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来洛京以后她并没有死,陛下对她很好,掖庭和织室里的姐姐们也都把她当做家人,但是但刘芍依旧想回去,看看院子里父母的坟是否安好。
她是阜阳人,哪怕父母兄长都没了,她也要回家,回她的家,守住家里的田,守好家人的坟墓。
刘芍想回家告诉父母,自己为他们报了仇,现在还学会了织布做衣服,这可是母亲都不会的手艺……她有太多的事情想要回去和家人诉说了。
宫门外的守卫们也收到了陈冬的消息,这会儿也都好奇的看着去年名震洛京的刘女子。
瘦胳膊瘦腿,小小一个,怎么看都不像是能拿着一把柴刀就灭人满门。
有侍卫好奇道:“刘女子,你家里那把柴刀呢,也要带回去吗?”
刘芍抬起头看着他,摇摇头:“柴刀送给陛下了,陛下说,回去县令会送我一把新的柴刀。”
事实上,还是皇帝在刘芍学做豆腐的某一天,忽然开口,说那把柴刀砍人砍的都钝了,主动问刘芍能不能送他。
刘芍不知道什么皇帝金锄头的故事,她只知道,她身无长物,没有什么能回报皇帝的。
这把柴刀对她来说,意义只是为家人复仇的工具,没有其他,她愿意把这把刀送给皇帝。
侍卫们哑然,谁也没想到这样一柄普普通通的凶器,居然被皇帝要走了。
挥着手和宫门外的姐姐们告别,刘芍在侍卫们的友善的目光下走了出去,宫门外,要去阜阳的三个信使正在马上等着她。
还没入春的时节很冷,但她从前不怕冷,现在也不怕冷。
一个信使伸手拉她上马,刘芍身体一空,第一次坐在了马上。
信使笑道:“刘女子在背后坐好,我们要启程去阜阳了。”
刘芍揪住他的衣服,“嗯,我坐好了!”
信使不知道怎么做的,马儿嘶鸣一声就撒开蹄子冲了出去,刘芍第一次骑马,虽然害怕,但没有叫出声,紧紧的抓住他的衣服。
她看着眼前快速后退的宫殿群,没忍住还是最后回头看了一眼。
宫墙之上,一道白衣身影立在上面,衣袖被风吹的翻飞。
-
大晋百科:百女衣,也称刘女衣、百布衣、孝女衣,孝女刘芍回乡时,宫廷织女们各拿一块碎布为其制作的衣服,表达她们对刘芍喜爱与不舍,是宫廷内部劳动阶层女性们朴素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宫廷平民女性第一次在历史留下印记。
第103章 求贤令上
听见城门守卫焦急来报的消息,阜阳代理县令王琦立刻起身,亲自去县衙外迎接。
三匹马,三个青壮年,还有个抱着包袱的瘦弱小女孩。
王琦立刻就明白了眼前这些人的身份,拱手热情道:“三位信使还请进去歇息,马匹自有人府衙照料。这便是我县的孝义之女刘芍了吧!”
王琦是没有见过刘芍的,当时阜阳县令急匆匆自己去上阳郡找郡守,后面洛京更是直接传人去了洛京,他为刘芍的案子来了阜阳,把张家的姻亲都给办了,到现在才第一次见到刘芍。
对于刘芍的遭遇,寻常人的同理心让王琦为之心痛,但也因为刘芍,这才让我王琦抓住机会到了阜阳,真正有了官身。
王琦对刘芍的态度确实发自内心的好。
至于称呼她为孝义之女,那是因为御史中丞姚章来这里督办案子的时候,把这事的定义从“孝女为亲复仇”,改为“义女为乡惩害”,当时他们在阜阳一起连带的查出不少侵吞百姓田地的案子,都给办了。
刘芍对新县令并无恶感,只是她不是很喜欢孝女、义女之类的称呼,被王琦这么一喊,一时不知道该接什么。
好在信使站了出来:“先进府衙吧。”
进了府衙,为首的信使就掏出朝廷文书:“王县令,我们也有朝廷差事在身,就不要耽误了。”
“该当如此。”
猜出这都是什么的王琦举起双臂,袖子遮住嘴角的笑容。
等信使读完了诏书,把正经官员该有的委任帛书、佩符和令牌都给了他,终于成为真正县令的王琦眉宇间才露出一点喜色。
信使办完了正事,就退至一边,没杵在王琦眼前,“刘女子家的田地,张家该给的赔偿,王县令应该都已备下了吧?”
“这是自然,都已备好,就等着刘女子回来呢。”
信使点头,接着说道:“刘女子跟着织室学织布时,把她的柴刀送了陛下,家中恐还缺一把……”
“新的柴刀早已备好了。”县令立刻接到。
他也不觉得刘芍的凶器还能跟着一起回来,这方面也一并想过,早就准备了。
“在织室学的织布,那里可都是手艺极好的织女。刘女子要置办织布机可来找本官……”
一听信使的话,王琦就明白这是要自己多照顾一下的意思,这些都是小事,他没有不应的道理,何况能跟着织室学织布,皇帝对刘芍的真实态度已经很明了了。
信使点点头,顺便把另一样东西也给了他。
“这是发往各郡县和诸侯国的公文和榜文,朝廷有命,各郡县都得张贴榜文。”
两份资料,一份公文是之前小白在蓟州的时候命发往诸侯国的警示兄长们的,现在过了年,给各地郡县再补上一份。
一份资料,柳珀熬夜写出《昭明求贤令》,开头先召告天下今年皇帝改了年号,再是皇帝不拘泥于出身,只有有才,任何方面才能都能去洛京的求贤内容。
因为历史上诸国国君的求贤令也并不少见,所以柳珀还特意前面加了个昭明年号用来区分,他自信无论是皇帝求出的贤才,还是自己写的文章,都一定能够名留青史,所以写完之后还检查好几遍,生怕哪里出了差错给皇帝丢脸。
把两份公文都看完,王琦暂且把心思按捺下,等把招待信使和安置刘芍回家的事都做完,晚上才又掏出公文和求贤令,反复再看。
他的妻子端着油灯前来,扫一眼案桌上摊开的文字,见他这样,也大概知道丈夫的心结。
“郎君,陛下求贤没错,可郎君现在已经是洛京亲封的县令,已是陛下的贤才了呀。”
王琦年少在家乡没有出路,去洛京也碰壁,好在遇见上阳郡守,受了赏识成了他的门客,郡守还把自己的侄女许给他做妻子。
只是生活虽没有颠沛流离,到底不是他这样旧时代士人心中想要的成就。好不容易空了一个阜阳县令的机会,他拿到了,抓住了,却又在正式成为县令的一天,看到了皇帝的求贤令。
若他还是上阳郡守的门客或是在外颠沛流离,他见了榜文,应当是会毫不犹豫就要去洛京的,这种自己生不逢时的落差,叫他抓心挠肝似的难受。
“我又何尝不知,只是……”王琦轻叹口气,拿出另一份记了云中胡人围城和燕地之事的公文给妻子。
“这样的明主,我只恨自己没能一起去燕地。”
可惜自己没赶上能向君王展示才能的好机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可惜燕地之事。
他起于微末,自小就见惯了诸多不平之事,也想要去为受了不平之事的人管上一管,可是人小力薄,于是他就知道了权势的重要。
好在来了阜阳,能放开手脚做一番事,做事情的成果也被朝廷看到,认可了能力。
燕地的事,无论燕王,还是燕地群臣,亦或是那些猖狂至极的燕地家族,都让他震撼。若是他也能在燕地,有皇帝支持,定要把那些罪大恶极之人尽数审理发落。
妻子安慰他:“燕地已经尘埃落定,郎君现在要做的,是不让阜阳也出现那样的事,这不正是郎君一展才能的机会吗?”
“你说的是,我已经都有了官职,就不要去洛京再和其他天下才俊抢位置了。燕地也远,就让年轻人去吧。”
夫妻二人对视一眼,相视一笑,王琦心中的郁结也就散了。
-
小剧场
看见招贤令的王琦(大惊)(酸涩):为什么我年轻刚出门那会儿没有这种offer!
看见公文后的王琦(瞪大眼睛)(不敢想象)(胸中激荡起一股豪气):我怎么就没跟着去呢!
放弃抵抗,但是看见自己在大晋逐渐臭名远扬的潜鱼一个踉跄,恨不得把写公文的人都手撕了。
想片鱼的求定悄悄注视着他,很可惜的看他被其他先祖晋王当球踢
第104章 求贤令下
随着时间流逝,求贤令和燕地公文广发到各地。
才收到蓟州发出的燕地公文的诸王,又一个接一个收到了洛京发出的求贤令。
皇帝想要人才,不论哪方面的人才都可以,匠人、读书人、武人,医者,哪怕种田厉害的都能去。
从年后发下求贤令的这一刻起,五月初八会给他们第一个面见君王的机会,之后每个月的初八都会有一次,时间暂且一直持续着,给足远在天边的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