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那时候简成蹊已经写了好几个月,他就大胆地畅想,问对面的人:“你说我一直给你讲下去,会不会也讲出个《一千零一夜》啊。”
“会。”那个人先是沉默了片刻,然后肯定道,“你其实已经讲出来了。”
“你别这么夸我,”简成蹊特别不好意思,“我才讲几个啊。”
“已经够了,”他指的显然不是数量,“那个国王听得是你的故事,肯定也会重新拥有一颗很好的心。”
那个人还把简成蹊弄哭过。简成蹊几乎是习惯性地写故事里的主人公分开一段时间,而且时间一选都是三年。张时夕和江崇后来也分手了,原因是张时夕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美术馆。纪念日是闭馆的周一,但张时夕在那天也没想着江崇,而是一个人在展厅墙上贴介绍语。
那是压倒江崇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在相遇的第七年,在江崇为他建的美术馆里分手。那一章的最后一段是江崇的告别,他失意而风霜对张时夕说,你知道吗,你看那些画和艺术品的眼神就像出轨。
树洞那边的人少见的沉默。简成蹊写这一段时感情就很微妙,见那人不做评价,就抢先说自己再改改,这么比喻确实很突兀。
“你要真觉得突兀,也不会这么写。”那人说道。
“我没想那么多,反正就这么写出来了,”简成蹊故作不在乎地耸耸肩,“不过把醉心工作类比成出轨,确实挺奇怪的。”
“他要只是醉心工作那么简单,江崇也不会有那么强的危机感吧。”
那边的椅子挪了挪,好像是那人伸了个懒腰。然后他说,他要是江崇,说不定也会跟张时夕分手,但不是因为失望或者气不过。
“张时夕爱那些艺术品不比爱江崇少,艺术多美啊,而美——”
他对这个字所承载的含义似乎陌生又熟悉,所以才做停顿:“你知道塔尔娜吗?十几年前她去了无人区找那架飞机,从此再没有回来,我听说,就算是现在,也还是会有人为了找她而冒险进西部。我以前不能理解,现在想想,那些人眼里的塔尔娜肯定比照片上的美千万倍,所以她值得那么多人为她不顾一切。”
“哇…”简成蹊受宠若惊,“这是你联想到的吗?哇哇哇,你讲得比我写得好!你好棒!”
“那你觉得塔尔娜美吗?”简成蹊接着问,“我也听说,只要见过她真人的,没有不喜欢她的。真希望我能早出生个二十年,说不定也能一睹真容。”
那边的人沉默了几秒,然后说:“我觉得还是你的故事美。”
“你别这么夸啊,”简成蹊脸都要红了,“我有你这样的读者,我超开心!”
“那我的小作家要继续写啊,下一章能剧透吗?”
“可以啊可以啊,”简成蹊可激动了,“我下一章就让他们见面!”
“他们分开几年啊?”
“三年吧。”虽然有个语气词,但这个数字简成蹊是脱口而出的。
“啊?”那人的声音刻意地夸张,“怎么又是三年?小作家你好狠。”
简成蹊当然说不出个理由,但那句“小作家”钻到他心里面了,他就很不好意思又满足地笑,树洞对面也不再有声音,简成蹊抿了抿嘴,问他怎么不说话。
“我在看你。”
简成蹊还是第一次听那个人说那么直白的话,脸刷得就红了。他慌慌张张地低下头,问他有什么好看的。
“我看着你,就也能想象你写故事的样子,肯定很专注,很投入,很…很张时夕。”
“…嗯?”简成蹊抬头,看着那个树洞。
“我说你写小说的样子,肯定和在一幅画前坐一整天的张时夕一模一样,你要是有爱人,说不定也会像江崇一样抱怨,说你写小说的样子像出轨。”
“我没有谈过恋爱,我……”简成蹊想反驳这个比喻的,但又挺害臊的,就低下了头。对面那人今天话也不知为何特别多,略打趣地说:“那这些就真的是你想象出来的啊,那小作家真的很有写故事的天赋呢。”
“你觉得我有天赋?”简成蹊从没被人这么夸过,不由迫切地问:“你真的觉得我算作家吗?”
那人没回答,像是陷入了思忖。那短暂的沉默让简成蹊心里慌慌的,他开始后悔问这个愚蠢的问题,他算哪门子作家,他怎么可能会是——
“你当然是。”
那人打断简成蹊的妄自菲薄,声音里有介于男孩到男人的坚定。
“而且你会越写越好,”他说,“你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大作家。”
简成蹊当时就掉眼泪了,都没觉得多悲伤,他的眼泪就是哗啦啦地掉。他从没想过这个可能,但当那个人这么一说,他突然相信,自己也能拥有这一可能。那人也没想到简成蹊会突然地哭,安慰的时候都结巴了,音量也比之前的大,像是站到了玻璃边上。简成蹊就抹了抹脸,吸了吸鼻子走到那个看不见对面的树洞前。他听到对方敲了敲玻璃,他抿出一个笑,也敲了敲。
“对不起,”那头的人还是安慰,很笨拙地安慰,“我说的都是真心话,我……”
“谢谢你鼓励我,”简成蹊眼底又湿了,他强忍着,跟那个人说,“我确实很喜欢写。”
好喜欢,比自己想象地都还要喜欢。
“……那你要继续写啊,”他说,“我等着呢,等下次来,江崇和张时夕就再见面了。”
“我……”他的声音离得很近,“我很期待他们见面。”
“嗯!”简成蹊揉了揉眼,很用力地点头:“等到下一章,你就知道书名里为什么要用到玫瑰了。”
见简成蹊振作起来,他也像是松了口气:“好啊,那我们下次见。”
“好啊,”简成蹊笑,眼眸亮晶晶的,“我们下次见!”
那是五年前的约定,但直到简成蹊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志愿工作,那个人都没有再来。
那段时间也是边境形势最紧张严峻的时期,流窜国的政府qika在境内发现了北约盟遗留下的军火库,于是肆无忌惮地使用贫铀武器攻打西部边境线。而亚合众国于上个世纪签订过全球和平条约的规定,如果亚合众国也使用辐射性武器,那么北约盟的部队就能依条例也进入战场。
这种内忧外患是维序派政府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乌拉诺斯血清研制出来前,尽管前线战士饱受核辐射威胁,亚合众国军队也没有对流窜国投放过一枚辐射性炸弹。同时欧联盟也正式加入焦灼的战斗,联盟东部有五个国家同亚合众国共享边境线,亚合众国的西部如果失守,它们的国境线也会接连沦陷。
也是那一年,高新野调到了边境部队。他的入伍申请三个月前就提交了,他去西部前线只是时间问题,但好巧不巧,紧急调令就是在他和简成蹊约定下次见的那天晚上下达的。后来他在边境线上出生入死,功勋奖章挂满常服的右胸,他在守夜的时候抬头,不管能不能看到明月当空,他都会想起简成蹊。
他那时候已经知道那个给自己讲了半年故事的人叫简成蹊了,那个他入伍第一天就做了逃兵,违抗军令去见一面的简成蹊。
他想告诉简成蹊,他不是故意失约,他想让他们的告别更正式一点。
他曾经只是一个人的刀和刃,但去了前线,他保卫的就是整个家国。五年前的高新野都还没成年,他要是真去见简成蹊了,说不定会中二地说自己是去当英雄。
他要是没死在战场上,他回来就是英雄。
这个念头让他终于有底气不再躲在树洞后面,他想让成蹊小作家别忘了他,他想让简成蹊等自己回来。
但他最终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然后默不作声地离去。
从此山长水远,时局更迭。五年后他们要是一起回首都,去那所咨询机构,他们会发现那个树洞室的陈设构造还是和五年前一模一样,高新野清楚地记得那半年里讲过的故事,记得指骨叩在树洞上发出的“咚咚”声,记得对方被变声器处理过的哭和笑。
但他真的吃不准简成蹊是否还记得,直到他装mb来接简成蹊生意。高新野知道《是月色和玫瑰啊》在出版的那一年销量很好,但当他给简成蹊擦头发,简成蹊头昏脑胀语无伦次地说了一大堆,他说的一直是读者。
而不是读者们。
他后来写张时夕和江崇重逢,他用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日期。多少人看过后都不以为意,不认为那是什么倾注含义的细节,但高新野知道那不是个随意编的日子。
因为就是在那一天的下午两点,他没有按预约的时间出现在树洞室。
那一天张时夕和江崇久别重逢,那一天他和简成蹊没有一个正式的告别。
他们谁都不再是曾经的少年模样。
他们啊,谁都记得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第17章 你是英雄
“那你为什么……装mb?”简成蹊怪别扭地问,“还是说你之前是在监视我?”