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去年天子送东西的标准,是年龄五十往上的官员都有,丞相这种年龄又高身份也高的,除了杯子还会有别的器皿和摆件,最低品级的官员也会有一对底部刻上出品方和出品时间的杯子。
  因此,家里放一个,衙门放一个,就成了大晋老官员们的新风尚,不管是洛阳官员还是外地官员,大家都是如此。
  大家中午休息时间正吃着喝着呢,忽然听见外面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没一会儿外面差役就手里捧着东西匆匆跑了进来,高呼“长安来的马上飞递”。
  马上飞递是对加急信件的称呼,又是急信,还是长安来的,只有陛下才发得出来。
  洛阳大人物们给天子寄信,怕信息滞后,总是急信过去;长安寄给洛阳的,除了书信,一般还有天子不忘各位大臣的礼物,通常都不着急,正常速度过来。
  现在能让陛下用快马送的信息,绝对重要无疑。
  差役一把信拿进来,靠近门口的官员就赶紧放下手中的杯子,接了信就拿去给丞相,丞相赶紧拆开,一目十行的看完,立刻让人去把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喊过来开小朝会。
  学宫里,魏骁正在翻看学宫大贤们关于楚国字和鲁国字对比文章呢,张宏忽然就进来,拉着他就往外走。
  “魏祭酒,您先停停,丞相有吩咐,赶紧让您去丞相府。马我已经让人去牵了,您快走!”
  为人处世很有条理规划,不是很喜欢这种突如其来急事的魏骁皱眉:“丞相有事找我?”
  “陛下长安传来急信,丞相找百官开小朝会呢。”
  张宏给魏骁投了点情报,催促这人赶紧上马。
  魏骁上了马,低头看他:“来不及和诸位大贤交代,今日学宫,就托你看顾了。”
  张宏也是礼部官,现在就在魏骁手下,在学宫其他官员都还没就位的情况下,只有他最有资格管这些事了。
  张宏脸色一僵,刚要说点什么,魏骁就一抽袖子,人跑了。
  一回头,看见那些好奇的士人,张宏心里怒骂魏骁,脸上还要温和一笑:“魏祭酒有事去丞相府了,走之前吩咐我说一切照常,诸位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却说魏骁到了丞相,发现自己居然是最后一个来的。
  这也很正常,毕竟他的学宫离丞相府很远,而其他官署衙门都还算集中,大家来的肯定比他快。
  但所有人都看着他,从他进门到他坐下都盯着,这就大可不必了吧。
  朱平咳了一声,看大家都还着魏骁,不得不开口道:“别看了,开始说正事吧。”
  上头的老丞相拿出一封信,有小吏接了捧给魏骁。
  公孙弘说:“这是陛下的急信,大家都看过了,就差你了。”
  魏骁:“……”
  所以我讨厌最后来。
  看众人这么重视的表情,魏骁赶紧去看,阅过上面的内容后,他先是一惊,后沉思起来,也算是懂得了为什么所有大臣今天都这么看自己。
  陛下的信说的是凉州的事,要朝中大臣们给凉州筛选些人才送过去。方式就从洛阳学宫里直接考试筛选,题他都出好了,给了两张卷子过来,答题的格式给单独写了一页纸。
  这些都是材料题,给了从前月氏现在凉州的一些数据资料,然后来问一些财政、人口上的数学、政治、民生上的治理,还有农耕和放牧上的基础知识。
  第一张卷子都是这种材料问答,第二张直接给了三个大方向的问题,选一个写篇策论。
  魏骁感慨:“陛下这字,写的……真好啊,条理分明。”
  他也只能夸这个了,别的实在夸不出来。
  卷子上面的字,各个大小相同,间隔大小都相同,并且字里行间那是毫无感情,全是理智,肉眼可见的冰冷。
  从大标题到小标题到问题,每个字都是统一格式,基本只是等比缩小的关系不同。字迹清晰的,让他这样监管了学宫文章的祭酒看了都是心头一紧,莫名就生出一股慌张来。
  其他大臣纷纷点头,他们也是同样感受。
  刚一看陛下这卷子,这字和排版清爽的他们眼前一亮,但随着他们开始看题,这就开始紧张起来了,而且是越看越打鼓,比自己念书念书的时候都要慌。
  魏骁把两张卷子都看完,问百官:“那,臣这就回去安排?”
  每个题占多少分,字数限制多少,陛下那都划分的一清二楚,这不是很好办的吗!
  公孙丞相说:“这事是要祭酒来筹办,但现在你还不能走。学宫诸人众多,陛下有命,现在看过卷子的我等,也都还不能出去。”
  魏骁也能理解,怕透题嘛。
  但是……
  “那臣要是出不去,这学宫考试一事,谁来操办?”
  我是学宫负责人啊,要是怕我透题,那这事干嘛还要找我,刚刚那卷子你们都不该给我看,这不害我吗!
  朱平说:“你先算好学宫有多少人,现在我们也无事,直接把卷子都誊抄了,明天一起去学宫,直接监考了。”
  魏骁确认到:“我们,来誊卷子?”
  这里面都是四品官员,来亲手誊写卷子,就为了给那些洛阳学宫的士人考试……他们也脸太大了吧!
  朱平点头:“为国选才,也是我们这些官员该做的事。陛下如此重视,我等臣子自然是要做到最好。”
  魏骁没话讲了,但他还有最后一个疑问:“只是学宫里的士人吗?学宫的大贤,若是也有想为国尽忠的呢?”
  只要是个有知识的士人,不管是连学宫都进不了的那种普通士人,还是学宫里面的学派大贤,那个敢说自己就没个做官出仕的想法了?
  现在这些大贤在学宫这么安分,那一是为了修书修史,二是为了等后面学宫办起来了能在学宫里光明正大授课教学,这不代表他们就只想做个老师和官家文化人。
  魏骁这问题问的好,不少官员都懵住了。
  监察所的长官单陵提议:“既然说是学宫所有人才,那大贤们自然也是考得的,为何不能让他们也来考?”
  只要是想做官,那就来考试,不管什么年龄辈份身份,全凭自身本事,多好啊。
  李理立刻回驳:“这弟子和老师,怎能同场来考!”
  师徒弟子的辈分关系在这个时代可不是一般二般的看重,别说那些大贤愿不愿意和自己的弟子一同下场了,就是他们愿意,他们的弟子估计也不会愿意。
  敢有一位大贤下场,他学派所有的弟子绝不会考了,搞不好其他学派的大贤也为了争口气来下场。
  那考试的就都是这十几个老人了,没一个新人。不说怎么给陛下交差,你就说他们这个年纪,去凉州出事了要怎么办吧。
  朱平也赞同李理的想法:“这师与弟子,不可如此没规矩。”
  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这些人是主考官。那些士人不会对他们批改、审核卷子有什么意见,但是那些大贤可是傲气的很,可不一定愿意自己写的东西被他们评判打分呢。
  公孙弘想了个折中的法子:“士人考卷子不变,但是若是有大贤对凉州之事有不一般的见地,也可自行写篇策论,我到时候和试卷一起,一并带去长安就是了。”
  虽然他觉得,为了后面的修史书,应该不会有大贤会想去凉州那么偏远的地方,但是万一呢,有人愿意去那边,别的不成,兴兴当地的文教还是可以的。
  所有人都赞同这点,让人去拿纸来,他们这些朝中大员为了完成陛下对绝密资料的保密要求,亲自誊抄卷子。
  抄题还不够,还要谨防有人眼神不好题抄错,后面还要互相检查。
  魏骁看过一遍题后就已经都记下来了,拿着笔直接开始默。
  他年轻,干事也快,是最早默完的,闲来无事就看看这满堂诸公,随后目标锁定在头发斑白的老丞相身上。
  丞相年纪也大了,已经有些驼背,在陛下更改官制前,所有人都默认御史大夫朱平会接受丞相的位置,但是官制一改,管着盐铁司的朱平主要不出差错,可能一辈子都会在这个高位上了。
  于是在大家都会把目光放在六部之中,除了还没人的农部,其他部门的部长都有可能往上升升,成为丞相。
  魏骁现在学宫的事够多了,以后大晋教育的事也只会更多,他对下一任丞相是谁不感兴趣,对这任丞相什么时候退休倒是蛮好奇的。
  虽说陛下不在,给了丞相开小朝会的权力,很信任丞相,让丞相担起了朝廷的大部分责任,但魏骁却不是很喜欢这种臣子为君王过分操劳的模式。
  不是指责公孙弘没做好丞相这个位置,实在是陛下对他太信任,放权也放的太过,导致会有人认为公孙弘这人一手遮天。
  这当然也是个悖论,因为他们陛下是真正的天子,不存在什么被蒙蔽的问题。
  只是吧,很多人认为陛下确实对公孙丞相看重太过,公孙丞相又很多事太纵容陛下,合理怀疑陛下看重丞相就是为了能让他安心天天在外潇洒。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