  真敢顶着守卫官兵去敲宫门口登闻鼓的人不多,不是大案要案谁敢去。
  但是县衙外的鼓,普通人还是会敢敲的。姜茂做了洛京县令,那民生问题都归他管,登闻鼓也是他管,多琐碎的事都是他负责,正好都放一块了。
  “还是丞相思虑周全。”小白点点头,知道这人事调配公孙丞相是完全同意的。
  丞相眼神温和的看着小白,这都是小事,不值得皇帝亲自来一趟,还有什么事,也一并说了吧,陛下。
  接收到公孙弘眼神的小白决定就说了。
  “丞相,孤想开春之后,在天下召集贤才来洛京。”
  丞相提醒道:“洛京暂时并无职位空缺,陛下。”
  天下当然有贤才,但也不代表洛京就无贤才。作为晋的老臣,公孙弘不喜欢那些从前瞧不上晋不愿出仕的人才,不过主要原因也是他说的,没有空缺的官职,找了贤才是要干什么?
  “孤要的人才,不止是能做现在朝中事的人才。
  擅长数的,能和太史局一起计算星辰运动的,完善历法;擅长农的,能知道什么地种什么东西,怎么养不同作物;擅长冶铁锻造的,可以让我大晋兵戈更利。”
  小白给丞相举了个例子:“孤去云中时,发现御马就较为困难,而胡人天天和马为伴,骑马对他们来说就很轻松。
  于是孤一回来,就找少府去造了几样东西……”
  他带着公孙弘去相府外,发现大司农也正围着他的马左看右看呢。
  小白和公孙弘上前,指着马钉上铁掌的四个蹄子和马背上的硬鞍、马镫问:“丞相可要上去试试?”
  在五原城的时候,他也有把图给五原县令留下,当时重点是守城造弩,已经没时间做这这个了,等后面五原城内务稳定下来,五原县令有条件了会去造的。
  在蓟州也是天天忙活,一回洛京,那天少府令找他的时候,他就也把这图和功能都告诉了南维。
  专为皇家服务的机构办事效率很高,除夕当天小白就收到了一匹有他需要所有东西的马。
  大司农主动给牵缰绳:“丞相可要上去?”
  他一出来就看见外面这匹马,马没什么稀奇的,但是马身上那些不属于它的东西很新奇。
  门口跟着皇帝来的守卫说这是皇帝的马,他这才只是围着,没有上手去摸。
  现在丞相上去了,等下他要是也想尝试,那不就好开口了嘛。
  公孙弘虽然年纪大的背都有些佝偻,但只是上马而已,不是骑它颠簸,他还是能做的。于是扶着马鞍,脚踩马镫一上,他就明白这两样东西好在哪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