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公孙弘也没想到他孙子公孙令这么争气,过去就能进实验班,时不时能接受天子亲自授课。
  反正五月份的时候,小学就有家长会,他儿子去了又回来,回来就跟公孙弘申请他也想去念小学。
  公孙弘听得都无语了,这儿子和孙子同在一个学堂,儿子还学的不如孙子,这合理吗。
  但儿子公孙德康回来就喋喋不休,说长安小学的知识是多么多么新颖,蕴含天地运行之理,这种知识不学他亏一辈子,还指责公孙弘只关心孙子都不关心儿子。
  公孙弘:……
  那是小学,最低入学年龄六七岁,上限高是陛下还需要培养人才,你都多大了?
  最后他还是被儿子闹的无语,把家里几个儿子孙子都送了过去,都去上小学吧,学通透了以后好歹保底还能做个小学教师。
  当然,这些事情是家庭内部事务,公孙弘不可能往外说,只能嗯嗯的点头,就让别人以为他就是个没学派原则无限追随天子的软骨头好了。
  长安小学只有公孙令一个公孙家人的时候,小白就已经蛮感动的了,丞相确实对他很够意思,后面公孙令的爹、叔伯、堂兄们都一起过来,小白也颇有些摸不着头脑。
  公孙丞相这是干什么呢,这么信任他的吗?
  人来都来了,那就得用上。
  虽然长安小学不接受中途插班生,但是天才除外。
  先全都听个公开课,然后来考试,考得过的就能破格进去学,没考过的就等明年开学。
  公孙家的小孩,除了已经入学在实验班的公孙令,新来的七个小孩里,也有两个小天才,大人们到都是天分平平,但一个个都对小学的知识很感兴趣。
  于是两个先入学进实验班加紧进度学习,剩下的也在长安住下,不干别的,就照顾家里的三个天才小孩,然后不错过每一堂小学公开课。
  目前长安可不能买地,建完城墙后正在提前弄长安的排水系统和各个区域开水房的沼气管道呢,连官邸府衙都没建,公孙家这一大家子过来,小白还得先安排一下他们住的地方。
  公孙一家既然来了,那就也别闲着了,除了每天固定上课的那三个小的,剩下的大人小白也在考试的时候测了测他们资质。
  大的公孙们和他们爹公孙丞相以及那仨小的比起来是差了点,但到底起点出身比别人强太多了,教育这块就没落下,这水平也已经比很多人强太多了。
  正好,长安城建还缺不少懂文化的土木人才,这些公孙来了,可以边学边顶上。
  别说,这些公孙学习能力是真的强。
  被安排去跟排水工程的公孙很有毅力,接了任务,只要没课听就天天上班去,努力学习城市排水系统工程怎么弄,反正这个也是天子重点关注工程,他有不会的就去问天子。
  如果给天子免费干活就能获得天子授课的机会,那他一定干。
  负责开水房的公孙比负责城市排水的公孙还要认真,他太好奇那个能烧起来的沼气了,没事就去找孙令暻他们加课,发誓要学会这门化学。
  也有那种比较佛系的公孙,小白就直接把人家安排去农学基地去,就让他接着给那些农学生扫盲去吧。
  人在洛阳,孤家寡人一个的公孙丞相就没收到过那群不孝儿孙在长安的消息,如果不是陛下夏至回来搞祭祀跟他说,他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孙们一个个在长安都那么忙。
  公孙弘能说什么,只能是让陛下多多关照那群公孙,同时也不必客气,能使唤的尽管使唤。
  小白:放心,能用得上的,一定好好使唤。
  -
  小剧场
  朱平:我厉害就够了,老人家管不到小一辈的事,不然你看看我老东家武帝,人多厉害,不还出了个不孝子了吗,不是有我们陛下力挽狂澜,真的是晚节不保
  武帝飘:你礼貌吗,朱平?
  关于第五潜鱼这事,一直就是武帝心中一根刺,这事实在对他伤害太大,没想到自己这事都能给自己老臣子打个反面样板了,真是岂有此理!
  太子忙按住武帝:潜鱼都已经被先祖们折腾的就剩半口气了,您好歹等他缓一缓再揍人啊!
  求定也按住武帝,让他别跟自己的老臣子计较。
  武帝:我的老臣子?我看他们变第五小白的臣子变得很丝滑啊。
  有些名士飘表示:能生出这样的圣君,你该荣幸才是,人都死了,大气点。
  武帝:我现在就等着朱平下来,和他好好讨论一下做父亲的心得。还有公孙弘,我在的时候没见他怎么培养孩子,现在是全家都丢给第五小白培养了是吧,这么信任啊!
  第214章 西南
  益州,柳珀正在看长安发来的文书。
  凉州面积骤然扩大的消息传到长安是六月,等到了蜀地,那都七月了。
  从前梦想是靠军功封侯的柳珀正在忧郁中。
  想他柳珀,和张巍,一个左将军,一个右将军,少年意气,曾经也是护卫天子去河套的左膀右臂,现在却一个干起了盐政,一个搞起了交通。
  大晋能以极小的代价,拿下这场对月氏的绝对胜利,这很好,可这胜利和他柳珀毫无干系,这就让他郁猝了。
  难得休息一天,被郡丞抓过来处理蜀郡政务的杨珺过来找柳珀要商量工作么,看他真的忧郁,就问他这是怎么了。
  柳珀叹一口气,双面郎君的俊朗面孔来了蜀地这么久都没受到半点风霜摧残。
  “大晋周围都是毫无信义的豺狼之辈,没了月氏,也算是我大晋之福,以后我晋使出国门,也有晋军做保障,看那些鼠辈还敢欺辱我晋使。”
  嗯嗯,杨珺听着,他也觉得月氏是狂妄自大,自找死路,现在有了月氏这么大体量的国家做教训,以后晋使再出国门应该能少不少麻烦了。
  “东方旦才不过17年华,就能背旗上阵,周祀也才19,就能为我大晋立下如此功劳。
  只叹珀身在蜀中,不能为我晋使惩口恶气。”
  杨珺明白了,这是武将魂发作,也想策马扬鞭,建功立业呢。
  “盐政此言差矣,我等虽不能戍边卫国,可这盐也是民生之重,为国煮盐的功劳,一点也不差。”
  他年纪挺大,孙子都有了,看柳珀这三十都没到的后辈真是跟看子侄一样。
  “柳将军掌益州盐政,张将军掌一国交通,哪个不是为我大晋操劳?”
  想想张巍,你们俩一个都是品级的左右将军,不都没上沙场吗。倒霉蛋不止你一个,这样想是不是好多了。
  杨珺甚至还愿意让柳珀高兴高兴,特意喊他柳将军呢。
  柳珀很感动,但,“张巍是接替王将军修驿站和交通要道去了。”
  和他比起来,好歹张巍搞交通还实实在在对战争有辅助作用呢。
  杨珺看了这个油盐不进的家伙一眼,拿出郡丞给他的奏疏,“盐政,我们还是来谈谈蜀地政务吧。”
  这两年他们在蜀地先努力开盐井,大面积先提高盐产量,再来根据大晋需求和产盐需要的成本来调整结构。
  蜀盐已经都能上供长安了,周边没盐的地方都是靠朝廷调配都廉价蜀盐生存,蜀地内部更不用说。
  因为朝廷低价卖盐的事,一些地方卖盐的豪商都气的要和柳盐政拼了,私兵才起来,就被柳将军残酷镇压,然后按律该审审该查查,斩首、抄家、流放岭南,按需服务一条龙。
  惩治这些不安分的地方大户的同时,柳珀顺便给审了些冤案,办了几个地方游侠,有时候没事就拿两仪剑出来显摆,让他在蜀地名声大噪。
  收拾蜀地的同时,蜀地当地不少山上的少数民族部落也渐渐都发现了山下的晋人手里有盐。
  和在巴地买来盐不一样,他们的盐品质比起从前的那些粗盐要好得多。
  蜀民自己也只能是一户一户的买盐,没有多余的盐卖给山民,山上的部落为了获得盐,不得不下山和晋人打交道。
  这一年,在杨珺忙活着修水利的时候,郡丞就是在忙活着和山民沟通。
  虽然柳珀的意思,是只有晋人才能买盐,山民只有下山做晋人这一条路,但总有山民不乐意啊,那些不乐意的山民咱们也不能真就不管了,大晋也还是要表现一下仁德的。
  就以我们蜀人三倍的买盐价格让你们买吧。
  什么,你说三倍太贵,我们三倍的价格都是给自己大晋子民的,再说了,就算按照现在的价格算上三倍,那也就和你们之前向外面买盐一个价格,甚至盐还是高品质无毒的雪花细盐呢,你们还想要什么,别太贪了。
  因着盐的关系,加上杨珺这么多年来在蜀地连山民都有的好口碑,一些山民咬咬牙,也愿意下山。
  现在蜀地人少地多,下来了正好,开荒种田前三年不收税,三年后开始按按照平均水平收田税。
  郡丞这一年就是亲自去跑这些山上部落,和那些想找晋人买盐的部落沟通,劝他们下山做晋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