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落魄是落魄,但是并没有被乡里人欺负的周祀回了洛阳,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是什么反应,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留守在洛阳,一些认识周祀的人觉得不太对。
周祀嘛,身世怎么样他们这些熟人还是知道的,不会被那些洛阳街头巷尾的小故事欺骗。
他人肯定不是什么草包,但是什么时候周祀能强到出道第一战就灭了月氏的?
是他在洛阳做中郎将的时候,我们还是没和他混熟,被他藏了一手,以至于没能看出他的天才?
不应该啊,就周祀那个傲气的性子,他真干不出来藏一半露一半的事。
真就是我们看走眼了,只有陛下一双慧眼,看出他的厉害?
-
小剧场
洛阳人:陛下选出了天才,但天才不是我。
仝拾的阿飘祖先看着自己子孙的历程,感慨万千:我纵使出使诸国,几十年都为一心为燕国,怕是也比不过子孙这来月氏的一趟。
周祀的祖先同样有这个感慨:谁说不是呢。这自己有才啊,还不够,还得赶上好时候,碰上个识才的君王才够。
不少名士名臣飘们纷纷点头。
他们二人的子孙肯定自身能力素质那是够够的,这一身的本领,还真是也遇上了能让本领尽数发挥出来的好时候。
第五家的阿飘们:嗯,没错,我们家的天子就是这么慧眼识珠、知人善用,还大气的不行。
自己带头发展了那样一个兵工厂,把大晋冷兵器升级到如此地步,都能忍着不对外开口,这功劳就这么轻飘飘的给了臣子。
上哪儿给那些臣子找这么好的君王啊!
第213章 公孙
“虽说昔日在洛阳学宫的周祀,也是不卑不亢,意气风发,但老夫也没想到他居骁勇至此……”
作为昔日第一轮招贤令的面试官之一,朱平也在为自己的走眼耿耿于怀。
这时候的士人还有几分从前诸国并立时期的风姿,大家都喜欢自荐,并且自荐人要的就是这种落落大方、胸有成竹的自信,不然你畏畏缩缩的,君主都觉得你是个半桶水。
周祀那个态度没什么不好,但他一个新人直接夸下海口自己上个战场实践后就能比新生代的王归还要厉害,那都不是傲了,是狂。
朱平相信周祀赶来自荐君王肯定是有点东西的,但也没想到这人还真就是一点牛皮没吹。
初出茅庐就拿下月氏的战绩,可以说是他们大晋直接升起的一颗天才将星了,是我朱平看走眼了,不如陛下能识人。
关键是这么个新人,陛下居然就放心让他做攻月氏的主将,还让王归给他做后勤,这用人的胆魄,是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所不能及。
公孙弘安慰朱平:“陛下到底是陛下,我等不如君王有慧眼也是难免。陛下封王归为凉州牧,命他经略河西、西域,有王归坐镇后方,还有周边供应军需,这胜仗也就是胜的比我们快了些。”
嘴上这么说,老丞相心里却完全不是这么想的,毕竟陛下什么事都不瞒他,白登山的工匠们和奇水弟子们一天天都在干什么,他是知道的。
老丞相只感慨还好这天子是他们家的。
这要不是自家天子,是个被亡国的王室后裔,人家直接一个天星下来,先给对家一下,再拿天星造兵器直接起事,是个朝廷都受不了。
朱平:“我大晋肯定是不会输的,但是这胜的也实在快过头了。”
太尉刘奉宽慰道:“你们想想,那月氏占着河西之地才多少年,就已经如此骄横跋扈。为这一己之私,就能劫掠我大晋使团,可见目光短浅。
周祀可给了他们机会交还使团,月氏王室应下之后转头就变,还一意孤行要和我大晋开战。有这样的君王,月氏又能是什么国。”
白登山那事,知道的人不多,但刘奉是太尉,所有军政大事都归他管,再机密的事陛下也不会瞒着他。
这次周祀的胜利,固然有他自己的军事天赋作为基础,但那些精锐的武器和甲胄,加上奇水弟子们改进的工程军械,也是胜利主因。
刘奉知道陛下拉起来的白登山好东西比扶仙宫好东西还要多,但没想到会这么多。
他看完奏报之后,都和王归一样,后悔不是自己领兵出战了。那样的武器装备,老将军真的很想试一试。
不过想想那些上天赐给陛下的天星矿,那些能配比做合金的金属就不提,光是金银铜铁这几个,那样大的天星,就会引起不少争端,刘奉也认为白登山的事不宜让太多人知道。
就先瞒一瞒吧,他作为太尉,这点锅还是要能扛的。
朱平想想,赞同道:“你说的对。”
奏书别的内容都很平均,但这场战争的起因那可都记载的一清二楚,是朝廷诸公看完都会无语的程度。
二王子一个不高兴就率军掳走他们大晋使团,这等无礼之举已经让晋人无语;掳走使团还抢了使团路上要带给其他国家的礼物,贪婪短视的让晋人再次无语;他们大晋都兵临城下讨说法了,月氏前恭后倨,前头还自己说会给个交代,转头集结军队来开战,狂傲的也让晋人们实在无话可说。
我们大晋,可是捶遍中原诸国的一号扛把子,你一个西边小国,给你脸你不要,还想着能给我们下个脸子是吧。
事情到了这里,基本没人会觉得大晋不该对月氏出兵。
只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计划,没想到陛下也有,还计划大的惊人,他们朝廷就配合出公文出调令,剩下的陛下选中的人都完成的很好。
公孙弘笑了起来,眼角皱纹一层层。
朱平:“你笑什么,陛下给你写私信了?”
你是不是又和陛下背着我弄什么呢?
“那倒不是,”公孙弘脸上的笑容消失又挂起,“虽然今年才过了快一半,但一想到今年祭太庙,我为第五家高兴。”
我和陛下瞒着你的事多了,私信写不写不重要。
“大晋先王们泉下有知,想来也是欣慰不已。”朱平认可这话。
看看,自从他们陛下继位,虽说每年祭祀流程都断了,礼仪祭品也换了,但每年念的祭文那可是年年不重样。
给祖先的祭文,往常都是追溯祖先们的往昔,再来念本朝君王的功绩,一般除了出什么大事或者祥瑞,那就是平平无奇的套路文。
但是他们陛下登基这几年,那是认真干活,年年都有不同的大事,宗正念这些新玩意都高兴。
礼部官员作证,写祭文是他们最轻松的工作了。
今年再有对外的两场战争胜利,尤其是月氏这场,炫耀给先祖听再好不过了。
一说起太庙,刘奉就想起一桩事,眼神幽怨的看向公孙弘。
“陛下还年轻,他以后年年祭庙,还会祭穆王孙。说不准以后丞相你的牌位都会被陛下一并祭祀。我年纪也不小了,家里子孙资质平平,愁啊……”
马上夏至了,咱陛下过完夏至就二十岁整,他还这么年轻,送走我们也就是时间问题。
以后陛下送走穆王孙,年年还会自己给穆王孙上香祭拜,你公孙弘也是我们中间入太庙最有可能的那一个,人走了也还能年年被陛下记挂,我呢!
这话说的,公孙弘听得都觉得牙酸。
“你的孙子刘德生下来就身强体壮,一颗赤子之心向,陛下待他也好,哪里还需要你操心什么。”
刘奉这老小子还把人都安排在了陛下身边,以后有爵位有恩宠的,有什么好担心的。我自己的儿孙都还没入陛下眼呢,以后估计只能继承爵位,我都没说什么呢。
“况且,这太庙的事,没影呢。”
事情没落定前最忌瞎嚷嚷,以后我公孙弘要是没进太庙,都是你刘奉给我嚷嚷走的,我做鬼也不放过你!
说到家里儿孙,朱平有话说。
“也不知道学宫的诸国字典修的如何,我可就等着学宫这字典修完,正式开始招生上课呢。”
朱平想的很开,自己再厉害,为子孙操劳再多也防不住家里出个败家子,具体案例请参考已经尸骨无存的燕王,武帝的一世英名都被这儿子差点败坏了。
就还是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赶着他们读书吧,就去读陛下让他们读的那些。
刘奉想想也是,他斜眼看向公孙弘:“听说,你都把家里最小的孙子送去长安念小学了?”
要不是大孙子写信给他说,刘奉都不知道公孙弘动作这么快。
公孙弘年纪最小的孙子也都十岁了,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就一个小孩他也能送去长安,这是真舍得啊。
公孙弘捏捏袖子,抬头看天:“陛下有意要重整我大晋文脉,我身为陛下的丞相,自当为陛下尽心竭力。”
长安小学的全部教材,别人不清楚,他们这些人还是知道的,里面的东西都是很适合孩子知识启蒙的。
除了基础教学,还有专对天才的特殊实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